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孫權的勢力都比劉備大,睿智的諸葛亮,為何最後投靠劉備?

曹操、孫權的勢力都比劉備大,睿智的諸葛亮,為何最後投靠劉備?

曹操、孫權的勢力都比劉備大,睿智的諸葛亮,為何最後投靠劉備?

導語:公元208年冬的一個雪夜,劉備一行跋涉數百里,終於來到了一個叫卧龍崗的地方,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從樊城來到此地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遊玩,而是為了尋訪居住在此的一個隱士,可是先前來了兩次都未能如願見到,但不並不氣餒。這次他終於如願以償,屋中走出來的是一個不到30的男子,身高達到1米84,看著十分英朗,雙方暢談了一番後,隱士終於決定出山輔助他,這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按照孔明的說法,他是因為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不忍其空手而歸,這才決定出仕,然而事情真有如此簡單嗎?我們知道,他的志向很大,常常自比"管、樂",可管仲輔佐的是什麼人呢?那是春秋時最有名的一位霸主齊桓公,劉備此時的地位顯然是不能比的。當時能比得上齊桓公的也就只有曹操、孫權而已,他們的勢力都比劉備大得多,如此睿智的諸葛亮不會不清楚這些,為何他最後還是投靠的劉備呢?

首先,他與孫權的政治主張不和。我們知道,孫權沒有戰功,而他的軍事能力比自己的父兄差太多,但是孫策也說了他善於政治,能夠團結大臣。而當時毫無威望的孫權上台之後想要穩住局面就得鎮住那幫手握大權的元老,他的做法是啟用江東世族,以制約元老。因此江東的政局逐漸為世族所主導,這顯然和孔明的主張寒族政治是不符的。

曹操倒是一向主張打壓世族,用人不看其出身貴賤,比如重用于禁、徐晃等寒族,甚至還提出了"唯才是舉",這些主張都很符合諸葛亮的想法,可惜的是,有兩個原因最終還是讓其放棄了曹操。第一,公元208年的曹操勢力可謂陣容豪華,手下很多能人並不遜色於孔明,因此作為後來者很難有上升空間。第二,曹操的人品讓其太失望,他詭譎多變,又殘忍嗜殺,屠城、殺害名士的行為都讓孔明厭惡,因此曹操並不是他心中的明主。

反觀劉備,公元208年時他的勢力雖然依舊弱小,而且寄人籬下。但是他為人和善,以仁義聞名,近幾年荊州附近的名士紛紛前去歸附他,這些孔明自然都是聽說過的,因此他對劉備的印象應該不錯。加之劉備勢力小,還沒有組建完整的領導層,孔明來了機會很多。後來劉備又三次親往,驅車百里與其相見,感動是肯定的。見面之後的交談則更加讓其確信,此人是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明主。

結語:孔明之所以在那麼多諸侯當中單單選中了劉備,不僅是單純地出於感動,其實他是進行過仔細斟酌的,充分對比了孫、曹、劉三家的優劣勢,最後才做的選擇。事實證明他的確聰明異常,他在劉備陣營中很快就受到了重用,不到10年就成為了"丞相",為了劉備主持後方大局,不僅如此,最後他甚至比管仲更進一步,不僅成為託孤大臣,以及蜀漢的實際領導者,還一面執掌朝政十幾年,一面親自帶兵伐魏,可謂是風光無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三國 的精彩文章:

劉備放走一謀士,降曹後被曹家三代重用,後代還出了個開國元帥
曹操故里出土古磚,磚上刻著一行字,學者:難怪曹魏能取代漢朝

TAG:看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