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個「機器社交」的能源世界是什麼樣子?

一個「機器社交」的能源世界是什麼樣子?

5G 將近,它不但為期待更快下載速度的消費互聯網而來,更為等待應用場景物種大爆發的產業互聯網而來。

在巨頭林立的物聯網平台之爭中,技術賦能型平台和行業賦能型平台各分秋色。前者如亞馬遜、微軟,以雲計算為基礎建立通用的物聯網平台;而後者則從工業、能源、消費等角度切入,如西門子、C3 IoT 等工業互聯網平台公司,還有 BAT 等互聯網公司,都是從解決領域的行業癥結作為抓手,其優勢是在於清楚掌握行業知識(know-how),在整合系統架構的基礎上,為行業量身定製數據模型,直切行業痛點。

去年,以 C 端平台為主戰場的騰訊就正在經歷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劇烈變化的轉型期,為了配合這一戰略,騰訊甚至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大型調整,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利用其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用戶體驗、雲計算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深入布局零售、醫療、能源等各個垂直行業賽道。

隨著國家對環保、碳排放要求趨嚴,新能源行業迅猛發展,體量大、曾經相對封閉的能源行業成為了騰訊進攻產業互聯網重點布局的賽道。就在兩個月前,馬化騰曾親自率隊到訪國家電網,表示對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構想印象深刻,期待利用其在演算法與雲端領域的研究經驗充分在能源行業的場景中體現價值。

然而問題在於,究竟是垂直行業內成長起來的頭部公司成為物聯網獨角獸,還是會有平台型公司在物聯網世界橫掃一切、一家獨大?

變革前夜:「新智能」準備改造能源舊世界

擁有萬億級市場的能源領域,正在經歷智能化革命帶來的洗禮。

在過去的幾百年當中,能源好像只是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線中的一個隱藏支線,但我們如果仔細回顧能源史,這個領域所經歷的創新的陣痛和愉悅,其實主宰著整個人類文明的走向。但這個「主宰」的背面,是巨大的代價 —— 當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成為關乎人類命運的話題時,能源主宰世界的方式需要隨之發生改變。更綠色,更靈活,更分散式和靠近用戶側的新能源,將成為能源世界新的主流。

新能源的發展正在逐步逼近新的歷史節點:近日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RC)發布的 SUN DAY Campaign 數據分析,目前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生物質、地熱、水力發電、太陽能、風能等)的總產能首次超過了煤炭。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英國:據 BBC 近日報道,自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清潔能源發電量也首次超過了化石燃料,英國國家電網表示,今年前五個月,來自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到了 48% ,超過了煤炭和天然氣的 47%,其餘是生物質燃燒。

(圖片來源:Louis Moncouyoux on Unsplash)

毫無疑問,我們今後的能源系統中,新能源的存在感將越來越強。但嚴峻的現實是,舊的能源世界並沒有在技術上完全做好準備迎接它。

目前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受天氣系統和地域分布的影響,新能源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不連續性等特點,現有的集中式的電力傳輸、分配和響應方式,無法實現新能源發電的效率最大化。亟需提高新能源發電預測能力(結合天氣、氣候,風機光伏發電設備能力的數據)、提高用電預測和調控能力(知道什麼時候用電量大/小)、能源利用效率等,才能緩解新能源電力對電網的衝擊。

與此同時,能源系統與複雜系統耦合、嵌入的情況越來越多,比如在電動汽車高速發展時,其充電樁網路構建也將給整個能源系統帶來巨大挑戰。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舊的能源世界除了滿足基本的「信息化」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智能」,去實現連接、協同、平衡能源生產側和消費側日益增長的碎片化需求,尤其是機器端的智能。

讓機器擁有更多的智能已經不是一個天方夜譚的設想:全世界的科技巨頭和明星創企都正在物理世界、虛擬世界中推動機器智能的實現,大到汽車,小到一個攝像頭,現在都已經實現不同程度的智能化。

當越來越多的機器擁有智能,一個新的變化是,信息的交換不再局限於人和人、人和機器之間,還會發展到機器和機器之間,形成一個機器社交網路。在這個機器社交系統中,人不再是信息的中心。

首先來明晰兩個概念,一是自動化機器,二是智能化機器。兩者最本質的差別是——是否需要人為干預。自動化設備的設計邏輯是在設計之初就定義一個固定的程序和場景。但由於機器在運行狀態下會面臨不同的環境變化,由此最初定義的程序一定是片斷式的,需要人作為這些片段程序之間的連接。

比如開車,現在車輛已經通過不同軟體的應用實現了部分自動化,但仍然需要人參與其中——人需要看導航地圖,看紅綠燈,看交通環境,還要駕駛汽車。如果地圖能夠和汽車、路上的紅綠燈等感測器連接在一起,通過平台統一打通協作,可能就不需要人來參與其中了。

這裡的主要問題在於這個行為涉及到不同的系統。這些不同的系統說著不一樣的語言,互相無法識別。

所以打造一個「機器社交網路」就需要首先解決這個問題。

在被譽為「智慧國度」的新加坡,當地政府正在通過使用一個名為「EnOS」 的智能操作系統管理部分公共設施,並開發出不同的應用來管理城市。

今年 4 月,新加坡人力資源部推出了一個工廠等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應用,通過在施工現場和工廠安裝智能感測器和圖像處理攝像機,來實時監測空氣質量、噪音水平和環境安全。利用 EnOS 操作系統提供的大數據處理規則模型,在檢測到潛在安全風險時會觸發警報,以有效支持人力資源部對於全新加坡範圍內高危工地/工廠進行 EHS 管理。據了解,未來新加坡100多個政府機構也都將基於 EnOS,開發覆蓋交通、政務、能源、通信、人力資源等領域的應用,創造智慧城市場景和應用。

