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4 荊楚山地與阿拉伯沙漠

4 荊楚山地與阿拉伯沙漠

第三章南方之邊——荊楚山地與阿拉伯沙漠

第一節群山和沙漠的阻隔

古典時代的人們都會圍繞在適合農耕的地區,而大面積的平原或者丘陵地區一般都會是古典文明的發源地,四個河谷文明無一例外都是由河流衝出來的平原地帶誕生的文明,而每一個文明主體地區都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不僅是地緣位置的中心,還必須有足夠的影響力,讓周邊的人們信服認可。東亞地中海地區就是一個典型,伊洛盆地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一個中心區域,朝廷的中樞就在這裡,通過驛站,散發帝王的中央集權力量。

而作為一個黃河拐口的位置,也是政客們的小心機,鯉魚躍龍門就會化身成龍,而龍門就在伊洛盆地。同時黃河泛濫之後第一個接受這一切災難的就是伊洛盆地,黃河在河套地區繞過了鄂爾多斯沙地,南北流向突然轉變為東西流向,這裡的危險程度顯而易見。耶路撒冷作業地中海的中心就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了,宗教認同感是絕對的第一選項,耶路撒冷的神聖性已經說過了,就像阿尤布王朝的薩拉丁說的那樣:耶路撒冷,沒有任何價值,卻又有無上的價值。

你可以偷偷的不認可,宗教歸屬感不是那麼強烈,但是你絕對不可以表現出來,哪怕是一點兒都不行,而耶路撒冷可不是一個開玩笑的地方,亞伯拉罕三大一神教的聖地都在這裡,你不虔誠,那就處處碰壁。這就是地中海地區和海中地地區的最大差別,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兩個方面。

最開始的那些人很幸運,找到了合適的地方生活。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黃河流域的華夏部落。而在東亞大陸並不是只有一條大江大河,除了黃河,還有長江。同樣的道理,直接在河流附近定居並不妥,並不是和齊魯丘陵一樣擔心水患,而是為了防禦來自伊洛盆地的華夏文明的進攻。實際上,仔細讀書的話,還是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的,長江並不是一直都安分守己,只不過沒有黃河那麼頻繁,長江也經常泛濫,而程度遠遠沒有黃河那麼嚴重,伊洛盆地,河北平原,齊魯丘陵都是一馬平川之地,承載著古典時代的文明主體,黃河泛濫的後果就會直接影響統治者的帝王權威。

長江就不一樣了,長江泛濫的話,由於有許許多多的江河支流和湖泊,可以承載分擔長江泛濫的危害。還是一樣的道理,長江上游太封閉,長江下游不穩定,長江中游地區就是很好的地方,北上通過江漢平原。長江中游的人們可以和黃河流域的人們往來,也是對抗伊洛盆地的橋頭堡,而一旦水患貧乏,大軍來犯,南下就是武陵山區,足夠用來躲避天災人禍。這個選擇的方法和原則與齊魯丘陵是一樣的,而這種特殊的地緣狀態也是足夠維持一個地區的文明發展的。

和伊洛盆地這個中心對應的就是荊楚山地,而荊楚山地的主體就是武陵山區。這片山地位於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的西端山脈「雪峰山」之間。從形態上來看,武陵山區是屬於典型的「褶皺山」。這種有如皺紋,呈弧狀一波一波的層疊成片的山體,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屬於難啃的硬骨頭。

川東的那片護佑了巴地的「平行嶺谷」,也屬於褶皺山地形。而與武陵山區相比,川東的那些平行嶺谷,無論從高度和密度上看,都有點小巫見大巫了(不過從褶皺的形態上來看,川東顯得太明顯)。其實如果從地理關係上來看,與武夷山區隔長江相望的「川東平行嶺谷」,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區的外延。

