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安史之亂的爆發,成為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的轉折,歷時將近八年時間,於唐代宗時期終於明面上再次一統,可是自此唐王朝元氣大傷,再不付往昔之輝煌。眾所周知,中晚期的李唐王朝是內憂外患,特別是藩鎮割據成為李唐的特色,雙方於僵持和膠著狀態下緩緩行進了一個半世紀的悠長歲月,才隨著李唐的覆滅形成五代十國局面,直到宋太祖橫空出世,才黯然退場。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說到叛亂,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以及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都並不比李唐的安史之亂聲勢弱小半分,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最終的結果,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迎來了漢武帝盛世,康熙滅三藩,打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他們無一例外的一舉剪除了內憂,叛亂過後,不再有藩鎮割據,可是偏偏李唐迎來的卻是藩鎮割據,並且愈演愈烈,成為尾大不掉之勢,這還要從當時幾個人物說起。

唐肅宗的心急和僕固懷恩的小心思

太子李亨靈武稱帝後,逐漸掌控了大權,他急不可耐的想要收復洛陽、長安兩京,為此對於李泌從大局出發的有些建議也就沒有聽從,話說李光弼、郭子儀在戰場上取得輝煌戰果,終於一舉而收復兩京,賊首節節敗退,可是為了遏制大將們的軍功,有了接下來的九節度數十萬兵馬合擊安慶緒,令人憤懣的是,大軍沒有主帥而無統一號令,直接導致了相州大敗,這使得眼看要平定的局勢變得愈發的複雜,朝廷元氣大傷,叛軍聲威大震。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唐肅宗駕崩後,是唐代宗繼位,而此時軍方的代表人物則變成了胡將僕固懷恩,從歷史上看,他家族46人為國而犧牲,是為忠烈,眼看著史朝義將死,安史叛軍即將授首,可是僕固懷恩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老帥郭子儀的下場歷歷在目,懷恩不得不為自己打算,所以接受了叛軍投降,並且讓他們仍然駐守叛地,也就是後來的河朔三鎮,如此拉攏,培植「黨羽」,埋下了日後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唐德宗具備了中興的所有條件

其實,在中晚唐的歷史上,除了唐憲宗短暫的實現中興且一定意義上壓服藩鎮之外,唐德宗是最有可能結束這種紛亂局面的人,畢竟他所在的時期正好處於藩鎮剛剛開始的階段,而且唐帝國經過唐肅宗和代宗兩位的經營,總算是表面上維護了中央的一統,且經濟和實力有所恢復,再加上唐德宗時期,文臣名將濟濟一堂,李晟、馬燧、渾瑊、韋皋、李抱真等無不是威名赫赫的戰場名將,李泌、劉晏、楊炎、李絳、陸摯等無不是王佐之才,如此將相組合,最後加上唐德宗初登大寶之時匡扶天下的雄心,以及強明自任,嚴禁宦官干政的舉措,這都表明,李唐王朝有著重新煥發青春,實現中興的無限可能。

此刻的唐王朝想要中興就必須削藩,而安內也就必須攘外,當時的外部局勢是,北方有回紇、西方有吐蕃,南方有南詔,可謂是四面環敵,虎視眈眈,因此唐朝廷不敢妄動,而唐德宗一直在等待一個攘內必先安外的契機。大曆十四年,南詔為主力加上吐蕃共計20萬眾犯邊,李晟率領四千精銳千里馳援,最終大獲全勝,而自此短時間內與吐蕃握手言和,後來又試探了回紇,兩方又重歸於好,如此一來,穩定了外部環境,移京西防秋兵萬餘人以鎮關東,終於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削藩的進程中。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唐德宗削藩之戰

