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避而不戰,他為何沒選擇強攻?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避而不戰,他為何沒選擇強攻?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避而不戰,他為何沒選擇強攻?

導語:公元234年的秋天,對於諸葛亮來說實在太凄涼了,就在不久前他還率領著軍隊和敵人奮戰,但是此時他已經高卧病榻了。這一次他已傾盡全力,可依舊撼動不了避而不戰的曹魏軍隊,反倒自己先病倒了,而且沒能挺過去,最終抱憾而逝。我們不禁想問,在堅固的堡壘也是禁不住強攻的,為何他寧可被司馬懿耗死,也不肯強攻呢?

為了這最後一次的北伐,實際上蜀軍在戰前的準備是歷次最甚的。首先準備的時間長達3年,而前面四次不過一共用了四年,這三年里,孔明不僅在國內抓生產,為大戰準備更多的糧食。另外木牛、連弩等他親自製作的神器在後來都投入了使用。而為了解決每次都讓蜀軍困擾的後勤問題,還開鑿了運糧甬道。同時對外還聯合了東吳一起出兵,在東面牽制魏軍,可是他在面對魏軍的鐵桶陣時還是沒有強攻,這主要三個原因。

首先,孔明用兵一向謹慎。雖然此次他傾盡了國力,要與魏軍一較高下,或許正因如此,到了關鍵時刻,他反而不敢犯險了,因為一旦失敗,則蜀國必亡,一方面他不願擔這個罪名,另一方面他更不想辜負了劉備。況且對於攻堅戰來說,對兵員的損耗是巨大的,一般要有10倍於敵的兵力,人們才會去強攻,可他就算將蜀軍全帶出來也不過10萬人,而對面的魏軍至少有20萬,以寡敵眾是萬不可攻堅的。

其次,首戰未捷,失去了先機。蜀軍二月從漢中出發,4月到達渭水,此時若是他依山靠水向東進攻,那麼就能夠直接威脅長安,這也真是司馬懿擔心的,不過他已料到孔明不會這麼做,因為後路一旦被堵則很危險,於是他並沒有在東面紮營,而是將主力放置在渭水北岸。結果如其所料,敵人搶佔了五丈原,然後向北度過渭水,準備佔領北原,結果被早已準備的郭淮所擊退,這表明蜀軍的意圖全都被魏軍識破了,此時再強攻會很困難。

最後,東線盟軍潰敗,失去牽制敵軍的隊友。上文也曾提到,孔明此次不僅自身準備充分,還拉上了東吳,也就是說,吳軍的作戰是在孔明的計劃內的,他們連戰後瓜分魏國的方案都提前訂好了。可是東吳的軍隊卻不給力,雖然有孫權親自領兵,但是我們也知道,他雖然很有政治手腕,但在軍事上的能力很差,只要他領兵,吳軍必敗,這次也不例外,吳國一撤退,魏國東線的軍隊便可以回援,孔明強攻更加難以實現。

結語:綜上所述,蜀軍是不敢而且也無力進行強攻。既然魏國不出戰,孔明也不願意撤,為此只好先屯田,以免糧食不足,以等待出擊的機會。但是他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會突然病倒,而且惡化如此之快,以至於他都來不及擬定撤軍的計劃,最後在他的死後的一片混亂中,魏延、楊儀爭權,差點讓蜀國再次元氣大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三國 的精彩文章: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蜀國還是亡了?劉備忽略了後面一句
徐庶出走不是因為母親被俘,走馬薦諸葛也不存在?專家提出新解釋

TAG:看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