武陵山區的存在就是這塊地緣區域的地理背書,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圍繞著伊洛盆地那樣的農耕區生活,而其他人就選擇了武陵山區。荊楚山地的特色就是不服中央政權,天高皇帝遠,東周末年誰都知道周天子就是一個幌子,可還是畢恭畢敬的自稱公爵伯爵,秦國直到戰國時才稱王,而楚國就不一樣了,春秋時就自稱為王,你不給我王的稱號,我就還不稀罕了。表現在歷史上就特別多另類,其他的春秋霸主都是通過尊王攘夷或者樹立理想的形象來贏得人們對霸主的認可,楚國不需要,楚國的霸主地位是靠自身奪來的,我就稱王了,你奈我何,不服就來打我,打不過我就別不服氣。這就是荊楚山地的政治色彩,頗有一點兒佔山為王的感覺。實際上也怪不得他們,我們放下皇漢正統的思維模式,從古典文明的融合過程來看,就會發現楚國的放縱自我恰恰是正確的選擇。

東亞大陸原本就有兩條河,黃河自西向東流過了關中平原,三晉盆地,伊洛盆地,河北平原,齊魯丘陵。這些區域無論是原始東夷還是原始西戎,都可謂是一衣帶水的友鄰。而現在分析的荊楚山地是長江中游的文明,他的主體在江漢平原。和黃河之間的聯繫明顯的不強,在始皇帝之前,荊楚山地憑藉武陵山區的地緣縱深,雄踞江漢平原一直都是南蠻的代表。東夷西戎再怎麼有矛盾,也隨著大禹治水有了深層次的關聯。而大禹治水治的是黃河而不是長江,長江流域的文明並沒有享受到大禹治水帶來的便利和好感。而山地的存在更是加重了荊楚地區的獨立感。

群山阻隔了荊楚山地與中心(伊洛盆地)的聯繫,同樣的,在環地中海地區,沙漠也把耶路撒冷和耶城以南的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隔離起來了。從人種角度來看,阿拉伯人或者說貝因都人是典型的沙漠游牧部落,而在耶路撒冷定居的猶太人實際上是屬於同一個種族,都是閃含人的後裔,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正統後裔,而根據猶太聖經和古蘭經記載,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和一個不入流的女子婚外戀的後人,同樣的閃含人後裔,都是亞伯拉罕的後人,一個種族,一個祖先,按理來說這就像是堂兄弟一樣,只不過在基督紀年七世紀之前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深厚,唯一的來往就是猶太人受到戰爭迫害後到阿拉伯沙漠裡面蹲著,而阿拉伯的游牧部落也會主動騎著沙漠之舟和耶路撒冷的人們做一些貿易。

荊楚山地的高山是特殊地形和高海拔限制了來往,而無論是多麼高的山也一定會有路,有山就一定有分水嶺,而分水嶺兩側的河流就是道路,在古典時代二者的來往還是能夠接受的。而沙漠就不一樣了,阿拉伯沙漠實際上是撒哈拉沙漠的一個延伸,或者說阿拉伯沙漠本來就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由於東非大裂谷的作用,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北部斷開,地中海的水進入紅海,阿拉伯沙漠徹底和撒哈拉沙漠斷開。羅馬人口中的「阿拉伯」一詞,原意為沙漠、荒漠。通常情況下,這一類的名詞即可以指向一個族群,也可以指向一個地區。用「地緣標籤」一詞來概括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很顯然,阿拉伯這個地緣標籤最初所指向的,就是阿拉伯沙漠,以及生活在沙漠中的游牧民族。

基於這個定義,新月沃地最起碼在穆斯林征服之前,並不是阿拉伯的一部分。即使今天界定地理上的阿拉伯半島,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境內的那些水資源相對豐富之地,也往往沒有歸入半島範圍。阿拉伯地區整體乾旱的「熱帶沙漠氣候」,已是人所共知的現實了。然而刨除新月沃地不看,阿拉伯半島也並非全是無法聚落大量人口的不毛之地。所謂「有山就有水」,無論整體氣候條件有多麼惡劣,山地總是能夠彙集更多的水氣並形成降水。

