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實現言語智能的「研」與「學」

實現言語智能的「研」與「學」

在實踐過程中,許多語文教師發現,教學中應以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為核心,通過課文內容學習其中的語文知識,進而通過相應的語文實踐,形成並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高年段的閱讀教學,教師要將功夫花在課前,領悟編者的意圖,有效地解讀文本,實現教得事半功倍。

深入研讀教材文本,要用三種眼光看教材。首先,教師要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所謂深入淺出,最後的出口應該是淺的,是兒童本位的,是從兒童的視角進行的適度解讀。其次,教師要用教學的眼光來審視。教師的教學閱讀區別於作者、讀者的休閑式瀏覽,所謂教師的專業素養在這裡有了強烈的體現。最後,要用生活的眼光來選擇。所謂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語文大體就是這個意思。

課堂上,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並沒有定法,要做到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走向智慧。我們的常規課堂,要力求做到兩個走向——

第一,從積累走向運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關於語言結構和運用的規律,要讓學生在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

以高年段「學會複述」這一關鍵能力為例。雖然對於複述教師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在課堂上又往往忽視它。許多高年級教師在複述這一板塊,要麼課堂上完全把時間放手留給學生自說自話,要麼乾脆放在課後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作業。其實,教師在進行教案設計時,路徑考慮得越細緻,預案做得越詳盡,學生帶給自己的驚喜也越出乎所料。

我曾聽過一節蘇教版五年級的《鄭和遠航》研究課,其中「學會複述」這一環節的操作策略可圈可點。

課堂上,教師複習導入,讓學生利用關鍵詞實現對課文內容一句話的概述。

精讀語段一「友好交往」,這一環節充分沉入文本,積累關鍵詞,梳理每一種人物之間的交往態度,鏈接上一節課中已掌握的對寶船的描寫,做到胸中有本之後再實現言語的輸出。

精讀語段二戰勝兇險,也是充分浸潤在文本中,為了實現創造性複述的較高要求,教師適時補充《智斗陳祖義》,也是為了讓學生充分積累語料從而有話可說。

因此,單純的複述需要飽滿的教學環節的支撐,這是教師課堂上要追求的方向。

第二,從教材結構走向教學結構。課堂上,一些教師把自己想要完成的幾個教學任務都認真進行組織實施,但往往沒有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的關聯問題和內在邏輯關係。這樣的教學因為不講求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學生無法根據前一任務推知下一任務,從而無法主動參與教學的建構。

以蘇教版六年級《如夢令》的古詩詞磨課為例。入課時抓《清平樂·村居》與《如夢令》兩首詞在形式上的不同,邏輯關係在五年級升六年級的兩冊教材間。前幾次的課上,教師都能成功梳理出教材的結構:「溪亭日暮、藕花深入、一灘鷗鷺」三個畫面,所有的關注點都落腳在三個畫面里的意境體會,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突破,課沒有一氣貫通之感,散點、碎片化嚴重。後來,教師力求從教材結構向教學結構邁進,在教學結構里深埋了一條暗線做牽引:常記「溪亭日暮」下的那次酒醉,常憶「藕花深入」里的那場景醉,常懷「一灘鷗鷺」間的那份心醉。在第一個回合里讀「胖」了場景,豐富了表達;在第二個回合里讀「瘦」了字詞,凝練了語言,這才是看似簡單的疊加又實為水到渠成的教學智慧。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的是常靜下心來審視、反省、對比自己與別人課堂的不同,想想自己的每一節課為什麼要出發?課後又準備走向哪裡?期待更多教師在不斷反思中適時調整教學的腳步,讓屬於師生共同的語文「研」「學」之路風景不斷。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0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正青春聯大學子 新時代優秀青年
寓綜合育人目標於知行課程體系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