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嘉慶帝遇到的三件尷尬事,看過就知道大清要衰

嘉慶帝遇到的三件尷尬事,看過就知道大清要衰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清朝歷代皇帝里,若論十分沒存在感的一位,當屬大清朝第七位皇帝:嘉慶帝永琰。

無論比起他之前,康雍乾三帝的「雄才大略」,還是比起他身後一二次鴉片戰爭年間,道光咸豐們的凄風苦雨,夾在中間的嘉慶帝,無論正史野史,都是相當低調。上世紀學者余秋雨的散文名篇《一個王朝的背影》里,更給他一句話評語:「嘉慶為人比較懦弱寬厚,在父親留下的這副擔子前不知如何是好」。

但這話說嘉慶帝,其實也有些不公平。

因為,他父親乾隆帝留給他的「這副擔子」,其實是口實實在在的鍋:滿朝腐敗嚴重,官員蠅營狗苟,西南大起義持續九年,外加水旱災害各種麻煩,年年都在鬧。他執政(親政)的二十一年,也幾乎是天天在拼:抓貪官毫不手軟,隔幾年就重辦大案要案,多次下旨怒批玩忽職守官員。外加年年免去各地積欠錢糧,想方設法給老百姓「減負」。如此「拼」法,跟懦弱寬厚實在不搭。

但叫人嘆息的是,饒是這般硬撐,嘉慶帝治下的清王朝,縱是闖過了各種難關,卻也無奈每況愈下。努力治國的嘉慶帝,到底成了清王朝「由盛轉衰」的代表人物。可謂越努力越無奈。

為何會如此無奈?下面這幾樁尷尬事,或許就能講明白:尷尬背後,不止是嘉慶帝的苦,更是清王朝「中興無望」的因由。

尷尬事一:你們為什麼不說話?

其實,初登基時的嘉慶帝,雖然深知大清積弊夠多,卻也很有雄心壯志,甚至盼著自己能像唐太宗一樣,干出一番直追「貞觀之治」的大業。他尤其羨慕唐太宗的地方,就是大唐貞觀年間那「群臣直言進諫」的熱鬧場面。還特意以「唐太宗納諫」為題材,寫下著名的感事詩:「賢君容直臣,納諫終無咎。」

當然,嘉慶帝也不是空羨慕,親政那年的正月(嘉慶四年正月),他就立刻下詔書求直言。比起前代帝王的類似操作來,嘉慶帝這一次,卻是十分實誠。詔書里要求「諸臣務須宅心虛公,將用人行政、興除利弊、有裨實政者,各抒誠悃,據實敷陳,佐朕不逮,用副集思廣益之意。」也就是有什麼話,各位大臣就放開膽子說,大小官員無論品級,都要放開膽子給朕說話。只要對國家有利,再大的忌諱,朕都聽得進!

可以說,在清代所有要求「直言進諫」的詔書里。嘉慶帝這一封,特別是這幾句,都堪稱是最坦誠的。效果一開始也極好。以《清史稿》的形容說,當時一度「下至末吏平民,皆得封章上達」。場面熱熱鬧鬧。但比起唐太宗年間這熱鬧多年的「熱潮」,大清朝這「進諫」風,卻是熱鬧了沒幾年,又消停了。

為什麼消停?參考下嘉慶年間的國事就知道:當時大清的問題,致命一條就是腐敗。嘉慶帝雖說重手治腐,卻是治掉一批蛀蟲,接著又來一批,一直治標不治本,朝臣利益盤根錯節,「說錯話」後果嚴重,誰還能大膽說?於是幾次涼水澆頭後,就連「專業進諫」的科道官員,竟也大多失聲。

發展到嘉慶帝發布「求直言」詔書十年後,即嘉慶十四年時。尷尬的事情來了:「廣興貪贓案」事發。面對這過程觸目驚心的大案,那些擔負監察職責的科道言官們,竟是全程集體失語。「求直言」求了十年,大臣們越來越不敢說話,越是該說話的官員,越是不肯說。尷尬的嘉慶帝,除了懲辦了不少「失語」言官外,還又特意寫了著名的《諫臣論》一文,鼓勵科道官員放膽直言。可效果,還是「失語」。