縱觀整個阿拉伯半島的地形,整體亦像中國一樣,呈現西高東低的三級台階狀。從西到東包括:賽拉特山脈、內志高原,以及沿波斯灣——印度洋平原。這也是阿拉伯半島能夠發展自己文明的原因,緊挨著紅海的塞拉特山脈一線就是很好的居住地,而除了一線之後,阿拉伯半島其他地區由於沙漠的存在都是小聚居的形式,和耶路撒冷新月沃地的聯繫並不多。沙漠在古典時代絕對是阻隔文明發展的最大形式,海洋就更不必說了。看看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馬格里布地區的差異就知道了,馬格里布地區承載著腓尼基人後裔,羅馬帝國的巨變中,和羅馬發生三次布匿戰爭的就是北非的迦太基,而黑非洲隔著沙漠還是處在蒙昧狀態。

第二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楚人陳勝的這句話無論是煽動人心還是振奮士氣都是很有震懾力的,在古典時代的中國人就已經有了人定勝天的觀念,而對於人定勝人還是有疑惑的,毫無疑問,陳勝的這就話成就了他的起義地位,在有史以來華夏大地上的第一次起義就這樣拉開了帷幕,而楚人作為當中的佼佼者成了起義大軍的第一人。

實際上,楚人的第一次起義也是也是有他的歷史根源的,秦滅六國最難得就是楚,而反抗程度最激烈的也是長平之戰後的楚。楚人的文明底蘊和秦人的完全不同,而作為地緣角度的治理來看,統治難度最大的就是南蠻之地——楚。

楚人就像是突兀的走進黃河文明的政治板塊一樣,處處都透著不搭調的味道。來自北方的匈奴的確是華夏文明的最大威脅,因為北方高原上的游牧部落就像是一把利劍,而始皇帝嬴政在對待南方山地的態度上也是非常的明確,從用兵的規模可見一斑,五十萬秦軍南下就是為了摸清南方山地的情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為黃河文明代表的秦始皇對長江文明未知的恐慌,就像是引而未發的弩一般,黃河對於統治長江或者說二者合併處理是有著謹慎的態度的,畢竟長江流域的文明分布也是非常的廣,文明的高度也很高。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姑且不論讖語的真假,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浪頭已經風起雲湧,風聲必然是存在的,存在即合理。戰國的格局在秦始皇手中打破,而在秦漢交接之際,破局的關鍵就在楚地,也就是荊楚山地的後人,武陵山區的繼承人。在秦漢之間,中國歷史的舞台一直就在黃河流域,而荊楚山地的楚人一直都是化外蠻夷的存在,對於國家的向心力不大,從波瀾壯闊的楚人起義中就可見一斑。

從巴蜀向東,跨過長江三峽,便是荊楚之地。這是整個南方的樞紐地帶。與巴蜀相連,則順江而下,江東岌岌可危;與江東相連,則據守三峽,足可困死巴蜀;又憑藉長江、漢水之險,堪與北方對峙。任何一個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如果不拿到荊楚,就不會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統計說《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荊州,就是這個道理。中國歷史越往後發展,長江流域越發重要。

而在楚人祖籍的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之後,長江流域也真正的和黃河流域的文明開始了融合,曾經的華夏文明也華麗變身成為了更加龐大的漢文明。而融合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明的漢正式成為了東亞大陸的文明象徵。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黃河流域一脈相承的文明主體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了太多的瓶瓶罐罐,而打碎這一切的就必須由外來的文明,不破不立就是這個道理。就像在之後的歷史中,三國魏晉漢文明的桎梏積累的越來越多,而曾經的長江流域文明都已經徹底的和漢文明匯聚到一起,有了全面的漢家風采。這也是魏晉風流名士衣冠南渡的原因,所以打破桎梏的力量就變成了來自北方高原的鮮卑力量。

