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4億連環炸雷!諾亞翻舟,暗示了什麼?

34億連環炸雷!諾亞翻舟,暗示了什麼?

作者 | chempin

來源 |港股那點事(hkstocks) 已獲授權

格隆匯APP原創首發,訂閱格隆匯APP會員,領先市場一步!

近年來,金融市場風險不斷,天雷滾滾。市場中,恰恰就有一家公司,如同一個「引雷針」般的存在。這根「引雷針」那細長的尖端上面,聚集了無數投資者的積蓄與血汗錢。一個大雷劈來,這些財富瞬間化作灰燼。

這家公司,就叫諾亞。

01

諾亞爆雷「簡史」

諾亞的英文是Noah,是《聖經》裡面運載人類度過史前大洪水的神舟。諾亞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歌斐資產(Gopher Assets),以搭建諾亞方舟的木材——「歌斐木」——來命名,也許是用來寄託一種「以人類命運為己任」的責任和良心。

在諾亞對外展示的年報中,歌斐資產是中國領先的另類資產投資專家。

然而,自從歌斐資產成立以來,其推出的資產管理產品不斷踩雷,成為消滅客戶財富的「碎紙機」。

1、永宣基金

從2012年開始,諾亞幫助聯創永宣發布的共5號基金,總投資額近16億,資金投向多個礦山項目。

諾亞與歌斐資產稱,擁有「頂級投資團隊」,包括13位礦業投資專家、7位礦企管理專家、7位資本運作高手等;團隊累計投資了22個資源類相關企業,無虧損案例。並且在推介資料中展示的儲備項目回報率都在5倍左右。

然而基金成立之後聯創永宣就出現了問題。許多記者通過明察暗訪取證,永宣1至4號基金的銷售存在明顯誇大和不實,而永宣5號則是徹頭徹尾的騙局。

時至今日,7年過去了,投資人們只拿回了總投資的5.6%(8900萬),收回本金遙遙無期。

2、悅榕基金

2016年11月,諾亞「悅榕基金」暴雷,這隻曾經的「國內首隻人民幣酒店私募股權項目」,以爛尾收場。

六年前,全國五十餘名投資人在諾亞財富推介下,共同投資了一隻名為「悅榕基金」的私募股權基金,總投資金額高達10.7億元。「3.4倍回報、4年半收回本金、6年後上市」,這隻基金提供的收益目標極具誘惑力。

六年過去,這一項目不僅IPO失敗,收益還在持續下滑。截至2015年底,基金凈值僅為7.49億元,凈資產虧損近30%。此外,如果找不到人接盤的話,項目甚至會面臨無法退出的尷尬囧境。

12月,當初投資「悅榕基金」的6名客戶聯名寫信給證監會舉報諾亞,然而最終不了了之。而諾亞CEO在對「悅榕基金事件」表態的時候,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投資有風險」云云。

3、輝山乳業

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業遭遇沽空,一劍封喉,股價一日暴跌90%後停牌,至今仍未復牌。

好巧不巧的是,2016年一季度,諾亞旗下歌斐資產發行的「創世優選基金」中的1號和2號兩款產品,總共募集資金5.9億元,全部用於購買輝山乳業的應收賬款。一年後,沽空機構「渾水」發報告指輝山乳業財務造假,這5.9億應收賬款系偽造,而投資者的錢,自然也隨之不翼而飛。

2018年6月8日上午,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的「諾亞財富第八屆私募股權高峰論壇」上,一眾「諾亞-輝山」產品的投資者現身維權。隨後,現場保安人員將部分維權者「帶走」。

隨後,歌斐資產稱已向法院申請強制令,要求凍結輝山乳業及楊凱、其夫人和Champ Harvest Limited在香港的資產,以協助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向楊凱、其夫人和本公司提起的法律訴訟。

後來,法庭文件顯示,諾亞的申請已被拒絕。

4、接盤樂視

2015年10月,賈躍亭以協議方式轉讓其持有的部分樂視網股票給深圳市鑫根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根資本」),擬定轉讓份額是1億股,占樂視網總股本的5.39%,轉讓價格為每股人民幣32元,股份轉讓總價款共計32億元。

鑫根資本完美接盤賈躍亭。

隨後,2015年11月26日,深圳市樂視鑫根併購基金投資管理企業(有限合夥)註冊成立於註冊資本48億。

2016年3月,樂視網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北京樂視流媒體廣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視流媒體」)聯合深圳市鑫根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根資本」)設立深圳市樂視鑫根併購基金投資管理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樂視併購基金」)。

