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體是科技的下一個前沿,晶元植入只是第一步

人體是科技的下一個前沿,晶元植入只是第一步

科技的下一個前沿將是人體本身,而這也將成為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科技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大步推動著人類的文明進程。從小到我們日常所用的物品,大到上天入地,科技的觸角無所不及,似乎只剩下人體這一片「處女地」未被開發。

但其實這片「凈土」也早已被悄悄地盯上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8年10月22日,國內知名直播平台YY(歡聚時代)的創始人李學凌在朋友圈發布的一條動態引起嘩然:他說自己在體內植入了晶元。「相信這是里程碑的一天,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身體里植入晶元,以便於更好的了解自己。」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這一「科幻電影的情節終於發生在現實中」的聳動感,立馬引發熱議,網友們甚至自動分成若干陣營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儘管最終揭曉的真相是,李學凌植入的僅是身體指標的監測器,但關於晶元植入人體的話題卻由此重新受到關注。

事實上,這並不算是多麼前沿的新聞。尤其在西方,關於「量化自我」和「身體黑客」嘗試並不鮮見。

在北歐國家瑞典,已經有超過4000名瑞典人僅需使用自己的食指,就能解鎖辦公樓大門、登上火車、進入音樂會大廳,或者觸摸對方的手機就能交換個人社交信息,這一切的實現,歸功於植入他們手指中的一枚米粒大小的微型晶元。

而植入晶元的代價並不高昂,僅需約140歐元(約人民幣1080元),一些瑞典的公司甚至向其員工免費提供該晶元植入服務。由於晶元植入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瑞典人爭相參與「嘗鮮」,導致人體晶元供應已經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植入晶元的過程本身也十分便捷,類似於疫苗注射的過程。就像李學凌自己所描述的那樣:很高速的彈射出去,啪的一聲就打進去了,沒有一點的疼感。

與人體植入晶元類似,近年來流行的各種可穿戴設備也是人體與科技交互的生動表現,並且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追捧。

而對於這種趨勢,人們會變得越來越矛盾——一方面,像李學凌這樣有強烈的動機想要更多了解自己,從而允許科技的「探針」無孔不入,進入自己的私有領地;另一方面,個人變得越來越透明,也會帶來一種無處可藏的恐懼感。

但是無論你接不接受,喜不喜歡,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晶元植入人體,只是科技與人體交互的第一步。

很遠又很近的腦機介面

比晶元植入人體更令人感到震驚和不安的是「腦機介面」。

對科技不太感興趣的朋友對這個詞會可能比較陌生,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這個技術非常非常遙遠,還處在銀河系以外的某個位置。但實際上,它離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要近。

2016年的夏天,鋼鐵俠馬斯克創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的工作內容可以概括為一點:他們試圖研發一種技術,將人腦與計算機系統融合在一起。

這種利用腦機介面實現的融合,將有助於治療人類的腦部疾病。以及,很可能,使人類變得更加強大。馬斯克對Neuralink寄予的厚望就是「把人類變成電子人」。

舉個例子來說明腦機介面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去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清華大學研發的「動態窗穩態視覺誘發電位腦機介面系統」就「主導」了一場通過腦機介面來打字的比賽。參賽者們只要在頭上戴上相關設備,將注意力集中到電腦屏幕上的虛擬鍵盤中的字母上,腦電波就會被捕捉,然後將對應的字母顯示出來。

也就是說:你只需要動動腦,你沒說出來的話或是沒表達出來的動作,腦機介面設備就能幫你完成。

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年僅14歲的巴西高位截癱少年身披「機械戰甲」開出了這一全球盛宴的第一腳球。數十億人為之歡呼,這一腳開球,不僅開啟了整個巴西世界盃,更開啟了人類腦機介面的新時代。

(高位截癱少年依靠腦機介面設備踢出一球|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雖然「腦機介面」聽起來很美,但是要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還要跨越重重關隘,比如腦機設備的技術問題、倫理挑戰、產業化等等。

不過,要想讓機器也有思想,腦機介面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人腦互聯網

如果說腦機介面還是落腳於讓個體用意念控制機器,那麼「人腦/雲介面」則是著眼於全人類,將腦腦連接起來,旨在打造一個全球超級大腦。

人腦/雲介面是在腦機介面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通過將納米機器人植入大腦,並與雲端建立聯繫而實現,目的是將大腦中的神經元和突觸實時連接到龐大的雲計算網路中

與腦機介面相比,人腦/雲介面所能實現的功能就不能簡單用震驚兩個字來概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是秒速獲取人類所有知識。

現在,人類知識的累積速度越來越快。在1900年時,人類掌握的知識總量每個世紀翻一番。到1950年,這個數字縮短至25年。到了2006年,平均而言,人類知識每13個月就翻一番,「物聯網」的誕生有望進一步將這個時間降低到12小時。

如此大量的信息增加了從根本上提高人類學習能力的緊迫性,這些能力目前受到生物進化驅動特徵的限制。以如今人類的生物認知能力來看,要想跟上現代科學知識的產生速度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但人腦/雲介面可以允許人們直接、即時地訪問幾乎所有人類知識,雲中的「皮層」可以將信息以「矩陣」式的方式下載到大腦中在。簡而言之,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秒速「下載」人類所有的知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其次是腦腦互聯,也就是打造思想的互聯網。

通過將每個人的大腦和AI網路連接起來,實現「集體思考」,從而打造全球超級大腦。

可以這麼說,在人腦/雲介面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在不藉助語言的情況下直接「讀懂」別人的思想,未來關於某件事情的博弈也不再是網路上無休無止的「口水仗」,而是雲端上「思想」的博弈。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Miguel Nicolelis就在多腦互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們選中了三個小猴子,將他們的猴腦連接在一起,然後通過電極將猴腦(們)和計算機中的機械臂動畫連接在一起。只要他們能讓機械臂動起來,科學家就會給小猴子們獎勵(香蕉)。結果,這些猴子的大腦產生配合!

隨後,研究難度升級——三個猴腦各自操控機械臂的一個方向,依然用獎勵機制讓猴腦們完成了對機械臂的操作。

相同的實驗在四個小白鼠身上也獲得了成功。小白鼠們的小腦袋分別負責不同地操作,在3/5的實驗時間裡,這些小白鼠的腦袋完成了同步。一個任務的運算分配給多個大腦,這與現代計算機所採用的把運算分配給多個處理器相似。

這些實驗證實了:人腦互聯是可能實現的!

科技最終還是對人體「下手」了,但也未必是件壞事。晶元植入人體讓我們能夠「零距離」的獲取個人數據,腦機介面使我們能夠用意念控制外界,人腦/雲介面則讓我們的思想可以真正「天馬行空」……

上述景象我們曾在無數科幻作品中看到過,或許距離這一切的實現已經不再遙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美國國會急發函叫停Facebook的Libra項目:一旦失敗將引發金融海嘯
如果在美國,你的包裹被「送錯了」……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