有漢一代就是長江流域文明徹底與黃河流域文明融合的一個劇變期,這樣看來楚雖三戶的力量也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的。那為什麼不是長江流域上游的巴蜀和下游的江東呢?從地緣的角度來看,巴蜀盆地的文明主體更加適合做一個割據一方的群雄勢力,北山和東出都被崇山峻岭緊緊的包裹著,即便是漢丞相諸葛孔明也是六出祁山功虧一簣,就可想而知巴蜀的文明屬於防禦內向型的。下游的江東本來就比中游的荊楚矮了一頭,又在齊魯丘陵的南方,北上西進的勢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勢力的打壓,兵家至聖孫武和白髮魔男伍子胥合起來都只能維持一時之間的軍事優勢,一旦外部的力量開始恢復,等待江東的命運就是無情的碾壓。

而荊楚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二者之間,挾持一個就足以保住江淮一線,而巴蜀盆地的千里糧倉也和荊楚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最起碼守住了交通要道和江河防線,巴蜀不足以對荊楚構成威脅,這也是在東晉時,把第一個搞獨立的巴蜀第一個摧毀的地緣優勢,大巴山和武陵山區之間的長江主幹流就是巴蜀唯一的唯一的東出路線,守住了,巴蜀就是悲劇了。

連接岷江沱江嘉陵江的長江流域上游在東出大巴山脈南麓之後就和荊楚山地的湘江雲夢澤匯合,之後隨著三級地理態勢繼續東出,順著彭蠡澤進入江東的核心區,或者通過贛江南下武夷山脈,羅霄山脈。巴蜀和荊楚之間的通道是少的可憐,而荊楚與江東之間的水路交通線就是多的可怕。而江東平原的地理優勢就是水網縱橫,能擋住來自北方的陸軍戰馬卻攔不住來自上游中游的荊楚戰船,而僅僅江東平原一家是萬萬難以獨守的,正所謂守江必守淮,長江以南的江東平原是一馬平川的土地,必須守住更加偏北的淮河,而守淮的的重點就是荊楚山地以北的襄陽城,以及北邊的桐柏山大別山。想一想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堅持和努力就明白了。雖然郭靖是虛構的,不過鎮守襄陽城真正的神鵰大俠荊襄刺史呂文煥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在秦漢還是唐宋,守江必守淮的道理是人人皆知的。

守淮的關鍵在荊楚山地,換句話說守整個南中國的關鍵就在荊楚。而荊楚的核心區江漢平原跨過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就是伊洛盆地,而二者之間的隨棗走廊和方城夏道就是最好的交通線,這也是中國南方北方溝通的兩條道路。在早期河流交通線堵塞不發達的時候,陸地上的交通線就是唯一的聯絡渠道。同樣的山谷小道,山地居民肯定會比平原居民更加的適應,實際上這就像我以前說過的,地理就是通過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態來改變不同地區人們處理對待問題的方式的,而這些細微的差別就是通過人群放大後來變現某一個地區的精神面貌的,而地理情況和人的行為思想結合在一起就是地緣的意義。

這一系列的優勢加持在一起就形成了荊楚山地的人們對於周邊地緣板塊的絕對壓勢,而這種地緣壓勢隨著楚國的經濟水平逐漸就會轉變成強烈的地緣政治訴求。這也解釋了長江流域文明中荊楚山地的先發和強勢,而這一切都是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地緣根源所在。在漢朝之後,四百年的過程讓荊楚山地成為漢文明的南部邊陲。在漢文明收到威脅之際,荊楚的位置就會顯示出來。北方的游牧漁獵力量南下時,遇到的最大的阻礙就是守江必守淮的荊襄地區。而背靠武陵山區的穩定性讓荊楚在直面南方戰馬時也能多幾分堅定。這就是靠山的重要性,而荊楚山地或者誰武陵山區一旦失守,守淮成了空談,長江一線也就是通衢了。而在跨過荊楚之後,整個南中國也就是被動防禦狀態了,直到中國在元明清之際消化的嶺南百越雲貴之後才有所好轉。在古典時代荊楚的地位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揭竿而起一呼百應就是人們對這一地區的肯定和信任。

