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距離我們僅35光年!迄今為止最小的系外行星終於被苔絲髮現!

距離我們僅35光年!迄今為止最小的系外行星終於被苔絲髮現!

人類在探索系外行星的道路上從來不會吝嗇,從太空望遠鏡到太空衛星,這一切都說明了系外行星對我們的重要性,它們甚至能幫助我們揭開生命的起源。因為我們急切地想要知道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而每一顆系外行星都有可能是解開這些問題答案的鑰匙!

近日,一則好消息讓科學家徹底振奮,正在外出尋找系外行星的苔絲髮現了它的記錄中迄今為止最小的系外行星!

或許一些朋友對苔絲不甚了解,苔絲是一枚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全稱為TESS衛星探測器,去年剛剛升空,被科學家稱為「行星獵手」,該衛星的目標是在兩年的任務期內,協助科學家觀測20萬顆恆星。不過苔絲的任務才剛剛開始,相信越來越多的候選行星和已確認的行星會逐漸被發現,其中很有可能存在著我們的目標!

再回到此次苔絲髮現的神秘系外行星。事實上,TESS的最新發現之一包括一個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三顆行星系統,這顆恆星被稱為L 98-59,該恆星距離地球約35光年。其中一顆行星被稱為L 98-59b,大小介於地球和火星之間,這實際上使它成為苔絲迄今發現的最小的系外行星。

NASA科學家對此興奮不已,對苔絲來說,這一發現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和科學成就。它擁有明亮恆星,超短行星軌道,這樣的小星系系統可以給科學家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苔絲用一種叫做凌日光度法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在觀察遙遠的恆星時,獲得其光照變化,這是一顆行星相對於觀測者從恆星前面經過(即凌日)的跡象。通過觀察下降的幅度和頻率,科學家能夠確定行星的存在,以及它們的軌道周期和大小。

雖然這種方法是目前最有效的探測和確認系外行星的方法,但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有3087顆是這種方法。然而,在發現像地球這樣較小的岩石行星時,這種方法並不十分有效。苔絲髮現的不是一顆而是三顆圍繞L 98-59運行的岩石行星,這一事實證明了它的儀器的靈敏度和能力。

這是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在L 98-59恆星周圍發現的三顆行星,這些行星(分別被命名為L 98-59b、c和d)的大小是地球的0.8倍、1.4倍和1.6倍,圍繞它們的恆星運行的速度非常快,周期分別為2.25天、3.7天和7.45天。正科學家解釋,如果一個系統中有不止一顆行星在軌道上運行,它們就會在引力作用下相互作用。苔絲號將在足夠的扇區觀測L 98-59,它可能能夠探測到軌道在100天左右的行星。也就是說,如果運氣好的話,我們可能會看到未發現行星對我們目前已知行星的引力效應。

雖然L 98-59代表著苔絲的新記錄,比之前的記錄保持者小10%左右,但它並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系外行星。這一記錄被開普勒-37b打破,這顆岩石系外行星距離地球210光年,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大小,比月球大20%。

然而,與開普勒-37b不同,L 98-59b圍繞著一顆紅矮星恆星運行,其大小和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三分之一。這顆恆星的亮度明顯低於開普勒-37b所圍繞運行的恆星開普勒-37,開普勒-37是一顆黃矮星恆,與我們的太陽相似。再加上它離我們的太陽系相對較近,L 98-59是一個更有價值的觀測對象。

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它們可能是最有可能在恆星宜居帶內發現岩石行星的地方。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們希望更多地了解圍繞這類恆星形成的行星系統。這些問題包括,考慮到紅矮星受到的輻射量,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岩石行星是否能夠保留它們的大氣層。

不幸的是,這些行星都沒有在L 98-59的宜居帶內運行。事實上,在離母星較遠的地方,l98 -59b接收到的輻射能是地球從太陽獲得輻射能的22倍。同時,l98 -59c和d接收的輻射分別是地球的11倍和4倍。

顯然,所有的行星都佔據了類似太陽系的「金星帶」,它們可能擁有失控的溫室效應,從而轉變成類金星大氣層的距離範圍。根據它的大小,L 98-59d可能是一個類金星的世界。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行星仍有可能具有潛在的宜居性,而且正在進行的研究將回答有關這些行星以及圍繞紅矮星(如Proxima b和TRAPPIST-1的七顆行星系統)運行的其他岩石行星的重要問題。希望這能給天文學家時間來完善他們對這三顆已確認的行星的了解,或許還能在這個系統中發現更多的世界。考慮到這三顆行星都圍繞著這顆恆星的「金星帶」運行,所以任何在這三顆行星之外運行的行星都有可能位於其宜居帶。

這些研究將有效地使我們更接近確定在我們的宇宙鄰居中是否有任何可居住的行星,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物科學 的精彩文章:

看!日全食來了!
40年的質疑!到今天終被證實!黑洞之謎被電腦科技解開!

TAG:萬物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