2016年8月,諾亞財富旗下蕪湖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已認購優先順序23億元,深圳市引導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認購全部次級份額6億元,公司全資子公司樂視流媒體認購全部劣後級份額10億元。

隨著樂視股價的持續下跌以及面臨退市,諾亞的這部分錢面臨全盤虧損。

5、承興暴跌

就在昨日,港股驚現老千股集體暴跌行情,其中承興國際控股(2662.HK)領跌80.39%。而諾亞旗下歌斐資產的「創世企業基金」就有34億是投向承興控股的供應鏈金融,而承興的董事長羅靜昨日在滬被捕,也標誌著諾亞再度踩雷。

諾亞給內部員工公開信的結尾部分,落款處自稱「靜波」,似乎顯得很親切

此次汪女士及時公關,於當晚加班加點寫了一封給內部員工的「全體信」說明此事,並擬將承興告上法庭。但是,這種危機公關,我們見得太多了,最終的結果仍將會是不了了之。

……

夠了。

這麼多年來,從諾亞投出去就再也回不來的項目,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我在這裡也不擬翻諾亞的陳年舊賬;

面對無窮無盡的大雷,且一次比一次的金額更高,涉及人數更多,此時,諾亞的風控水平、投資能力、以及公信力,已經全部掃地。

在此,我只是難免心生疑竇,這些年,資本市場的大雷,諾亞究竟有何天賦異稟,能夠幾乎一個不落的全部被擊中?我寧願傻傻地天真地善良地樸素地認為,它是風控做的不到位,盡調做的不夠,才導致沒能避開這些雷的。

但是,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02

諾亞的「護身符」

那些年,沒有個大雷不劈中諾亞,但是諾亞卻如此頑強,堪比小強,不但毫髮無傷,而且迅速擴張規模。

諾亞的抗「雷擊」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這一切,都要歸結到它的身份定位上,因為它是一家「獨立第三方理財顧問公司」。

有了這個身份定位,一切暴雷都只是產品層面的問題就都與諾亞絕緣了,因為它只是產品的分銷者,原則上它不負有盡調和風控的義務。

而作為產品方的歌斐資產,如果追究起責任,頂多也就是風控不到位、盡職調查失職等等。由於投資標的暴雷導致產品無法兌付,只要不涉及非法集資和商業賄賂,仍然不可入罪。

至於那些「保本保收益保上市」的銷售話術,都是銷售人員違規操作,虛假陳述,到時候把人一開,完事大吉。

所謂的「第三方理財」,也叫「獨立理財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y, IFA),源於歐美金融業,本質上是經紀人(brokerage),是基於客戶的利益,代表客戶去與賣方機構博弈的。這是基於歐美社會深厚的私有制以及貴族傳統的必然結果。

反觀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居民財富積累,催生出了理財的需求。但是整個社會脫胎於一窮二白的狀貌,也不過三四十年而已,並且「理財」這個概念之於中國人,除了抗通脹之外,更多的還是偏向於財富增值,而非財富保全、傳承、以及現金流管理等綜合目標。

因此,這個時候,第三方理財,在中國,最大的作用莫過於從諸多廣義理財產品(理財、保險、信託、基金等)之中,選擇一款,賣給合適的客戶,而收入模式也難以超越「銷售提成」的束縛。

產品賣給客戶,但收入來源於賣方,這裡便天然地存在了利益對立。在高昂銷售獎勵的刺激之下,獨立理財機構最終會變得不那麼「獨立」,進而淪為賣方的推銷員。

從2018的年報中看到,除歌斐資產之外的其它收入的組成中,一次性傭金收入仍然佔大頭(50%上下)。而來自歌斐資產的收入與其他收入的比例幾乎是「一半一半」。

而在歌斐資產成立之前(2009年前),產品代銷的「一次性傭金收入」幾乎佔到了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

總體上看,諾亞的收入構成中,產品代銷業務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目前仍然佔到25%左右的比例,並不低。

諾亞這個「代銷員」看似做得風生水起。從2005年成立,5年後以「第三方理財顧問」第一股上市,至今已經玩了14個年頭,並且還在繼續擴張。

但是,這一切都難以掩蓋一個事實,那就是,以諾亞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獨立第三方理財顧問的模式,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03

