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最公平的科舉制度,為什麼會成為國家落後的罪魁禍首?

中國古代最公平的科舉制度,為什麼會成為國家落後的罪魁禍首?

科舉制度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自科舉開創以來,後世無數學子的命運可以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統治階級不再像以前那樣以門第選官,轉而看中讀書人的才華。正是因為科舉的存在,中國在封建時期才創造出如此多的輝煌,說到這裡問題來了,既然科舉制度使中國受益匪淺,為何後來又被西方指責科舉導致中國落後?

凡事總有兩面性,科舉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但也有自己的局限,事物是不斷發展的。聯繫科舉制度的輝煌,就唐宋兩朝而言,當時中國的文人階級就大有不同。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唐代之前的中國社會是不公平的,宋代以後的中國卻是平等的,唐以前中國人有兩面性,宋之後中國人卻只有一面。」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唐之前,是科舉制度剛開創的時代,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發現考試取官越來越公平。這一點從知識分子地位的改變上很明顯能看出,宋時,士大夫階級能和皇帝敞開天窗言國事,這便是「同治天下。」

在科舉制度中,每個人無論貴賤都有飛黃騰達的機會,這也是舊社會時為何百姓如此看重科舉的原因:「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可否認科舉制度確實給中國帶來巨大回報,但仔細思考,我們又付出了多少?

范進中舉我們都知道,最後確實考上了,但人已經瘋了。關於科舉制度的殘酷性,唐代就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五十歲考入進士都還算早的,這樣看來當今學子抱怨高考壓力大簡直「無理取鬧」。說到這裡您可能就明白了,正是科舉制度導致了中國社會逐漸走向封閉,人人都渴望一朝入官,那些木匠工匠,打鐵的種地的整日能有什麼出息?科舉一家開花,其他行業無人問津,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以前的「最早發現××」「最早創造××」自明以後越來越少,社會沒有活力,國家如何走向昌盛?

唯才是舉,「才」卻不能量產。鴉片戰爭失敗後,來華的洋人越來越多,或許是看多了為考取功名奮不顧身的書獃子,洋人在自己的報紙上諷刺中國文人「愚鈍」「天真」。如今我們回首往昔,實在應該多加反思。從死啃四書五經,到考取功名,再到進入體制內部。以往的莘莘學子並沒有靈氣,取得烏紗帽又如何,手中握著鐵飯碗,失去的卻是就業自由與人格自由,試問科舉最後的那些年裡,有幾人幾官活出古人浪漫洒脫的風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電影中的蘇察哈爾燦和廣東十虎中的蘇燦是不是一個人?
膽小士兵靠著搶來的大腿名垂青史,家族崛起,後代還出了皇帝

TAG:向東向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