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屬意繼承人,究竟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
向敬之
1
傳聞努爾哈赤屬意多爾袞為汗位繼承人,然而其臨終前未能宣讀和公示傳位遺詔,結果給了皇太極帶動四大貝勒,逼殉大妃阿巴亥,成功奪位。
所謂多爾袞繼承論,主要是以朝鮮史料為依據。日本人稻葉君山在《清朝全史》中,引用朝鮮人李肯翊《然藜室記述》內容做論據:「就朝鮮所聞,則太祖臨死時謂貴永介曰:『九王當立而年幼,汝攝位後,可傳九王也。』貴永介以嫌疑,遂讓洪太氏。貴永介即長子代善,洪太氏即四貝勒,太宗是也;九王即睿親王多爾袞是。太祖欲以最寵納喇氏所出之多爾袞繼汗位,因子幼母寡,暫以長子攝位,其心苦矣。然而太宗之前半生之骨肉相殘,禍因亦自此始。」(《清朝全史》上卷第十二章《太祖死於瘡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努爾哈赤畫像
由稻葉的這段文字,加上順治八年二月公示多爾袞「罪狀」時,濟爾哈朗等稱多爾袞「擅自狂稱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奪立」(《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三,順治八年正月己亥),可見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確實存在爭議。
難道皇太極真的是得位不正嗎?難道努爾哈赤屬意的繼承人,是多爾袞而非皇太極?
努爾哈赤死於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享年六十九歲。而在此前,他先是攻擊明朝,在寧遠遭到守將袁崇煥炮擊而潰退。繼而,他又親率大軍,征討蒙古喀爾喀五部。大勝歸來,他在七月中旬因患毒疽,不久赴清河湯泉療養,於八月初病勢加重。
他在發病前,還是精力充沛,否則他絕對不會在古稀之年還親征蒙古不聽話的部落。即便不需要他衝鋒陷陣,但也是長途奔襲,勞累奔波。他的諸子孫都是能征慣戰、堪當大任的,然而他還親率大軍,足見身體還行。只是病來如山倒,毒疽發作很快要了他的命,然而,他還是有足夠時間安排後事的。
2
結合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在寧遠兵敗袁崇煥之手後,耿耿於懷:「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史稿·太祖本紀》)
自天命三年公開挑戰明朝後,努爾哈赤與明朝已然敵對。尤其是四年的薩爾滸一役,七年的廣寧之戰,他都是絕對的勝利者,接連擊敗了明軍多員名將。然而,他沒料到最後敗給了一個無名小子袁崇煥手下。
他是要復仇的。
這份重擔需要一個有能力者擔當,而絕不是年輕的多爾袞所能擔負得起的!
一、十五歲多爾袞還沒有上過戰場。而他的哥哥們: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兒子,都成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努爾哈赤作為一個馬上帝王,自然會明白皇太極他們的個性,斷然不會聽從一個不知軍事的少年天子的命令。
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及代善領銜的十固山貝勒共同執政。多爾袞兄弟雖在其中,但年輕功薄,真正有話語權的還是代善、皇太極他們。多爾袞的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
多爾袞畫像
三、讓多爾袞繼位、代善執政,未必努爾哈赤願意。代善與大妃、多爾袞之母阿巴亥之間,曾涉嫌不倫之事,阿巴亥曾半夜出宮去代善府上。努爾哈赤自然放心讓阿巴亥作為太后與執政代善共管朝政。那樣只會讓兒子與繼母重演情感戲。
四、按女真族的幼子守灶制,第十五子多鐸是最小的嫡子。故而,努爾哈赤對多鐸的優待,是要明顯多於多爾袞的。就拿努爾哈赤的分配,多鐸要比多爾袞小兩歲,但他提前成為了正黃旗旗主(上三旗排名第一)。他除了三兄弟同時分得的十五牛錄外,努爾哈赤還要將自己剩下留作親兵的部分也全部給多鐸。
