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用戶數據值多少錢?科技巨頭被要求給網友分紅

用戶數據值多少錢?科技巨頭被要求給網友分紅

數年來,科技巨頭一直在告訴消費者,它們的產品是免費使用的。事實情況是,雖然不用自掏腰包,但用戶也在通過向科技公司提供大量與個人信息相關的數據來「付費」(而且往往是敏感的)。Facebook或谷歌等相對年輕的公司利用這些數據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利潤最高的公司之一,成為推動無數行業業務的燃料。

但問題在於,這些公司往往無法保護用戶提供給他們的數據。比如雅虎郵件由於遭到黑客攻擊10億用戶信息被泄露,以及類似於Facebook醜聞的未經用戶同意與第三方共享數據。因此,隨著立法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如何敦促科技公司管理用戶數據,一個核心問題也出現了,用戶數據的價值是多少?利用這些數據受益的公司是否應該給用戶「分紅」?

2018年,Facebook創造了55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而谷歌同期的廣告收入超過了1160億美元。

美國議員要求科技巨頭公開用戶數據價值

弗吉尼亞州參議員馬克·沃納(Mark Warner)和密蘇里州參議員喬什·霍利(Josh Hawley)在6月末提出了一項「DASHBOARD法案」(Designing Accounting Safeguards to Help Broaden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s on Data),旨在幫助消費者理解使用免費社交媒體服務要付出的代價。該法案要求月活用戶數超過1億的「商業數據運營商」披露它們從消費者那裡收集到的數據,以及它們如何從中受益。

該法案本身並不想讓公司為用戶的數據付費,但美國正在考慮的其他提案提出了一種名為「數據紅利」的方法,旨在以某種方式補償消費者。加州州長加文·紐瑟姆(Gavin Newsom)提出了該計劃,明確表示要「分享」用戶數據創造的「財富」,但這些努力仍處於早期階段。

如何計算用戶數據的價值?

這些法案沒有提出計算用戶數據價值的方法,而是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來計算。華納辦公室的公關總監蕾切爾·科恩(Rachel Cohen)告訴Quartz,考慮到不同行業的公司獲取不同類型的數據,可能需要多種方法計算用戶數據的價值。而過去幾年中,已經有人提出了一些建立和重新分配這種價值的解決辦法。

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去年概述了一個簡單的稅收解決方案。他認為,對使用用戶數據的公司徵收5%的稅——無論是矽谷巨頭、銀行還是零售商——每年至少可以產生1000億美元。利用這項稅收為「數據紅利」提供資金,每個美國成年人每年將收到大約400美元的支票。他將自己的想法與阿拉斯加石油開採的收入分配給該州公民的方式進行了比較,後者每人每年的收入約為1500美元。休斯寫道:「與石油不同,這些數據不是一種可耗盡資源,因此該基金足以支付每年的份額。」他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支票金額可能會增加。

另一個想法是,根據這些公司自己提供的指標來計算數據,即基於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來計算。但由於平台的差異,支付給用戶的紅利將有很大的差異,推特預計將成為讓用戶最賺錢的平台。據今年2月的CNBC的一篇報道顯示,推特的ARPU為9.48美元。這比其競爭對手Facebook高出2美元以上,後者的ARPU為7.37美元。

還有一些公司走在了潛在立法的前面。數據交換公司UBDI的目標是讓用戶通過向企業或研究人員出售其聚合數據的見解以獲益,該公司目前向用戶支付點數,這些點數將在未來轉換為數字貨幣。UBDI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謝恩?格林(Shane Green)表示,他一直在與參議院就「DASHBOARD法案」進行磋商,他更喜歡用他認為更簡單的方法來計算用戶數據的價值。他的想法是觀察一家公司的ARPU和股價,因為股價代表了市場對用戶數據價值的看法。

公司將如何支付實際費用?

格倫?威爾(Glen Weyl)是一位經濟學家,與加州、科羅拉多州、加拿大和歐盟多個州的立法者合作。他利用中介機構,設計了一種廣泛的、系統性的方法為用戶數據付費。根據他在《哈佛商業評論》概述的想法,將會有一些被他稱為「個人數據中介」(mediators of individual data, MIDS)的獨立參與者,他們將「幫助人們為他們的數據價值討價還價,而不是讓一切都由技術協議來決定」。

威爾還指出,需要對一些不同的數據進行區分。雖然計算廣告的有效性(這些公司自己做)可能相對簡單,但當我們討論用於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的數據時,這個問題就變得更複雜了。那麼什麼情況下一個人的數據比其他人的更有價值呢?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員詹姆斯·鄒(James Zou)認為,關鍵在於數據有多獨特,以及你是否真的從你在網上看到的廣告中購買了任何東西。

此外,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為用戶數據定價,這部分人辯稱,普通人始終是捨棄了自己的隱私,即使他們為此得到了補償。電子前沿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今年2月寫道:「消費者從企業那裡得到少量資金,以換取監管資本主義不受約束,這不是一筆好交易。」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中東屢現油輪遇襲事件,美國死咬伊朗為「真兇」,真相是…?
時隔31年重啟商業捕鯨,日本「鯨魚執念」有多深?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