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住動住靜,皆是人慾

住動住靜,皆是人慾

住動住靜,皆是人慾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原文: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釋義:

追逐動相,此是人慾。住著靜相,亦是人慾。初時功夫,以靜治動,是個對治,只是臨時一用,而非究竟了義。

若以靜相為是,住著在靜相上,以為這樣靜下去,便能靜成聖人,以為這樣做功夫,便能做成聖人,這便是一個大錯誤。黃龍慧南禪師雲,住在靜相上,「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大慧宗杲禪師云:「攝事歸空,閉目藏睛,隨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陽明先生說「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說到靜的功夫,佛家說得很詳細,大略而說,有九個次第的定境。九次第定中,滅受想定是最高的定,也是最高的靜。然而,住在滅受想定里,住在這樣的靜境之中,無論住多少年,那也是不能明心見性的,那也是不能致良知的,那也是不能做聖人的。聖人不是住在定境里的人,聖人不是住在靜靜里的人,聖人只是徹底地致了良知的人,聖人只是徹底地明了心性的人。所以我們說,只因動得太厲害,不能將動的人慾歇下來,那就只好做靜的功夫,把這亂動的狂心歇下來。

亂動的狂心歇下來了,也不要住著在這個靜相上,要借著這個靜的境界,要好好地體會這個了了常明的覺性靈明,要好好地體會這個一塵不染的良知心體。這個良知心體,這個覺性靈明,這動靜兩相的源頭,是無量萬相的源頭。如此反觀,如此體會,待到機緣成熟時,一機來臨,打破乾坤,當下便致了自家的良知,當下便見了自家的彌陀,當下便明了自家的法身。到了這裡,什麼儒家佛家,名相全消,真常獨露。

張九成參善權禪師,問:「此事人人有分,個個圓成,是否?」

善權禪師云:「然。」

張九成云:「為什麼某無個入處?」

善權禪師提起念珠,問云:「此是誰的?」

張九成不知所措。

善權禪師收起念珠,云:「是汝的,則拈取去。才涉思維,即不是汝的。」

明明是善權禪師的,善權禪師卻問「是誰的」?張九成困惑不解。這個困惑,這個疑情,正是參禪近道所必須的。

一天傍晚,張九成正在打坐,忽然傳來一陣陣的蛙鳴聲。藉此因緣,當下釋然,這蛙鳴聲,在我的覺性靈明裡生滅閃爍,在我的妙明真心裡生滅閃爍,一切萬相,皆在我的妙明真心裡生滅閃爍,皆是這妙明真心中的物。至此,張九成哈哈大笑,遂作偈云:

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么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

至此,張九成致了自家的良知,會了祖師西來的意,禪宗謂之破了初關。

陽明先生說,不但要克盡這個住動的人慾,還要克盡這個住靜的人慾,要真正見得自家的這個良知心體,要真正見得自家的這個妙明真心。若不見自家的這個良知心體,若不見自家的這個妙明真心,即使練成極靜的功夫,若是遇人事往來,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唯有見得這個良知心體,唯有見得這個妙明真心。見得之後,再於人事上磨鍊,於人事上滅盡一切人慾,於人事上消光一切習氣。人慾滅盡,習氣消光,方至「純然天理」之境,方至「極樂凈土」之鄉,方能如陽明先生所說,「靜亦定,動亦定」。陽明先生的「靜亦定,動亦定」,正是永嘉大師所說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永嘉大師是六祖惠能門下的著名的大禪師,早於陽明先生800年。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在中國文化史上廣泛流傳,陽明先生也必定是讀過的。陽明先生明明是受到了佛家的啟發,甚至是變相地引用了佛家的話語,然而,他卻又偏偏把佛家的稍加改動,改成儒家話語的風格,以此高推儒家為第一,其餘各家不能及,甚至是還常常拿佛家學人的弊端而詆毀佛家,拿道家學人的弊端而詆毀道家,他就是不拿儒家學人的弊端而詆毀儒家。陽明先生的這種的毛病,正是他應當滅除的人慾。

住動住靜,皆是人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調氣攝心法
何為真正修中之王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