第三節 安拉胡阿克巴

古典時代的海中地地區的中原之南有著強勁的地緣優勢,這些優勢讓來自長江流域的楚人(劉邦)建立了大漢,把黃河長江融合在一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來自南方的呼聲遠遠的蓋過了其他的地緣板塊。那麼在古典地中海地區有沒有這樣的聲音呢?當然有,只不過並不是一飛衝天熱血豪邁的呼喊聲,而是一日五次跪拜虔誠的宣禮聲。

在古典時代的文明範圍圖中,與中原地區(耶路撒冷)對應的南方就是阿拉伯沙漠。對比伊洛盆地南邊的荊楚山地,阿拉伯沙漠的地緣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既然是阿拉伯沙漠,那沙漠荒漠的地理特色就是這裡的主旋律。阿拉伯人或者說在沙漠中生活的貝因都人(貝因都人是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廣闊的沙漠和荒原地帶。「貝都因」為阿拉伯語譯音,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都是典型的的沙漠游牧部落。

在草原游牧是逐水草而居,在沙漠也是逐水草而居,不同的是草原上的馬和沙漠上的駱駝。而在阿拉伯沙漠生活的這些人的特色基本上就是在沙漠里尋找水源和駱駝的食物,他們和草原游牧部落相比較更好一點的就是阿拉伯沙漠的旁邊就是紅海地中海波斯灣以及龐大的印度洋,這也是這裡不幸中的萬幸,因為海洋的原因讓他們在游牧的同時還可以經營一些貿易,畢竟歐洲和東亞南亞的人們可不習慣沙漠的地形和氣候。

而就是並不起眼的往來貿易成為耶路撒冷以南地緣力量翻盤的最大底牌和最主要的原因,正是東西方歐亞洲之間的貿易拉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經濟水平和思維模式。在古典時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臘遠征軍,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羅馬共和國,帕提亞帝國,東羅馬帝國,薩珊波斯。來自歐洲地中海半島和亞洲波斯高原的軍事力量不斷地縱橫馳騁在阿拉伯半島以北的敘利亞沙漠和新月沃地,耶路撒冷,兩河流域之間,由於阿拉伯沙漠的地理情況實在是鳥不拉屎,上述的這些帝國都沒有對這裡大動干戈,其一就是這裡的環境惡劣,其二實在是上不得檯面。

在阿拉伯沙漠里的這些居民造反成本太高,而且即便是心有餘也會在沙漠里力不足,羅馬帝國最遠就在這個半島建立了阿拉伯行省,而這就是歐洲力量對於中東的一次探索。在之後羅馬的分裂,歐洲基督教世界四分五裂,無力在中東地區維持其存在。東邊的波斯也是三起三落,在一次次的衝擊中波斯的權威已經很難走出扎格羅斯山脈了。

就這樣,阿拉伯沙漠這塊眾人都不重視甚至無人問津的地方被古典世界的東西方冷落了整整數千年,在七世紀之前的歲月里,南來北往的商貿團隊眼中的阿拉伯人就是一群騎駱駝戴頭巾的游牧民。偶爾的一些經商隊伍經過這裡都是對沙漠的恩賜,這裡緊挨著地中海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還有埃及尼羅河流域的文明。以及來自東西方的歐亞力量,卻被周邊的地緣勢力無情的忽視。這是阿拉伯沙漠的悲哀,卻也是這裡的護身符,正是由於他們的不重視,阿拉伯沙漠里的人們能夠在世界的漩渦旁邊保持自己的特色。沒有像北邊的兩河流域一樣被數不清的民族和文明衝擊覆蓋,一次次的被外來者被動的融合。

