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消費級無人機的挑戰與機遇,未來這兩大技術大有可為

消費級無人機的挑戰與機遇,未來這兩大技術大有可為

近年來,無人機的產業化發展火花四濺、勢不可擋。布局企業從國外亞馬遜、谷歌、寶馬、Uber等到國內大疆、極飛、億航及京東;市場細分從軍用到消費級與工業級;領域應用從航拍攝影、快遞送貨、休閑娛樂、滅火巡檢到農業植保、國土測繪、交通管理和搜索救援,其對於人們生產生活的價值影響正變得愈發重要。

我國民用無人機發展不斷加快

2015年,伴隨著領域和規模拓展的不斷加速,我國正式進入到無人機發展的「元年」。自此開始,無人機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其發展軌跡便呈現出直線上升之勢。目前,不管是在無人機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企業布局還是在市場規模、領域應用和產業細分方面,我國發展均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

其中在技術研發和企業布局上,據相關企業信息網站顯示,我國無人機產業鏈上的企業已經達到4000多家,5年內入局和興起的企業佔據絕大比重,此外以南航、西工大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組成的其它主體,也為無人機發展注入了源源動力。他們通過硬核研發催生創新技術,眼下已經推出了超過1000多種成熟產品,核心技術和專利也有所領先。

其次在市場規模和產業細分方面,經過多年發展對市場需求的掌握與滿足,我國逐漸形成了消費級和工業級兩大細分市場,它們共同組成了民用無人機的商業化發展。而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前我國民用無人機總體市場規模已經接近30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近500億元,未來容量十分可觀。

此外,在領域應用方面,伴隨著產品種類的多樣化,我國無人機的應用也日趨多元化。截至目前,國內排名前五的應用領域分別為農業植保、測繪、空中巡檢、警用和物流運輸,它們涉及了從傳統行業到新興產業的方方面面。而除了以上五類「主流應用」,其他無人機應用較多的領域也還包括城市管理、消防滅火、災後救援、海事巡查等眾多領域。

總結來看,當前我國民用無人機的發展就如同業內某些專家所說的一樣,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多兩快」,即研製單位多、經費投入多、成熟產品多,以及技術創新和市場跟蹤快、總體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上升快,發展呈現高速且平穩的狀態。

消費級市場正面臨挑戰和劇變

不過,雖然民用無人機的整體發展向好,未來前景令人期待,但作為其中重要細分的消費級無人機卻不容樂觀、引人擔憂。因為就在兩年前,無人機的消費級市場還屬於新興藍海,產業發展佔據絕對比重的市場份額,可自去年以來,這一市場卻呈現出疲軟之勢,逐年遞減的年增長率讓產業發展面臨著藍海變紅海的巨大危機。

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約為40億美元,其中消費級無人機約為29億美元。雖然佔比超過了一半,暫時還有統治優勢,但隨著工業級無人機市場的飛速崛起,我們明顯看到工業級市場增速已經超過了消費級市場增速,消費級無人機發展路上的迷霧正越來越重。

如果簡單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展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降溫的原因主要與商業競爭、門檻過低、行業空間太窄、消費需求不高等因素有關。

首先消費級市場的進入門檻很低,娛樂性質的定位讓不少企業蜂湧而至,這讓行業快速轉向激烈競爭的紅海階段。其次,消費級市場的市場空間和消費需求也不大,不管是航拍還是遙控玩具,真正會購買的人相比工業級要少很多。此外,隨著消費級無人機產品的不斷增多,其給人的新鮮感也在逐漸消退。

未來產業復甦需依賴兩大技術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拯救」無人機的消費級市場發展嗎?按照業內人士給出的建議,消費級無人機的未來發展之路只有三條:其一是進一步細分市場;其二是功能智能化升級;其三是轉向工業級。

我們拋開最後一點不談,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實現都需要智能技術來作為基礎支撐,而目前,無人機可依賴的智能技術主要有兩種:人工智慧技術和5G技術。也就是說,未來這兩大技術或成為消費級無人機重喚新生的關鍵因素。

何出此言呢?因為載入了人工智慧技術和5G技術之後,一方面無人機的控制、通信傳播等基礎問題將得到更好的完善和解決,讓無人機應用更加穩定、安全和有所保障;另一方面,兩大技術的加持也能讓無人機從簡單的「空中觀察工具」的角色,升級為搜集、傳遞、分析和處理一體化的全能平台,這大大拓展了其傳統的應用功能。

簡而言之,人工智慧與5G的加持,將讓消費級無人機通過控制和軟體功能方面的提升,增強應用的價值和吸引力,從而重新獲得更多的增量用戶。通過這種方式,未來消費級無人機有望爆發出「第二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中國 的精彩文章:

該擁抱還是該防範,人工智慧對未來究竟意味著什麼?
七月份這些展會即將舉辦!總有一場是你的「菜」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