而這個智能物聯操作系統,由中國企業遠景集團打造。

憑藉 EnOS 這一智能物聯操作系統,遠景集團也入選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今年的「50大聰明公司」榜單。在調研訪談中,遠景集團 CEO 張雷曾向我們解釋上述關於機器自動化與機器社交的觀點。

能源場景的價值不可小覷

2017 年,張雷曾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解釋了「超級大腦 機器社交網路」的概念,他認為,物聯網是萬物互聯,所有的物件整合,體量相當龐大,因此需要一個超級大腦來負責,但是,如果只有超級大腦,不基於物聯網平台,就等於沒有感官無法學習,沒有四肢寸步難行。

因此,想要實踐真正的智能物聯網,答案就是兩大關鍵:超級大腦+機器的社交網路,超級大腦由人工智慧來擔任,而四肢就是機器的社交網路,負責實時採集數據、學習、優化、執行。

智能物聯網可以說是遠景從能源物聯網自下而上的實踐。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以新能源發電場景為例,風力發電機的發電效率不僅取決於機器本身的構造,更會受到風況、地形、氣象條件等不可控條件的影響,因此風機無法通過升級機身構造或不斷補充歷史數據程序,從而保證風機永遠處於最優工作狀態和最高的發電量。

而智能化技術的突破為「機器社交」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基礎,感測技術、AI、物聯網、5G 等,能夠將傳統自動化設備融入到一個「社交」的環境,讓風機有能力感知外部環境數據及其變化,同時通過風機之間、與風場、站點及雲端數據的聯繫,獲得自我學習、自我進化、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反饋,進一步提升學習和思考能力,而非傳統的預先設定程序的設計。

這個時候,能源物聯網——從能源生產、能源傳輸、能源使用到能源儲存,這個大的生態也就具備了「社交」的基礎。

在遠景「能源物聯網」業務的版圖裡,他們是這樣讓機器產生社交的。

一是首先要讓「機器們」說同一種語言。

面對大量不同種類品牌的工業設備時,設備數據協議如何適配和兼容。遠景表示,通過開放協議框架支持設備接入,EnOS 目前能夠 1分鐘內完成設備接入,實現設備「即插即用」,有效採集、處理、分析各種智能設備數據,同時支持第三方 IT 或 OT 系統的連接。這在整個行業中,已經屬於領先地位。

二是基於雲平台採集到的設備數據,針對深度的數據分析時,涉及到具體領域的行業知識,需要特定領域的行業專家,具體根據設備的領域和特性建立數據分析模型。

物聯網操作系統不是簡單的連接。只有真正理解風機等基礎設備的工作原理,對整個能源行業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改變它的運行,改變它的控制,讓它變得更智能。這是打造能源物聯操作系統的重要難點所在,也是整個行業邁向智能化過程中的重大挑戰所在。這恰恰是遠景比 BAT 更具備優勢的地方。

三是在大量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形成決策,產生深度的行業應用。

四是讓機器們完成「執行」閉環。即轉換成工業設備可以理解的控制指令,對工業設備進行操作,實現工業設備資源之間的精準信息交互和高效協作。

需要注意的是,物物相連本身並不會產生多大的價值,但連接起來的物所產生的應用、服務才具備規模化的產業價值。就像 30 年以前互聯網出現時,上網、建網站、收發 email 進行信息溝通是信息化的開始,直到互聯網衍生出電商、支付等新的商業模式時,上億級別的規模市場才開始真正顯現。

張雷認為,遠景需要利用智能物聯網技術來改變行業,當數十億的風機、光伏板、電動汽車、儲能電池、充電樁、家庭用能設備構成一個碎片化的能源世界時,需要一個智能物聯操作系統來降低不確定性,降低系統協同成本,推動能源轉型。

現在,遠景打造的智能物聯操作系統 EnOS,通過「智能機器的社交網路」,能夠讓 100GW 的 6000 萬個風電、光伏、儲能、充電樁、電動汽車等設備及感測器實時智能協同。

相比其他同樣有志於此的 BAT 等互聯網公司,遠景能夠做好利用智能技術賦能行業這件事的基因,在於過去十幾年對物理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深度介入。「我們是從能源行業裡面長出來的,對能源行業有洞察力,也有最先進的設備和工具。所以本質上,我們是一家智能物聯網的操作系統、或者說智能技術公司,應用智能技術去改變行業」,張雷說。

當然物聯網業務使能平台能否成功,最終取決於有多少終端與此平台產生連接關係,有多少行業應用基於此平台進行構建,有多少企業依賴此平台進行業務發展,功能的先進性和完備性固然重要,但最終決定物聯網業務使能平台的成功要素卻是生態系統的規模性、活躍性、成長性。

這也是遠景在穩固風電等能源生產側業務的基礎上,再把觸角伸向能源消費側——收購日產旗下 AESC 動力電池業務的原因。基於 EnOS 智能物聯操作系統,遠景看到能源行業自下而上變革的力量。通過連接各個信息孤島的終端設備和系統,再賦予數據層面的融合,在智能電力、樓宇、交通、城市的應用場景里,都是智能物聯網的廣闊戰場。

阿里雲之父王堅曾經問過張雷,「你們公司究竟想要解決什麼挑戰?」張雷說,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王堅稍作思考後笑著評價——這確實是人類唯一的挑戰。

接下來,能源乃至工業領域的數字化征程、智能化演進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玩法,我們將持續關注各大公司如何通過新興科技核心能力,開創企業創新路徑,進而迸發出產業變革的能量,甚至形成一個新興的產業。

請隨簡歷附上3篇往期作品(實習生除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將 A 型血變為 O 型血,人類腸道微生物中隱藏血型轉化物質
走得更快,壽命更長?研究揭示快走步行的好處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