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學夢

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學夢

「最美總是在冬天,翠湖綠柳如煙。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裡,海鷗戀著最美的家園。花都帶不走的,只有你——」

餘音未絕,對面高一(5)班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原來是在為高一(6)班的表演喝彩。

「老師,你們班唱的歌太好聽了,把我們全都吸引了!」課後,高一(2)班學生追著我問,「作為語文老師怎麼帶他們唱歌啊?」我反問:「用唱歌的方式上語文不行嗎?」

用音樂喚醒學生的夢

語文課總在早上第一二節,學生還沒真正從睡夢中醒來。為此,我開始尋找突破,讓語文課有點趣味,由河圖作曲的《雨碎江南》和《雨巷》的融合教學是我的第一次嘗試。

「月色寒,獨憐誰家青石板,檐角珠光續了又斷,恰滿成一盞……在橋頭並肩,連紙傘都碎在江南煙雨天。」《雨碎江南》柔媚、凄清的意境,與「撐著油紙傘,徘徊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如出一轍;且歌詞典雅,文學價值很高;音樂旋律凄婉迷惘,感染力強,是笛子的經典曲目。我先用笛子為學生吹奏,再帶學生品味其中的文學意蘊,學生興緻盎然。

從此,我開始了「音樂·語文」課的探索,突破音樂和語文之間的藩籬,找到二者的有機聯繫,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用音樂把學生從夢中「喚醒」。

「歌」是「詩」的靈魂伴侶

詩詞教學是我探索音樂和語文融合的主陣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被現代音樂人譜成了曲子,我事先安排音樂委員把它唱熟,再帶領班上學生唱。同時,我用大G調的笛子為學生演奏,該調聲音低沉渾厚,曲盡其妙地傳達了李煜的亡國之悲。學生會唱後,我用笛子給他們伴奏,在合唱中培養師生默契,詩詞背後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再分析藝術手法,水到渠成。

此外,我探索更多音樂與詩詞融合的形式。上《將進酒》一課時,我發揮學生特長,將說唱與Beatbox口技結合起來,用極具現代感的音樂生動地傳遞了李白的豪邁之情。Beatbox聲韻鏗鏘、節奏感強、爆發力強;說唱一板一拍,很契合「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的場景。可以想像,宴會上李白是邊敲碗筷邊放歌,洒脫不羈;課堂上,學生是邊打Beatbox邊說唱,自由豪邁。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薛瑞萍的詩詞吟唱培訓,對吟唱產生了興趣。當我把握了「平長仄短,平輕仄重;一二聲平三四仄,入聲歸仄很奇特」的規律後,所有詩都可以自然地唱出來,不用再苦思冥想去改編,提高了教學的自然生成性,讓詩歌變得妙不可言。我把薛瑞萍的《吟誦課》《我愛吟誦》買來研讀,並開始教學實踐,先教學生吟唱朱熹的《春日》,讓他們把握吟誦原則,繼而推進到其他詩詞的吟唱學習。早讀時,學生就用吟唱的方式來背誦,美育和智育兼具,不知不覺間詩詞已融入生命。

聲情並茂的不僅是詩歌

詩樂結合之外,我繼續探索音樂與戲劇、小說、散文等文體的融合。

戲劇是融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形式為一體的舞台表演藝術。上《竇娥冤》一課時,我精選幾段唱詞讓學生配樂,課堂上分角色對唱,配以個性化動作,繪聲繪色。

學小說《林黛玉進賈府》時,我用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做引子,先用洞簫給學生吹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很好地將學生帶入《紅樓夢》哀婉的氛圍中;再順勢借《枉凝眉》歌詞解讀寶黛愛情主線,繼而扣住《林黛玉進賈府》中寶黛第一次相見時似曾相識的情節展開教學。小說學完後,讓學生按《枉凝眉》的句式寫一首詞,多角度表達自己對該小說的理解,學生相互修改潤色,然後用《枉凝眉》的曲調唱出來,在班上展示。

上散文《故都的秋》時,我讓學生用音樂和繪畫的形式展現自己心目中的秋。本文開篇的曲子就是高一(6)班白洋和楊炫宇的作品,他們改編了風靡一時的《成都》,創作出重點展現昆明秋季的《花都》,當堂表演,圈粉無數。學校溪流文學社的採訪組聞聲而來,請兩位同學專門錄製了視頻,再配上文字,在公眾號推送出來——想不到竟是第一個昆明版的《成都》。

美學家宗白華說:「藝術不僅滿足美的要求,而且滿足思想的需要。」音樂與文學的融合,讓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漸構建起了核心素養,並在真實的情境中表現出了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而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也都獲得了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系雲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0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