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它堪稱祖墳界第一,後代出了16位皇帝,摸金校尉從不敢「光顧」

它堪稱祖墳界第一,後代出了16位皇帝,摸金校尉從不敢「光顧」

每個皇帝即位後,除了忙江山社稷,就是忙自己的身後事了,雖然他們都想長生不老,但仍然都得做好後事的準備。所以,幾乎每個在位的皇帝都會為自己選擇一個風水寶地建造陵墓,希望以此福蔭子孫。在中國史上有這樣一座皇陵,堪稱祖墳界的第一,後代出了16位皇帝,摸金校尉卻從不敢「光顧」。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摸金校尉乾的就是盜墓的「工作」,是盜墓行業一個門派的名稱,這個行業本就起始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戰亂年代,所以,越是戰亂年代,摸金校尉的「工作」就越紅火。當很多皇陵被洗劫一空的時候,卻有一座皇陵沒有摸金校尉敢「光顧」,它就是明皇陵。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和兄嫂的陵墓,是朱元璋稱帝以後才修建的,剛開始名為「英陵」,後來才改名為「皇陵」。明皇陵雖然不是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其規模與帝王陵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歷代帝王陵墓之首。

但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個乞丐皇帝,還當過和尚,可以說他年輕的時候是一貧如洗的,兜比臉乾淨完全可以形容當年的他,而他的父母與兄長的死更是給他留下了沉重的打擊,這也是他後來修建明皇陵的主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濠州鍾離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家裡幾代人都是以種地為生,家境極為貧苦。元朝末年本就戰亂無章,百姓生活艱難,一年災後瘟疫橫行,他的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和長兄都染上了瘟疫而相繼死亡。

父母的死亡讓本來就家徒四壁的朱家更是雪上加霜,17歲的朱元璋和二哥不能眼看著親人的屍體無處下葬,只好厚著臉皮找鄉里的地主劉德,希望能夠賞塊地皮安葬父母、長兄,但劉德面對苦苦哀求的兄弟倆根本無動於衷。

而這一幕恰巧讓一個叫劉大的人看到,他本在劉德家作客,回去後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劉繼祖,劉繼祖聽後一邊斥責劉德的為富不仁,一邊與妻子商議送給朱家一塊地。之後對朱家兄弟倆說,「地點你們隨便挑選」,就這樣兄弟倆草草安葬了親人。

《鳳陽新書·劉繼祖傳》記載:元至正四年甲申夏,炎疫流行,先南昌王薨,頃之,仁祖、淳皇后相繼崩逝,倉促無葬地,太祖告于田主劉德,德不許。適繼祖子從德家歸,以告繼祖。繼祖與妻婁氏輒啟太祖:「吾饒於地,曷不謂我,任擇用,豈吝耶?」太祖如其言,往得龍窩一區,繼祖輒以為獻,遂厝淳皇帝、淳皇后。

之後朱元璋經過顛沛流離,最後加入義軍的隊伍,「繼為王,終為帝」。當他是吳王時開始了第一次修建陵墓工程,本來他做了遷陵的打算,但劉伯溫說「一凸勝千峰,斗轉星移認龍氣」,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不能遷,因此朱元璋便在原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在朱元璋稱帝後,先後進行幾次擴建,洪武十二年,明皇陵建成竣工。之後每代的皇帝、皇子們都要到皇陵拜謁,讓子孫們不要忘記先祖。而贈送地皮的劉繼德後來也被封為「義惠候」,兒子劉大被朱元璋改名為劉英,成為朱元璋的心腹之人。

大概皇陵之地真是一塊風水寶地,之後出了16位皇帝,而摸金校尉卻無人敢打它的主意。雖然我們不盡信風水之說,但明皇陵確實在幾百年中的歷史與戰亂中沒有被盜掘,是僥倖也好,是福蔭子嗣也好,明皇陵為後世之人留下了一筆難得的古代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明史》《鳳陽新書·劉繼祖傳》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吐槽 的精彩文章:

作為政治家,發動改革的張居正,難道沒有培養接班人嗎
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大軍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為何專家認為不光彩

TAG:歷史大吐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