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失敗的專案復活 美軍瀕海戰鬥艦進駐新加坡 恢復亞太常態部署

失敗的專案復活 美軍瀕海戰鬥艦進駐新加坡 恢復亞太常態部署

當地時間201976,美國海軍的一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蒙哥馬利」號(LCS-8)進抵樟宜海軍基地,成為近年來第四次被輪派常駐新加坡的美國戰艦。在它之前,分別有獨立級瀕海戰艦「自由」號(LCS-1)、「沃思堡」號(LCS-3)及自由級瀕海戰艦「科羅納多」號(LCS-4)於2013年、2014年和2016年被部署到星國。五角大樓稱,這是華盛頓推行所謂「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的重要部分。

6月26日,在時隔18個月後,「蒙哥馬利」號瀕海戰鬥艦離開位處加州的聖迭戈海軍基地,並於29日抵達菲律賓棉蘭老島的達沃市。與其它美軍戰艦展開海外布署前習慣做高調宣傳不同的是,這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由母港聖迭戈出發時未發布任何消息。

在美國海軍西太平洋後勤司令部(CLWP)發布新聞後,《防務新聞》(Defense News)7月1日評論稱,「這次前往菲律賓達沃港將是美軍恢復在亞太部署瀕海戰艦的重要跡象。「蒙哥馬利」號被部署到該地區是自「科羅納多」號在2017年底返回聖迭戈母港以來,美國海軍首次進行的瀕海戰鬥艦部署。一些美海軍領導人早些時候也證實了將於今年恢復這一部署的消息。」

CLWP公共事務官肖恩·奧萊爾登中校向媒體確認,新加坡將繼續作為西太平洋地區瀕海戰艦部署的主要後勤維護中心。星國早先已同意為美軍提供每年4艘瀕海戰艦輪換的後勤支援工作,地點為先前部署時使用的樟宜海軍基地。今年執行亞太部署任務的另兩艘瀕海戰鬥艦將是獨立級的「嘉貝麗·吉佛斯」號(LCS-10)與自由級的「底特律」號(LCS-7),它們將各自從西海岸和東海岸起航。

美國海軍後勤司令部西太平洋戰區指揮官喬伊·廷奇少將說,輪派瀕海戰鬥艦常駐新加坡不僅彰顯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存在,而且為美軍海上安全行動及地區安全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並增進美軍與夥伴國海軍聯合作戰的能力。

美國國防部主管印太事務的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y Schriver)在華盛頓說,美國與新加坡的軍事合作關係一直很堅挺,「新加坡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堅定的夥伴,並強力致力於地區和全球安全。新加坡是我們在這一地區唯一的主要安全夥伴國,為美國軍艦和軍機提供進入這一地區的重要途徑,而美軍的存在為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提供支持。」

7月8日,獨立級瀕海戰艦「蒙哥馬利」號接待了新加坡當地媒體的登艦採訪。艦長愛德華·羅索中校說:「「蒙哥馬利」號的首次海外部署就在重要的印太地區,我對此感到榮幸和責任重大。」美國海軍瀕海戰艦每次輪駐新加坡通常會持續一至兩年。在未來幾個月中,「蒙哥馬利」號預計將展開一系列海上安全項目,包括為華盛頓在東南亞地區的多個夥伴國提升他們的海上活動能力。過去幾年中,輪駐新加坡的瀕海戰艦為美軍在該地區展開各項行動實施了有效支持。

獨立級和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是美國海軍特別為淺海作戰而設計的新型戰艦。獨立級採用罕見的三體船結構,該型艦全長127.4米,滿載排水量2784噸,最高速度44節,續航距離4300海里;裝備薩博「海上長頸鹿」雷達、「密集陣」近防炮、「魚叉」反艦導彈;2架SH-60「海鷹」直升機、1架MQ-8「火力偵察兵」無人機;編製水兵75名現有9艘服役中,6艘海試或生產中,4艘訂購中。

自由級全長115米、滿載排水量3000噸,最高速度47節,續航距離3500海里;裝備Mk44「巨蝮」二式鏈炮、RIM-116滾體導彈;1架MH-60R「海鷹」直升機、2架MQ-8「火力偵察兵」無人機;編製水兵75名。現有7艘服役中,6艘生產中,3艘訂購中。

「自由」號於2013年在樟宜海軍基地靠岸,是第一艘被輪換駐防新加坡的瀕海戰艦;但是在第三艘瀕海戰艦「科羅納多」號201711月完成輪調、離開新加坡之後一年半時間裡,美軍一直沒有派出軍艦接替在樟宜海軍基地的換防部署。