五、論八旗勢力割據,除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接管兩黃旗外,其他六旗皆操控在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及其追隨者手裡。皇太極智勇雙全,機警聰睿,善用權術,而且功勛卓著。
太祖意欲做強後金,向明軍復仇,應該會屬意強橫的兒子繼立。
3
努爾哈赤在建國稱汗前後,曾兩度指定繼承人,即元妃佟佳氏所生的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
遺憾的是,褚英與努爾哈赤發生了激烈的權力之爭,被無情地處死。繼而,代善深陷與繼母私通、虐待髮妻所生二子的醜聞,遭到了努爾哈赤的廢黜。
天命五年,努爾哈赤在廢除代善嗣位後,指定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岳托、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八和碩貝勒。
努爾哈赤在探索八和碩貝勒聯合執政的政體。大貝勒代善不在其中,其曾虐待的長子岳托取代了他,並從他手上分走了鑲紅旗,成為了掌旗貝勒。
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正式提出他身後實行八和碩貝勒(八王)共治國政制。八和碩貝勒即各掌旗貝勒:「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中擇其能受諫者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清太祖實錄》卷八,天命七年三月己亥)
努爾哈赤已提前交代了死後繼立大事,即汗位推選制。
八選一,推選資格為八和碩貝勒、善於納諫、德才兼備。缺一不可。
努爾哈赤還做了限制:不要實力最強者,以免其行為恣肆放縱而獲罪於天;如果不能聽取意見和行為惡劣者將廢掉重選。這是規矩,帶有鮮明的部落軍事民主制色彩。
皇太極畫像
按努爾哈赤最初設計的八和碩貝勒,共九人,即多鐸與多爾袞佔一份,而且年幼的多鐸排名在前,而年長的多爾袞排名最後。
仍為四大貝勒之首的代善,仍為正紅旗旗主和兩紅旗共主,同樣最具競選的資格和推選的分量。
就這份名單而言,阿濟格、多爾袞與多鐸三兄弟,是兩票。代善之外,其他三大貝勒各佔一票,雖然阿敏與莽古爾泰的弟弟都在其列,但他們都是皇太極的支持者。
皇太極很容易在票選上取得優勢。
阿敏覬覦汗位,他與濟爾哈朗代表舒爾哈齊家族的利益。但他們的父親舒爾哈齊功勞卓著卻被努爾哈赤幽禁至死,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諸兄弟子侄自然不會使汗位旁落有仇怨的舒爾哈齊家。也就是,阿敏只有不明確奪位,才不會遭到天命汗家族子孫的群起攻之。
無形中,代善實力最強,卻早早地被努爾哈赤設了限制:「繼朕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而獲罪於天也。」(《清太祖實錄》卷八,天命七年三月己亥)姑且不論代善私通繼母案的是非,其虐待親生子岳托、碩托兄弟之事屬實,更遑論於親善其他兄弟子侄。
岳托不會支持親爹繼立。果不其然,努爾哈赤去世後,岳托夥同三弟、正紅旗管主薩哈廉,極力慫恿代善主動推選,推舉勢力尚弱的四貝勒皇太極,使其迅速得到兩紅旗、兩白旗的支持。德格類與濟爾哈朗的支持,也推動了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與鑲藍旗旗主阿敏,以退為進,加入皇太極的「奪位」團隊,成功迫使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退選。
至於稻葉君山所說「太宗之前半生之骨肉相殘,禍因亦自此始」,則主要是努爾哈赤設計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使皇太極勝出即位後,卻不得不同其他三大貝勒南面聽政、共同執政。皇太極為了乾綱獨斷,集中和強化汗權,提出「滿漢一體」而高度重視漢臣,迅速對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山頭展開了血腥的攻擊。與此同時,皇太極極力培植多爾袞,成為了少壯派領袖。


※康熙效仿朱元璋一招,也想「治隆唐宋」,結果不看教訓而貽害無窮
※鄔先生算中年羹堯等的厄運,有一人不聽規勸,卻獲雍正的最大富貴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