「三方理財」困境的根源

事實上,代銷產品業務的不穩定性很強,而且毛利潤相當微薄。且面臨競爭激烈、人才流失、以及利潤損耗等諸多困境。

作為渠道,並不與客戶直接相識,也要靠大量的銷售人員去「獲客」,同時要將賣方的提成中較大一部分拆分給銷售人員作為獎勵。並且,銷售人員跳槽也比較頻繁,帶來公司的成本損失。

長期來看,代銷機構市場准入門檻低,業務沒有任何護城河,會導致兩個結果,第一是客戶黏性極低,第二是無序競爭將利潤空間耗盡。

諾亞雖然是這個行業的先行者,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但是一旦後起之秀在「燒錢」的基礎上採用價格戰,對客戶收費更低,給銷售提成更高,則諾亞的市場就會分分鐘被搶佔殆盡。你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就要採取同樣激進的策略去「補貼」客戶、「補貼」銷售,一來二去,原先的那點利潤也不存在了。

因此,利潤與市場就難以兼顧,這就成了所有賣別人的產品的「第三方公司」難以超脫的惡性循環。

這一點上,汪靜波不會不明白。

因此她成立了歌斐資產,她想把產品端建立起來,自己做產品。產品一發,管理費旱澇保收,不論1%還是2%,總歸心裡踏實,美滋滋。

然而,從歌斐資產建立的那一天開始,諾亞就陷入了另一個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我們知道,2008年之後,許多國家都開啟了貨幣寬鬆的政策,中國也不例外。這樣的結果就是錢很多,但相應的優質資產並不那麼多。在「風險收益」的對等匹配關係下,優質資產就會優先選擇成本低的資金,而成本低的資金,只有大型壟斷金融機構才能給得起。

於是,在這資產-資金的「對對碰」中,那些標準化的、低風險的、高現金流的資產,必然是優先被大銀行、大券商、大基金拿到。接下來是中等質量的資產去匹配中等成本的資金,而到最後,留給歌斐資產這類「又小又新」的資產管理機構的資產,只能是那些非標的、高風險的、另類的。這些資產必須以較高的收益率或退出前景去「畫餅」,才能吸引到資金。

因此,歌斐資產從市場定位上,便是一個類似「天使投資」的角色。而大量的垃圾資產則決定了它極高的暴雷率。

這樣的資產,按道理絕不允許賣給工薪階層以及中產階級的。這一點,我想汪靜波也是清晰的。但也許是野心作祟,也許是公司膨脹自身的慣性使然,諾亞的銷售隊伍自身擴增的速度已經停不下來。

任何金融機構,擴張得越快,銷售得越猛,資產質量跟不上擴張速度的困境就越明顯,它的產品暴雷以及無法兌現的比例就會越高。

且看今日諾亞,早已不是那個所謂「服務高凈值人士」的高端理財機構,而墮落成了一個把有毒有害資產販賣給廣大勞苦中產的「財富碎紙機」。

04

天運合回

2017年12月8日,冬日清晨,香港「獨立理財第一股」——康宏(Convoy)的創始人王利民在自己家中被ICAC帶走,接受調查,罪名是涉嫌操縱股市。同時被ICAC拘留的還有康宏的前副主席馮雪心。

康宏雖然始終未曾染指資產管理業務,但是由於專註於代銷,因此不得不跟隨市場熱點輪動,從最初的「賣保險」和代銷基金,到後來兜售投資移民計劃、甚至是海外房產項目,業務越來越難做。

同為「第三方理財顧問」的諾亞,憑藉「第三方」的地位而不受監管,儘管所兜售的產品連續踩雷,導致無數個家庭的財富消失,但法律仍然不能把它怎麼樣。

康宏的股票,後來幾經更名換主,最終淪為割韭菜的老千股——康宏環球(1018.HK)。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語言文化,然而「三方理財」的歸宿卻是某種意義上的「殊途同歸」——做產品代銷掙辛苦錢,遠不如收割投資者,來的舒服。

第三方理財顧問,只有將收入方式由「後端提成」變為「前端諮詢收費」,才能真正做到專業和中立!

這也是諾亞不再爆雷的唯一途徑。

感謝關注智谷趨勢(微信ID:zgtrend)。很多讀者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智谷做得不錯,記得點「在看」表示鼓勵哦。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

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關注智谷旗下基金投資公號,

開啟自由人生的理財複利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中國糧食安全的「備胎計劃」
亞裔夫婦6套房產被沒收,五萬移民申請一夜取消!移民天堂風雲突變?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