觀察人士說,新加坡軍艦輪駐項目脫節可能跟美國海軍的瀕海戰艦專案出現了技術裝備和人員培訓問題有關。而在今年5月,美國防務媒體《國家利益》雜誌更是爆出驚人評論,稱「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專案徹底失敗。」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站(USNI News)則在去年4月發表評論稱,「儘管美國海軍已經有近十艘的瀕海戰鬥艦(LCS)入編製服役,但是它仍然是個相當失敗的計劃。今年2018年居然沒有一艘瀕海戰鬥艦可以部署到海外基地,幾乎可說是問題叢生,遭到「別腳小船」(Crappy Ship)的惡評。」

「自由」號是美國海軍的首艘瀕海戰鬥艦,2008年服役時曾相當風光。但「自由」號在前年參加「環太平洋」軍演後發現引擎嚴重受損,一直修到最近才恢復戰鬥執勤。據USNI指出,受損是因海水泵的機械密封發生泄漏,導致海水滲入柴油發動機系統內。自由級瀕海戰鬥艦有兩台活塞式柴油發動機用於日常推進,另外有兩台勞斯萊斯MT30燃氣輪機用於高速航行。

原本定位為低價、快速、靈活、容易建造,用于海岸線附近行動的瀕海戰鬥艦(LCS),概念形成於上世紀90年代,美國海軍一度希望用自由級和獨立級來取代已退出現役的佩里級護衛艦。快速、機動、吃水淺的瀕海戰鬥艦採取高度自動化、模塊化設計,將被美軍用在全球沿海水域作戰,具體任務面向水面作戰、反潛戰及掃雷等等。「得益於模塊化設計,LCS能替代更慢、更特製的艦艇如掃雷艇和攻擊艇。

但是過去10年來美國海軍面對的作戰環境已大不相同,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與大國海軍的崛起,使得瀕海戰鬥艦基本上已無用武之地。「濱海戰鬥艦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是愚蠢的。原本希望它們廉價、高度靈活、非常高效和容易部署的特性,從下水的那一天起就沒有達成過。」目前美軍雖擁有16艘現役瀕海戰艦,「但2018年全年沒有實際部署過一艘,所有的16艘瀕海戰鬥艦都處在維修或設備測試之中。」美國海軍學會甚至說:「原本計劃的作戰模塊,包括水面作戰、水雷作戰或反潛作戰,這些模塊也都沒有通過驗證,至於操作這些模塊的船員更是無從訓練起。」

瀕海戰鬥艦原定生產55艘,為加快建造速度,美國海軍便找了兩家公司來同時研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自由級、通用動力則開發獨立級,這個愚蠢的做法唯一結果就是讓生產成本的控管及維修都變得非常複雜。

與美軍的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福特級航母等新型武器項目一樣,瀕海戰鬥艦「從一開始生產搞得很複雜的結果就是建造成本不斷上升。2016年美國會監督報告指出,原訂每艘船造價2.2億美元,但最後發現已設計好的32艘總共花了210億美元,相當於每艘6.55億美元,膨脹了幾乎3倍。在模塊化的任務包上,還另外增加了76億美元。」

2018年底為止,共有16艘瀕海戰鬥艦交付海軍服役,但其中4艘是試驗艦,6艘是訓練艦。也就是說,到2019年理論上仍只有6艘瀕海戰艦可以進行實戰部署。此外,「可部署戰艦數量隨著新艦艇的陸續完成而增加,但是瀕海戰艦使用上不斷出現問題,妥善率極低,讓人懷疑美海軍到底有沒有智慧進行這項投資。」

瀕海戰鬥艦在艦隊實際部署過程中,還長期遭遇缺乏裝備系統保障和維修困難的折磨。

在作戰系統方面,其最初設計為可基於模塊化的結構優勢,依需求套用不同的任務模塊,諸如反艦、反潛、特種部隊支持、掃雷與其它任務。「但是從開始建造至今的15年內,沒有任何一個任務模塊完成投入使用,導致戰艦缺乏可用的模塊來執行任務。艦上主要武器只有一管57mm的機槍,大概也就是一艘海岸巡防艇的武裝。」

直至今年7月3日,美國海軍通過自由級瀕海戰艦「底特律」號(LCS-7)在實彈射擊演習中發射AGM-114L「地獄火」導彈,才完成「「地獄火」導彈可以安全地在瀕海戰鬥艦上作戰所需的結構測試,」該型導彈將在今年稍晚部署在一艘瀕海戰鬥艦上。

