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是否落進普遍、相對這一共謀概念的窠臼?

我們是否落進普遍、相對這一共謀概念的窠臼?

不久前,我們推送了陳嘉映教授討論「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講座,閱讀鏈接在這兒:相對主義:在可能有道理的地方設立一道牆 | 社會科學報

今天,我們推送的是孫歌研究員對陳教授研究的點評文章,一起繼續思考普遍與相對的關係。

原文 :《有共謀關係,但警惕的權重不一樣》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孫歌

圖片 |網路

普遍主義的提法,其實在每個學者、每個學科,甚至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領域裡面存在,涵蓋了很多種感知方式,我們常常用不同的概念去表述對普遍性的理解,比如說規律、整體性、一般性、人類、世界等等。當我們說這些概念時,似乎在談一個非常安全的概念,證明自己不保守,不閉關鎖國,但所有這些概念我們真的有能力去處理嗎?

其實所有和這種普遍價值相關聯的對象,都是每一個個體沒辦法用自己的感覺和理論去真正把握的,我們能夠把握的永遠是局部。比如「中國在哪兒」這個問題,當我們說到中國時,它只是一個抽象,我們能夠討論的永遠是中國裡邊的一個部分,一個局部。在這個意義上,對普遍性需要改變認識方式。

另一方面,類似歷史學這樣的經驗研究學科,如果沒有理論能力從這些經驗里取捨材料,就會成為沒有「道理」的考證,將問題引向未知的去處,甚至最後可能面對荒蕪。因此,有抱負的歷史學家致力於用經驗的方式去討論理論問題,直到最後都未必會用抽象的解釋去闡述這些問題。不是所有重要的個殊者的經驗都是有理由的,但那些不能用理由窮盡的經驗,卻可能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於,相對主義的誤區,當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強調自己的自足性和特殊性的時候,其實它不具備擁有普遍性的可能;而當我們把特殊狀態作為普遍性的唯一載體去對待時,普遍性本身也不具有自足性,它不能夠離開任何特殊性獨立存在。

因此,飽滿的特殊性一定具有普遍性價值,這個普遍性價值在於它的個殊狀態,在於它的個殊價值本身。具體到日常生活里來理解,如果你去跟一個人交朋友的話,你會喜歡一個豐富的、很能夠理解別人,但同時又有自己的主體判斷的人,還是喜歡一個除了教條、沒有任何屬於自己個性的人呢?通常人們會選擇前者,但不一定會去模仿前者。因為和豐富的人在一起,能夠給自己的特殊狀態里增加豐富性,而且使自己跟對方不同。

陳嘉映雖然挑戰了普遍主義和相對主義,但他既不否定普遍性的價值,也不否定相對性的價值,而是強調我們應該建立對普遍性和相對性的重新理解。陳嘉映的研究最大的價值就是他試圖建立一種新的多元性的開放的普遍性,造就開放的個殊者,這是一個能夠拯救相對主義的有效方式,相對主義要想不變成泥淖,唯一的方式是想辦法讓自己對其他的個殊者開放。

在今天的世界格局裡,普遍主義、相對主義在不同社會的權重是不一樣的,對普遍主義的警惕和對相對主義的警惕,在不同文化裡面的權重也不一樣,這與近代以來西歐帝國主義對全球的入侵這一現實過程密切相關。最害怕相對主義的其實不是我們這些後發國家的文化,而是發達國家。已經坐穩世界霸權位置的國家,覺得所有的相對主義對它封閉,妨礙了它實現所謂的全球普遍性價值。現在新的知識格局應該如何建立?我們是不是要落進普遍、相對這一對共謀概念的窠臼?這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新的知識方案,我很期待嘉映教授會繼續推進建設性的、對具有普遍價值的相對主義的討論,實際上這也是我個人現在和將來都會面對的課題。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4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漢語「走出去」:在東南亞講好中國故事
未來的舞台表演,機器人是否會取代我們?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