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三伏將至,重在養心、祛濕,記住「喝二茶、灸三穴」,做好四件事

三伏將至,重在養心、祛濕,記住「喝二茶、灸三穴」,做好四件事

常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階段,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0天)

「伏」,可稱為「長夏」,從中醫五行學方面講,五季對應五臟,即春、夏、長夏、秋、冬,對應肝、心、脾、肺、腎。

也就是說,夏季養生重在養心,長夏重在健脾祛濕,有利於助你安穩過夏。

三伏將至,重在養心、祛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低下。

1,養心

《黃帝內經》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夏季悶熱,人們容易煩躁,導致「情緒中暑」,而情緒變化直接影響氣血運行,心情不暢,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

2,祛濕

中醫講,「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進入伏天,天氣炎熱、雨水多,而脾最怕濕,濕氣過重,會導致食欲不振、經常睏乏、無精打採的現象。

三伏天,想健康,記住「喝二茶、灸三穴」,做好四件事!

「喝二茶」:

夏季炎熱,人們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出汗較多,容易使體內流失更多水分,多喝茶,不僅能補充水分,還有一定的養生功效。

1,蓮子甘草茶

將蓮子(帶心)、甘草、綠茶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具有清心安神、瀉火除煩的作用,還有生津止渴、補益脾腎和肺氣的作用。

三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現食慾減退、失眠等不適,每天一杯茶,養心、安心。

2,白鼓丁薏仁茶

將白鼓丁、薏仁、赤小豆、馬齒莧、芡實、玉米須、淡竹葉、山楂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擅於祛濕熱。

白鼓丁,葯食兩用,性寒,具有利尿、利濕作用,可改善濕熱引起的噁心、舌苔發黃、臉上起痘痘等。

薏仁和赤小豆是常見的祛濕搭配方,有很好的健脾祛濕作用。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止血涼血的作用。芡實,歸脾經,具有健脾祛濕、調理脾胃的作用。

玉米須,具有利尿利濕、利於去除體內濕熱之氣。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山楂,歸脾經,有消食健胃的作用,還可改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等症。

「灸三穴」:

中醫講「冬病夏治」,要「借夏勢而為」,夏季人的陽氣比較足,代謝比較旺盛,利於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

艾灸,是中醫的一種養生方式,利於養陽。「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1,關元穴

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

取適量的艾條,點燃,放在距離穴位一寸左右的位置上方進行熏灼,堅持15-20分鐘左右即可。

具有祛濕、強健脾胃的作用。

2,神門穴

此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艾灸此穴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與少府穴搭配一起進行艾灸。

少府穴位於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具有健脾除濕,發散心火的作用。

3,足三里穴

此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寬處。

長期灸足三里穴,能起到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的作用,可通過調節脾胃功能,來增強人體免疫力。

做好四件事:

1,飲食:宜多食苦味

中醫講,苦味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三伏天里,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食物,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還可預防中暑。

苦瓜,是夏季降火之「良藥」,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助於清脂、排毒。

苦菜,是解暑開胃之佳肴,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2,起居:宜晚睡早起

中醫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季「晝長夜短」,加上天氣炎熱,會影響人們睡覺。

最好是晚睡早起,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但不要超過11點入睡,要保證每晚至少6個小時的睡眠。

中午適當小憩,讓身體休息一下,補足睡眠,利於下午工作、學習的狀態更佳。

3,情緒:宜心靜自然涼

天氣炎熱,人的情緒容易激動,會導致血壓波動太大,加重心臟負擔,從而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情緒不佳,也會使胃腸道功能紊亂,誘發呼吸系統疾病。

保證情緒穩定,記住「心靜自然涼」,宜調息靜心,讓心得到平靜,心臟得到休息。

《養生論》記載,夏季「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4,防病:暑邪、寒邪

中醫講「風、寒、暑、濕、熱、燥」,其中「暑邪」是三伏天最應注意的。

中醫認為「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獨發於夏季。

暑熱之邪,會耗散陽氣津液,大量出汗,使體液減少而傷津,出現唇乾口燥,尿黃心煩等現象。

「寒邪」多發生在冬季,但現代人們長期在空調房間裡帶著,周圍氣溫驟降,加上,飲食過於寒涼,也容易導致人體寒邪。

中醫認為「百病從寒起」,寒邪易損陽氣,讓人出現倦怠無力、新陳代謝緩慢、有汗排不出、身體畏寒、易感冒、腹瀉等表現。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小霞老師 的精彩文章:

36歲男子,深夜胸痛入院,因心梗離世,提醒:2件事做的太多了
35歲男子深夜胸痛,心梗離世,提醒:睡前忌2件事,最好少做

TAG:營養小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