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臣砍了一棵樹,差點丟了性命,成全了一位千古宰相

大臣砍了一棵樹,差點丟了性命,成全了一位千古宰相

唐朝是「群相」制度,也就是說,在同一時期,可以同時有多個宰相。唐朝設有三省六部,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的一把手都被稱為「宰相」,唐朝著名的宰相有房玄齡、杜如晦、張說、姚崇、張九齡等,在世界範圍內,唐朝最出名的宰相,當數狄仁傑。在歐美,有許多關於狄仁傑的偵探小說,狄仁傑儼然成為了中國古代的「福爾摩斯」。而狄仁傑最初聞名於唐朝,和一棵樹有關。

狄仁傑,字懷英,山西太原人,生於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成名於唐高宗李治時期,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人生巔峰。狄仁傑生於庶族官宦世家,從小思維敏捷,酷愛的讀書。唐高宗初期,狄仁傑在軍中任職,身份低微,唐朝著名的畫家、宰相閻立本在軍營中偶然看到狄仁傑,將狄仁傑逐漸提拔,狄仁傑到了45歲時,終於進入京城,任大理寺卿,主管刑獄。狄仁傑斷案如神,一年之內,清理全部積案,17000名罪犯沒有一人蒙冤,因此被唐高宗重視。

當年底,唐朝發生了一件大事,震驚朝野:左衛大將軍權善才是唐朝名將,當時被唐高宗安排到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守陵,因為一個軍士犯罪叛逃,權善才在追捕的過程中,誤砍了一顆柏樹,最終被小人舉報,說權善才砍掉皇陵的柏樹,是對先帝不敬,更是為了陷唐高宗於不孝之地。唐高宗大怒,要殺權善才。

因為砍了一棵樹,就要殺掉一位名將,而且還是因為追捕過程中誤砍的,這樣做引來滿朝文武的大討論。很多大臣都勸諫唐高宗不要殺權善才,但唐高宗以「孝」為借口,不聽勸諫。眼看一位名將就此殞命,狄仁傑出場了。

唐高宗知道狄仁傑是來勸他,所以堅持不讓狄仁傑開口。狄仁傑搶先說道:「我聽說堯舜之君都擅長聽取臣子的諫言,像桀紂那樣的暴君都不讓臣子說話。我很慶幸自己遇到了堯舜那樣的明君,所以才來提建議。」狄仁傑一番話,把唐高宗捧得很高,唐高宗若是不聽,就成了「桀紂」,只好讓狄仁傑把話說完。

狄仁傑接下來說:「西漢時期,有人偷了長陵(劉邦之陵墓)的一個玉環,漢文帝一氣之下要將這個人滅九族。最後大臣勸諫,漢文帝取消滅族,只殺了盜竊者一人。而今權善才將軍並非偷盜,而是誤砍了一顆柏樹,罪過明顯比那個偷盜玉環的人要輕。偷盜玉環的人被殺了,所以權善才將軍就罪不至死。」

唐高宗辯駁說:「權善才陷朕於不孝,必殺之!」狄仁傑說:「陛下如果只顧自己的名聲,而不顧法律的公正,那百年之後,天下人會如何評價陛下?」唐高宗突然醒悟,下令免除權善才死罪。

群臣勸諫唐高宗半天,都未能成功。狄仁傑一個三品官,三言兩語就將此事擺平,這種勸諫方式完全不輸於戰國時期的「觸龍說趙太后」,滿朝的高官們紛紛對狄仁傑另眼相看,不出一日,狄仁傑的名字就傳遍了京城,名揚天下。

狄仁傑斷案如神、勸諫有方、舉薦賢能,在同時期的宰相中,無人能出其右。狄仁傑救權善才只是他人生中一個細小的片段,但足以看出狄仁傑的敏達和忠貞。武則天時期,狄仁傑舉薦的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人,都是唐朝政壇舉足輕重的正面人物。歐陽修曾評價狄仁傑是「千古宰相」,狄仁傑堪當此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一代才子解縉,捲入一場錯誤的爭鬥,落得悲慘下場
和朱元璋一起玩泥巴的兩大將,一人善終,另一人卻被兒子「坑」死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