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白居易清白遺子孫

白居易清白遺子孫

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蔬食足充饑,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何必錦繡文。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

新婚燕爾,對著新婚的妻子,會說些什麼呢?近讀白居易的《贈內》,不禁啞然失笑。儘管他也呢喃著說,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白頭偕老,但更多的卻是教育妻子要勤儉持家、安貧樂道,並且還以「清白遺子孫」來相規。這樣不解風情,白居易也真是著魔了。其實,這也正是白居易的可愛之處,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白居易說「清白遺子孫」,其實源於他的家風傳承。他的祖父白鍠直言敢諫,不畏權貴,史稱他「為人沉厚和易,寡言多可,至於涉是非、關邪正者,辨而守之,則確乎其不可拔也」。他的父親白季庚擔任徐州彭城縣令時,親當矢石,日夜奮戰,終於挫敗李納叛軍的圖謀,可謂赤膽忠心。白季庚一生為官清廉,甘守清貧,死後竟無力安葬。他的叔父白季康,致力為民除「三害」(蝗災、火災、水災),曾親自下田勞作,赤腳挑擔固堤,後人贊其治下的溧水「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父親死後,白居易投奔白季康,叔父教導白居易為官之道:一要克己省身,自奉儉約;二要秉公執法,不畏強暴;三要施惠於民,革除弊政;四要身體力行,躬身實踐。正是因為長輩的影響,白居易一生都在想著「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他曾經寫了一篇文章來說明家風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吾家世以清簡垂為貽燕之訓,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墜,小子舉而書之,亦無愧辭。」

那時儘管有科舉考試,但是卻盛行向權貴請託以平步青雲的風氣,但是白居易不願阿附達官顯貴,堅決依靠自己的努力。他曾自豪地說:「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而且,他還將其寫進家訓:「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雲?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無以意傲物,以遠辱於人,無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

白居易為官關注民生,能深入民間,體察百姓苦難。初入仕途,他擔任周至縣尉,便寫下了《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而面對縣官徇私枉法,他敢于堅持正義,為民伸冤,即便被打擊也不為所動。當地老百姓因此寫了一首民謠禮讚他:「縣尉來,雲四開。青天露一塊,百姓把頭抬。冤有頭來債有主,衙門從此向北開!」到地方任父母官,他更是把兼濟天下的理想落到行動中。擔任杭州刺史期間,他主持修築白堤,蓄積西湖水,以利灌溉,疏浚六井以改善民生用水。而當他從蘇州刺史離任時,劉禹錫更是寫下了「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的詩句,可見當地老百姓對他的感激之情。

為民立命則是白居易一生的追求。晚年,他隱居洛陽龍門香山寺,看到伊河河道淤塞,船夫被迫「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飢凍有聲,聞於終夜」,不由寢食難安。他拿出積蓄,變賣銀鞍玉帶,籌集經費以開鑿河道,為民眾減輕苦難。「心中別有歡喜事,龍門開得八節灘」,那是怎樣的一種歡樂啊!

白居易廉潔自守,一生都在曬自己的收入。做校書郎,他滿足地說,「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做左拾遺,他開始覺得內心有愧了,「月慚諫紙二百張,歲愧俸錢三十萬」;做了蘇州刺史,他又寫道,「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做了賓客分司,「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當了太子少傅,則「陰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閑人」。一路走來,白居易對自己所得俸祿始終抱著敬畏之心。我想,他如此公示自己的收入,主要是不給行賄者理由,也不給自己受賄空間吧。卸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只帶走兩塊天竺石,還覺得有傷清白,專門寫了一首詩自責:「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櫱。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由此也能看出,白居易律己之嚴之苛。

「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縱覽白居易的一生,誰還會只覺得他可愛而不可敬呢?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東至縣第二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0日第1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繃緊青少年權益保護這根弦
那些「留洋」多年的東方草木,帶著美妙的故事回來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