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改名14年:600年漢城變首爾,扯不斷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一座城市改名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人為因素,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韓國也有座這樣的城市,14年前,它名為漢城,2005年後改名首爾,這座朝鮮半島最大城市於許多中國人來說,這兩個名稱有人熟悉有人陌生。
年輕人說,他們喜歡「首爾」這個洋氣與現代的城市名,而對中老年人,他們更喜歡」漢城「這個稱呼,充滿歷史的厚重感,更讓人永不忘記一段不曾忘卻的歷史。
漢城為什麼要改成首爾?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人分析看來,最為主要的,是韓國後現代人想擺脫他國文化的影響,其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
朝鮮之前名稱很多,唐朝時期被稱為新羅,宋元時期則被稱為高麗。而首都漢城名字的由來,要追溯到14世紀末,那時是一個名為李成桂的人建立朝鮮王朝後遷都到「漢陽」時候起的。
李成桂是誰?他是我國元朝斡東千戶所李子春的嫡長子,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由於戰功顯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掌握高麗政權,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除原高麗勢力,對外向明朝稱臣。那時的朝鮮李氏王朝是中國附庸國,有自己語言但沒有文字,所有的文史記載都使用漢字,今天的韓國文物古迹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漢字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公元15世紀,朝鮮國力漸強,為了加強統治,李氏王朝和他的學者們研究出了現在的韓語文字,慢慢在朝鮮半島地區流傳開來。但畢竟漢字使用的時間太久了,很多韓語固定辭彙只好用漢字的發音韓文的寫法。今天,走在韓國街頭或與韓國人交流發現,他們口語中的許多語言都發著中國漢字的讀音就是這個原因。
據稱,早年的中國人和韓國人見面,寫下來的漢字是一模一樣的,大家完全可以無障礙交流。歷史記載,袁世凱當年出師朝鮮的時候,彼此都不需要翻譯。至今在韓國街頭,還能看到許多用漢字命名的城市及名稱。
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漢城用英文名SEOUL標記,而名稱更趨向於漢語的首爾發音。2005年,漢城的中文譯名由使用了600年的「漢城」改為SEOUL的諧音「首爾」。
漢城改為首爾的原因,專家分析主要有兩點,一是韓國一直想躋身西方世界,首爾(SEUOL)便是個標準的西式名字了。二是文化原因,韓國一直活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一直想擺脫這種影響,自然不想和中國有太多關聯,包括他們叫了600年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漢城,所以改名首爾。
但事實上,無論改成什麼,似乎也逃不掉中國文化元素。於你來說,又如何看待這次改名呢?
這裡是·圖說故事520的原創實拍,喜歡了歡迎關注,嚴禁轉載盜圖搬運,違者必究!


※古街美食小串店價格「藏」貓膩,首串便宜第二串漲價,看咋賣的
※我國地震最多和最少省區,看你家鄉是不是在地震帶上
TAG:淡雅如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