「不敢說話」的大清朝堂,自然,墜入死氣沉沉的方向。

尷尬事二:「小老鼠」能力大

嘉慶年間比較出名的大事,就是反腐「大老虎」,諸如和珅這樣的「大老虎」,都被嘉慶帝踩翻在地。然後在嘉慶帝親政的二十一年裡,又有漕運總督富綱和巡漕御史英倫等高官們因為腐敗被處死。但比起這些身居高位的蛀蟲來,更讓嘉慶帝火大的,卻還有一些「小老鼠」:看似不起眼的小官,竟也有超乎尋常的「腐敗能量」。

比如嘉慶十一年被掀了蓋子的「直隸司書假印舞弊案」。一個叫王麗南的承辦司書,竟然就能肆意偽造賬單收據,甚至還造了藩司和庫官的大印,藉此渾水摸魚。竟在定州境內多年來虛收官銀三十一萬兩。難道地方官都是吃乾飯的,由著這個「小老鼠」騙?原來各縣的小吏們,竟都和王麗南串通一氣,每多收一份錢,各個都要敲金分肥。還有小吏來回串聯,充當中間人,簡直是勾搭連環,狠刮民脂民膏。

這番雷人案件,叫大開眼界的嘉慶帝也暴怒無比。直隸歷任的藩司們,也各個狼狽陪綁,有的接到嘉慶帝嚴令,承擔賠償損失的錢款。藩司顏檢更被充軍烏魯木齊。一群小吏摟錢,帶翻了一群大官。全程神奇操作,也叫嘉慶帝連連怒罵:「實堪令人髮指!」

當時嘉慶帝大概以為,這幾個小官吏「作」的大事,只是個少數個例,但沒想到三年以後,就在他眼皮底下,工部的書吏弄出了更大的動靜:書吏王書常私刻假印章,隨意胡謅個工程名目,竟就大搖大擺找內務府領錢。理論上說,內務府審核錢財支取,本該由主管官員嚴格審核。可當時的相關官員,大多是「不復寓目,仰視屋樑,手畫大諾而已。」這群草包把關,也就被一坑一個準。

結果,從嘉慶十一年到嘉慶十四年,王書常等小吏們,先後十四次憑著造假的圖章文書,從內務府撈的盆滿缽滿,直到東窗事發後被嘉慶帝處斬。可天子眼皮底下,幾個小吏就能如此作妖,大清朝的吏治,怎麼能好?

尷尬事三:越查虧空越虧空

比起懲貪等大動作來,嘉慶帝自從親政後,也在不遺餘力的干一樁大事:追查虧空。

在嘉慶帝剛剛親政的嘉慶四年時,拜乾隆年間的各種治國敗筆所賜,清王朝的各地虧空,已經十分嚴重 。單是山東各州縣的虧空,就有七十餘萬兩白銀。這還算虧空比較「正常」的地方。大清朝的錢袋子,等於到處是窟窿。

這個大問題,事關國計民生。所以嘉慶帝一直抓得緊。但他「追」虧空的方式,每次都是狠狠敲打相關官員一頓,什麼樣的重話都說出口,貌似一幅嚴辦的樣子。但緊接著,就常是一句「徐徐辦理,自有成效」「其如何從容彌補之法,請各督撫密奏」。也就是朕雖然著急,你們也要把握著慢慢辦。

如此「打個巴掌揉三揉」的風格,也是嘉慶帝的常見手腕,甚至就連相關官員出了錯,又加了新虧空,他也往往是一頓呵斥後,來一句「如尚有拖延,即嚴參究辦。」也就是這次先饒了你,給我好好乾。

可嘉慶帝這套馭人之術,效果到底如何?到了嘉慶十九年,尷尬事情來了:嘉慶帝年年追查虧空,年年頒布嚴令,年年恩威並施,但是年江蘇巡撫初彭齡上奏說,嘉慶六年時江蘇虧空三十萬兩,到了此時,別看年年補虧空,虧空卻突破了三百萬兩——官員們一邊拆東牆補西牆,把今年的錢拿來補新一年虧空,一邊又欠下新虧空。年年「嚴格追查」的嘉慶,鬧了個大尷尬。

一直到嘉慶帝去世,這虧空問題,依然是清王朝,一個頭大的問題。說起來,就是嘉慶帝這「徐徐辦理」風格惹得禍。雷聲大雨點小的追查方式,換來的,必然是懶政與腐敗的滋生。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史稿》、《嘯亭雜錄》 、關文發《清帝列傳:嘉慶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到底誰最該恨高太尉?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才是李世民要解決的人?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