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急功近利的管理要不得

急功近利的管理要不得

如今,「撒下幾粒米,就要雞下蛋」的管理方式較為普遍。這種管理方式的特點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管理方提供政策或資金支持,即「撒下幾粒米」,被管理方需要定期拿出成績,即「就要下出蛋」;如果管理方在短期內看不到「蛋」,很可能就不再「撒米」了。

例如基於政策支持,學校通過遴選獲批的教改或雙創項目,每學期至少要進行一次成果彙報;獲得經費支持的課題項目,負責人要定期總結研究成果;校內的一些課改項目,也要求教師定期彙報課改成果。為了在規定時間內拿出成果,教師無法潛心研究與實踐,只能「急功近利」搬別人家的磚頭砌自己家的牆,如拼湊論文、專著,或整理出一大堆沒有實用價值的「材料成果」。急於求成的管理方式不僅會讓好政策貶值,也催生了形式主義工作作風及泡沫化的研究風氣。

教育不同於其他行業,任何研究項目及教改實踐都不可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果,很多項目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其成效可能要在10年、20年後才能顯現。當下對教育的政策、資金及人力支持,是對未來教育的奠基。那種「撒下幾粒米,就要雞下蛋」的管理邏輯,不僅不符合教育的發展規律,還會讓教師走向浮躁,讓教育走向急功近利。

改變「撒下幾粒米,就要雞下蛋」的管理模式,才能讓教師從容成長,讓教育穩步發展。

首先,要減少行政化管理對教育的干擾,讓懂教育的人管教育。學校為保持正常運行需要行政化的管理方法,但學校不同於企事業單位,不應過多使用行政化管理手段,要讓懂教育的人管教育。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其他提供支持的部門,都要尊重教育規律,摒棄短期內要成果的理念,不僅要為項目實施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持,還要考慮如何為項目實施提供思想引領、方法指導和技術支持,爭取把每一個項目做實。

其次,要轉變管理理念。管理不是我給你政策、資金,你就要給我出成果,而是重在思想與方法的引領。以學校課程改革為例,課改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有些學校以布置任務的形式開展某項課改,後續召開每月例會讓教師彙報課改成果或上交課改材料,導致教師將課改的著力點由教學實踐轉向紙上談兵,並未切實推動課改工作。因此,在進行課改管理時,應轉變管理理念,不向教師催要成果,將重點放在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上,給予教師必要的支持。比如還給教師應有的教學自主權,讓教師在潤物無聲中實施課改。

再次,要增加項目交流研討,減少檢查與成果彙報。以課題研究為例,教育課題研究的周期一般是兩年。在研究周期內,中期彙報是必不可少的,試想,從立項到中期成果彙報一年時間,能有什麼實質性成果呢?課題組為了在中期彙報時拿出成果,只能做材料、填表格,讓課題研究走向材料化、表格化,催生出大量毫無研究價值的「材料課題」和「表格課題」。如果將中期彙報改為交流研討,讓課題組成員分享研究經驗,探討研究中的重點問題,明確後續研究的著力點,對提高課題研究質量將大有裨益。

「撒下幾粒米,就要雞下蛋」催生的急功近利,使很多項目成了「夾生飯」,既浪費了教育資源,又破壞了教育生態。改變這種管理模式,才能讓教育更為從容、穩步地發展。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0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把家庭教育納入現代教育制度體系
走出區域管理中的常見誤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