一切都在既定軌道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建中二年,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這拉開了德宗削藩戰爭的序幕。這一拒絕的背後導致了一系列利益牽扯的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與李惟岳密謀,形成了以武力對抗中央的聯盟,雖然藩鎮聯合,可是初期還是節節敗退,朝廷利用其它藩鎮來打四鎮叛軍, 一度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四鎮節度日益萎靡,眼看著就有了一舉而定河朔的舉措,關鍵時刻,參戰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出現不滿情緒,到建中三年底,朱滔徹底叛亂,自稱冀王,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自稱建興王,如此導致敗局已定的三鎮緩過了勁,而牢牢佔據優勢的朝廷措手不及,出現了兵力的不足,一下子大好局勢坍塌,戰火從河北蔓延河南,朝廷不得不將涇原兵馬五千調往淮西前線平亂,令人又一次意想不到的是,途徑長安時發生了涇原兵變,唐德宗於倉促間逃到了奉天,這次兵變使得唐德宗不得不將本還佔據著優勢的河北主力調回,如此可謂是一招敗而滿盤皆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帝四王之亂,於偶然間失去了削藩的大好時機。

在涇原兵變後李適的罪己詔可以看出,這次削藩可謂是草草結束,虎頭蛇尾了,而在接下來不久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再次將皇帝趕出京城,前後兩次的兵變使得唐德宗雄心壯志的內心開始沮喪了,他曾經都做好了逃往蜀中的想法,可見他對能不能回到長安是絕望的。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本來大好的局面,沒曾想變成了一糊亂麻,難道藩鎮打藩鎮的舉措是錯的?唐德宗削藩的一腔熱血為何就屢受挫折呢?朱滔、李懷光的叛主,李正己不失時機的插一腳,這都令得唐德宗心灰意冷,特別是兩次兵變使得李適逃出長安城,讓得他不僅僅失去了削藩的凌雲之志,更將其推入了自憐自艾的深淵,自此之後,那個一心想要實現大唐中興的唐德宗也隨之而逝。

唐德宗喪失了信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妥協、姑息、任用奸佞、貪婪斂財成為了德宗後期的主政綱領。和節度使的戰爭可以算是暫時的平手收尾,可是上天似乎沒有再給德宗更好的契機,因為,內部剛平,外部戰亂又起,縱使如此,吐蕃的衰退也是源於此刻朝堂的應對,可見德宗一朝的確是能人輩出。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中晚唐藩鎮割據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四個階段,形成和發展的階段,討伐叛鎮的階段,藩鎮復活並延續的階段以及藩鎮之間的相互兼并階段。而唐德宗時期就是藩鎮的第一階段,是較好扼殺於萌芽的時機,而在此期間,藩鎮雖然實力不弱,可是縱觀德宗朝廷絕對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奈何德宗在兵變後將政治主張更換了,自己的雄心也拋諸於腦後,而且他還開始信任宦官,唐朝的宦官問題雖然在邊令誠、程元振和李輔國身上就已然顯現,可是真正的形成制度,還是來自於德宗,太監分掌神策軍就是唐朝太監掌控又一特色的開始,殺皇帝,立皇帝,當真是一朝權在手,太監主沉浮!站在德宗的角度來看,誰讓兵變之時,將領無所作為,而身邊挺身而出的唯有太監呢?

唐德宗有良臣名將,大好局勢,怎麼還讓藩鎮割據壯大了呢?

藩鎮割據,是地方軍鎮對抗中央的現象,同時也是制度下的使然,唐憲宗雖然短暫一統,可是並不能從根底上除去毒瘤,這就導致了後來藩鎮的死灰復燃,而後期的唐朝廷不僅僅有外患還有內部地方上的藩鎮以及中央的太監禍患,這就導致再也沒有穩定的環境讓中央著手解決藩鎮割據問題。而唐德宗時期,可以說是具備最好的條件,遺憾的是德宗心志不堅,遇挫折而不能勇進,不能做到初心不變,始終如一,本就紛亂局面,這位並非雄主,也註定李唐自安史之亂後頹廢的國勢。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