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他是明代書壇隱藏的掃地僧,被稱為「顛張復出」

他是明代書壇隱藏的掃地僧,被稱為「顛張復出」

張弼,字汝弼,家近東海,故號東海,晚稱東海翁。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明憲宗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長於詩文,草書甚佳,被評為「顛張復出」。著有《東海集》。

張弼詩文清健。尤工草書,取法張旭、懷素。嘗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李東陽笑為「英雄欺人之語。」《明史·文苑傳》稱其:「工草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酒酣興發,頃刻數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墜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人稱「張旭復生」。四方求書者無虛日,甚至海外諸國,都知張東海之名,前來購求墨寶。

張弼《評書卷》紙本草書 26.5×102.5cm 成化辛卯(1471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北山堂捐贈)

張弼的草書,以唐代張旭、懷素為楷模,亦是明初草書家欲改變元代自趙孟緁以來蘊藉清妍的書風,追求揮灑放縱的延續。他的一些作品,在張旭和懷素的狂草中加入章草筆意,在意念上與早期的宋克、俞和頗為相近。但他的許多作品,卻又完全拋棄章草的用筆,在結構上以開合為主,筆意上則求快、求飄。

祝允明曾說:「張公始者尚近前規,繼而幡然飄肆,雖聲光海宇,而知音嘆駭」,認為張弼作品中的輕浮作態不可取。但張弼求新求變的改革性書風,卻成為當時潮流的走向,學他的人很多,甚至海外之國亦購求其跡。其間必然地有了精粗優劣的差別。陳獻章評張弼草書:「好到極處,俗到極處。」俗到極處四字,誠然是很大的貶詞,但好到極處卻又是非常的褒語了。董其昌一代書學宗匠,評張弼的《慶雲堂帖》亦多讚美之辭。

[明]張弼 草書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局部) 31.5×526cm 紙本

此卷書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應是張弼傳世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包含了張弼對僧懷素的欽敬,而且隨著詩意的伸展,隱然把自己代入其中,成了詩中的主角。正如《自敘帖》是懷素草書一次淋漓盡致的表演,張弼亦借任華讚美懷素的詩句,把自己在狂草書上的成就盡情發揮。懷素耶,張弼耶,寫到後來,明顯有照花前後鏡的狂喜了。

[明]張弼 草書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局部) 31.5×526cm 紙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寫字沒有字形的障礙
王羲之的書法習慣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