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文丨《那些年》曉婷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茶,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它;君子四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也是它!它可以盡染市井煙火,也可以遺世獨立絕塵。

茶能夠被全民喜愛,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根在宋朝。


茶藝之精空前絕後

茶興於唐,盛於宋。所謂盛,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覆蓋面廣,普及率高;二是形成一種文化。

茶在唐朝還屬於高檔消費品,飲用的人局限於王公貴族,產量也有限。到了宋朝,茶葉產量突飛猛進,專家估計北宋年產茶葉應該在5000萬斤左右。茶也由此成為國飲。王安石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也」

不過古人喝的茶和今天的茶完全不一樣。唐宋時期喝的是團茶,何謂團茶?就是茶葉採摘後,經過洗滌、蒸芽、壓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製成茶餅,這就是團茶。喝的時候取下一小塊,再研末成粉,就可以沖茶了。好的團茶價格不菲,歐陽修曾感嘆一款龍鳳團茶「其品絕精,凡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追求生活美學的宋人將沖茶的過程演變成高超的技藝,發展成精緻的藝術。

唐朝人喝茶的方法叫煎茶,就是把茶末扔到開水裡煮,並根據喜好,加入調味品。

宋朝人喝茶的方法叫點茶,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盞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攪動。這一步叫「擊拂」,它是點茶的關鍵,非常考驗茶技。經過數次擊拂,一盞宋式香茶就出爐了,整個沖茶的過程就叫點茶。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宋徽宗就是點茶高手,他在《大觀茶論》中描述了點茶的技巧訣竅,七次注水,七次擊拂,每一次注水的角度,擊拂的力度都不相同。七次之後,茶湯「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顏色「以純白為上真」,香氣應「馨香四達,秋爽洒然」,喝起來「香甘重滑」,這杯茶才叫完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為宋徽宗的推廣,這派「盛世清尚」在民間也被大力追捧。相傳,蘇東坡去杭州任知州。有位南屏謙師擅長點茶,手法高超。他是蘇東坡的鐵粉,聽說偶像來了,親自為蘇東坡表演點茶技法。蘇東坡大呼過癮,當場作詩「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瓮鵝兒酒。」從此,「點茶三昧手」就成了茶藝高超的讚譽。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點茶到了極盛時期,就有了分茶鬥茶。分茶就是炫技,讓茶湯的湯花在瞬間變幻出栩栩如生的圖案,有點類似於今天咖啡的拉花。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盞中可生成一句詩,四盞連點,可成一首絕句。鬥茶就是比賽,看誰的茶藝更高超。

只不過如此紛繁複雜的技藝已經失傳。宋時,有日本僧人將點茶技藝帶回日本,這就是現在的日本抹茶。


茶器之美冠絕古今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宋人「點茶」成為風尚,茶道成為日常,茶器也發展出自己的規制。「器以載道,格物致知」。器物的實用功能背後,總是蘊藏著不同時代的美學意義。

宋徽宗十分喜愛黑釉盞,除了它有利於點茶時「浮乳」的保持和留痕,很重要的一點是黑盞與白色茶湯形成一種黑白對比的禪意,賞心悅目。

除了宋徽宗,當時的文人雅士都是黑釉盞的擁躉。蘇軾《水調歌頭·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詩中有:「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陸遊《入梅》詩中有「墨試小螺看斗硯,茶分細乳玩毫杯」兔毫盞就是黑釉盞中的精品。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黃庭堅《滿庭芳·茶》中寫道:「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黑釉盞上的「鷓鴣斑」是釉料中的二氧化鐵遇不同溫度所呈現銀灰、灰褐、黃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狀如鷓鴣羽毛狀,非常漂亮。此外,油滴盞、矅變天目等也是黑釉盞中的名品。當時福建的建窯盛產黑釉盞,後人常常籠統的將黑釉盞統稱為建盞

黑釉盞盛於南宋及元初,停燒或廢燒於元末以後。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貢茶,「唯采芽以進」,點茶技藝失傳,黑釉盞當然也就不復存在。自宋而起的講究吃喝玩樂的風氣,終於被這位崇尚艱苦樸素的皇帝給止住了。

點茶「捧紅」的不僅有黑釉盞,還有另外一個關鍵角色——湯瓶,這對親密搭檔完美演繹了點茶藝術。為玩轉點茶,宋人對湯瓶作了特別設計:流口變得曲長,壺嘴的出水口圓而小,使注水點茶,收放自如,並且水流呈拋物線,極具線條美。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在收藏家的眼裡,宋瓷是藏品,清瓷是商品。其實宋瓷的收藏,從明清時已成為潮流,據傳乾隆皇帝就為其收藏的每一件宋瓷都題了詩。

不過因為點茶無需茶壺,所以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因此您要是撿漏遇到宋朝茶壺就要注意了。


茶事之盛綿延兩宋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宋朝的茶事之盛至今難以企及。

當時宮廷會舉辦茶宴。蔡京《延福宮曲宴記》一文記載:


宣和二年十月癸巳,如宰執親王學士曲宴於延福宮,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飲畢,皆頓首謝。

在這次茶宴中,宋徽宗親自演示點茶技藝,並分賜諸臣。大臣們受寵若驚,喝完茶之後,紛紛叩首謝恩。因為茶宴非常普及,宋政府在給地方官員所發的俸祿中,曾特別給那些還沒有發放公使錢的地方官們派發「茶宴錢」,錢的數目視官品之高下而定。

宮廷之外,很多文人士大夫還會定期舉行茶會,邀三五好友,擇一清雅場所,品茗唱和。像蘇軾、曾鞏等就是茶會的常客,宋朝詩人也因此留下了大量關於茶會品茗的詩作。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入世是茶,出世也是茶。宋朝很多寺廟也會定期舉辦茶湯會,「徑山茶宴」在當時極富盛名。茶與禪的結合,將茶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尋常百姓之家,也形成了以茶待客的習俗。「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

當然,精明的宋朝人是絕不會放過茶這個商機的。如果走上宋朝的城市街頭,你會發現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汴京的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區,茶坊鱗次櫛比,茶館從早上開到夜市結束才打烊。《夢梁錄》甚至列出了一大串茶坊的網紅店。

針對茶客不同的消費需求,茶坊也有不同檔次:有走低價路線的大眾茶肆;有適合文藝青年聚會創作的個性茶肆;有「插四時花,掛名人畫」的精品茶肆;有「能講漢書」或歌手駐唱的娛樂性茶肆。即便不進茶館,走在街頭,哪怕是深夜,也有「提茶瓶人」賣散裝的大碗茶。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清明上河圖》中的茶肆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清明上河圖》中的「大碗茶」

茶原本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葉嫩綠,宋人卻賦予它極致的美感和文化內涵。你似乎很難再找出如此矛盾卻又如此和諧的事物。它在市井婦人的用度計算中,在文人墨客的談笑唱和中,它在奔波生計的提茶瓶人中,它在參禪悟道的修行人中。茶藝為它繁複之極,茶器為它含蓄之極。

這杯茶,可解渴,可寄情!這杯茶,可嘆炎涼,可暖人心!

走,吃茶去!

「喝茶」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根在宋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清照和她背後的三個男人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