直到今天也是民族的博物館,正是出色的地理環境為兩河流域的人們帶來了一次次的災難。反之就是阿拉伯沙漠的情況,地理環境的情況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而七世紀的阿拉伯沙漠的居民應該感謝這一切,讓這裡的民族情況相對的單調,阿拉伯人在地緣情況上已經敗了一局,而這這一弊端持續了數千年直到基督紀年的七世紀。在如今信徒人數達到數十億的穆斯林口中的紀念法是以伊斯蘭紀念為標準的,因為在阿拉伯沙漠里冥思苦想之後的人走了出來,通過自己口述的方式,沙漠游牧部落開始了信仰的時代,在穆聖的宗教加持之下,曾經的地緣缺陷,經濟衰敗,內鬥不止,被人忽視的阿拉伯人即將開啟自己的時代,而誰也想不到的是這一過程持續了數千年直到今天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宗教,沒有之一。

實際上,作為沙漠文明的代表,阿拉伯人實際上是一種商業文明,沙漠是先天的地理環境,游牧是基本的生活方式,而在沙漠這種特殊地形里游牧的最高級別就是經商。阿拉伯文明收到歐洲的海洋貿易和波斯高原的集權政治的影響,在埃及阿頓神,波斯祆教經典,猶太教亞伯拉罕體系,以及基督教耶穌的共同影響下,這個年齡最小的宗教足夠有時間揣摩以上宗教的優劣,並且直接在猶太教基督教的文明體系上加上伊斯蘭教,按照穆聖的說法那他就是封印先知。我們今天對伊斯蘭教暫且打住,主要說宗教對阿拉伯人的影響。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人也是有宗教信仰的,只不過是多神崇拜,多神的後果就是帶來不同部落之間的內鬥,在沙漠裡面的小部落多得是,這無疑是對阿拉伯人的一個致命打擊。

猶太人本來和阿拉伯人就都是閃含人後裔,也都承認亞伯拉罕這一個祖先。基督徒傳教士也早早的深入阿拉伯人裡面,傳播馬太福音。所以穆聖把自己定義為猶太教基督教眾先知之後的封印先知是有市場的,換句話說人們能夠聽進去,這也是基督教取代羅馬眾神的一個原因。就像于謙守北京城的重要性在漢人心目中就很重要,而歐洲人就知之甚少了。在北歐和戰神托爾齊名的主神奧丁在基督教世界人盡皆知,在中國人看來就是神話傳說了。在這樣的宗教土壤之下,穆聖的伊斯蘭教就很有市場,經營得當就會有很好地收益,正好歐洲的拜占庭帝國和波斯第三帝國薩珊帝國來了個兩敗俱傷,這就給阿拉伯人帶來了機會。想這種得天時,人和的情況下一下就會把地理的缺點拉平了。阿拉伯人的橫空出世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他不是用地緣的優勢而是避免自己的缺點,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優勢。也不是一昧的用戰爭手段硬性徵服,而是通過宗教的覆蓋來徹底的抹去其他的文明。

一日五次的宣禮聲,在聲音洪亮的穆安津的口中每一天都在重複。宣禮塔的天際線從阿拉伯沙漠開始西到撒哈拉沙漠盡頭,南到黑非洲之角,北達俄羅斯車臣,東抵西域寧夏,最遠處到了東南亞南洋諸島。這就是穆斯林的力量,早期一手持刀,一手捧經,後來不斷地融合草原游牧力量,並隨著經商船隊的航線帶了中國南海。沿途遇到的基督教禮拜堂,猶太教會,印度教堂。佛教道教寺廟都成了基督教宣禮塔包圍的建築。來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部落完美的避開了自己的地緣劣勢,把宗教控制力發揮到了極致,直到今天,所有穆斯林一天五次的禱告都會跪在朝向阿拉伯半島麥加城的方向。

(視頻 楚國八百年)

(視頻 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木曰兮歷史系 的精彩文章:

歐洲羅馬基督 中東阿拉伯伊斯蘭 東亞華夏儒釋道
我的大歷史觀 8——地中海與海中地的中轉站

TAG:曉木曰兮歷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