瀕海戰艦的維修也相當不容易。比如,三船體的獨立級雖然外表炫目充滿科幻感,但是它需要干船塢來維修。這直接導致所有的獨立級幾乎都回到美國西海岸,使得西海岸的海軍船塢供不應求。而這些排隊等入塢的時間,又讓整個任務模塊和武器系統的測試被擔擱了。美國海軍學會透露,2016年所有的瀕海戰艦都靠港整備,開展指揮控制以及人員配置工作;按理至少在2018財年要有3艘艦服役,但實際上2018財年全年,美海軍前沿部署瀕海戰艦的數量是零。

「2018年4月此事被披露後,雖然預定每年還是要交付4艘瀕海戰艦,但海軍已不再公開它的相關新聞。2019年初,海軍聲稱至少有3艘將在當年9月財政年度結束之前部署。後來的確在2019年部署3艘,2020年又部署一艘,其中還對外宣稱要支援底特律發起的打擊毒品行動。」或許,這番解釋也可作為今年7月美軍瀕海戰鬥艦低調開赴新加坡的背景。

至於五角大樓重點投放海軍軍力的動蕩地區—波斯灣,而海灣的淺水水域也正好是瀕海戰鬥艦大顯身手之地,卻遲遲不見該型艦蹤影。「總之種種的延誤、維修期的延長、船艦的事故等問題,使得原本預計在今年向巴林派遣2艘獨立級LCS,和一艘自由級LCS,已不太可能實現。事實上瀕海戰鬥艦自服役以來,都沒有被派到波斯灣地區過。」

現在,美國海軍已經打算削減瀕海戰鬥艦的採購數量,從原本的55艘,縮小為32艘,之所以沒有繼續砍下去,實在是因為這個計劃龐大到不能倒。否則承包製造LCS的兩家船廠將無以為繼,而且美國海軍也會面臨違反合約等麻煩事。

另有些人建議將瀕海戰鬥艦改作它用,如此就不會因違約而受懲罰,比如將LCS轉讓給海岸警衛隊,或是賤價出售給美國的盟邦。然而,這個想法恐怕也難以實現。對軍事資產,華盛頓的立法程序不是說想出讓就能出讓的。因此,美國海軍還將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操作這些他們亦不知用途的軍艦。

瀕海戰鬥艦專案自美國國會在1990年代通過預算後,多次實行重大變更,最初是由於成本超支,後來在測試與部署期間發現生存能力和殺傷力不足,任務模塊也全部出現嚴重的技術問題及進度延宕。當前,美海軍已明確放棄LCS計划起初的兩個基本理念:多任務艦艇、任務模塊化與新式的人員配置。此後,每艘瀕海戰艦任務將單一化,並增加艦上人員組成固定的技能編組。

不過奇怪的是,在花了近20年的時間後,美國海軍終於承認瀕海戰鬥艦專案「徹底失敗」,將購入數量從55艘砍至32艘後,國會卻又意外地增加了3艘,總數變成了35艘。而前後五角大樓總共花了300億美元經費。

對瀕海戰鬥艦失望之餘,美國海軍在2019財年向國會最新提出造價為最新一代每艘10億美元的未來導彈護衛艦計劃,被稱為FFGX)。海軍這回吸取了瀕海戰艦當年在技術上一味求新而不達的教訓,FFG(X)在設計目標從一開始就規劃「採用大部分現成的技術」,將是一艘擁有大型機組和硬線系統的傳統艦船。這意味著美軍的未來護衛艦將是一種相對低風險、功能目標明確、並且能快速建造的軍艦。FFG(X)會更容易使用與部署,至少不會是那種只能放在軍港供人參觀的戰艦。五角大樓希望第1艘FFG(X)能夠在2025年前投入作戰。

美國媒體則再次給予軍方無情的嘲諷,「瀕海戰艦(LCS)計劃可能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悲慘的錯誤,前後搞了20年、花了約300億美元買下35艘。美軍最後終於認識到,這艘不斷變更任務、設計與裝備,還持續追加預算的戰艦根本無法開出港口作戰,只好回頭尋找升級版的導彈護衛艦。這個花錢又無用的戰艦計劃,讓許多人不禁懷疑美國海軍的智慧與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左布衣 的精彩文章:

美英法紀念諾曼底登陸75周年 大西洋兩岸難掩現實分歧
代理防長離任 特朗普任命陸軍部長接替 美軍稱伊朗感受到壓力

TAG:江左布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