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與符號的時代共奏:我們正在成為符號人?

人與符號的時代共奏:我們正在成為符號人?

人與符號的時代共奏,不單純是現實的娛樂,也不單純是一種便利,而是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什麼樣的共奏符合符號、思想、認識同構的規律,會幫助人們成長為理性、科學的符號人?

原文 :《人與符號的時代共奏》

作者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教授 盧德平

圖片 |網路

符號、思想、知識三者存在內在關聯

眾所周知,語言符號是認識的手段和獲取知識的途徑。語言和思想二而為一時,符號和認識變得難以分解。對於知識傳統的繼承,起步於語言學習。然而,語言符號始終伴隨著其他類型的符號,無論是文字元號,還是圖像符號。與耳聽和目視這兩種基本的感覺途徑相對應,口說和手繪成為積極的符號表現方式,是沿用至今的基本模態。模態與感覺不僅對應,而且相互結合,二而為一。為耳聽而誕生了口說的功用,沒有聽就不可能有說,但聽有別於說,聽本身不能構成語言的生產。為目視而誕生了手繪的價值,無人注視就談不上手繪,但目視本身不能生產任何文字或圖畫。口說的結果是語言,手繪的結果是文字或其他圖像符號。

無論耳聽還是目視,都是一種狀態。無論口說還是手繪,都是一種行動。狀態和行動構成了包括語言符號在內的各種符號的基本前提。使用任何一種符號,既包括對既成狀態的接受和繼承,也包括對於符號的應用行為。符號的狀態和行動,對應於知識的承載和創新,也昭示了任何一名符號成員,只有兼具狀態和行動兩方面,才能實現對符號的運用、知識的吸納以及自身的發展。

符號、思想、知識三者存在著內在的關聯,離開了符號,無法實現思想的運行,也談不上知識的傳播。思想和知識的規律性特徵與符號,特別是與語言符號存在著深層次的同構關係,相互不可分離。可以說,在狀態和行動兩個向度上,符號、思想、知識三者畫上了等號。

代際符號差異的形成

目前隨著科技手段的引入,符號的生產在口說和手繪兩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替代。替代的結果是,現成的符號資源極其豐富,把人們從口說和手繪的符號生產中解放出來。

豐富的符號資源,以對符號狀態的巨量增容,減輕了符號行動的強度。以狀態和行動為基本維度的符號構成、使用範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問題在於:人與符號的這種時代共奏,為人的進步和發展帶來了什麼?直接講,是符號狀態的過於繁盛、符號行動的過於節儉,是耳聽和目視的主導化、口說和手繪的弱勢化。

傳統上,符號的生產和應用,在耳聽、目視的狀態與口說、手繪的行動之間形成平衡,並通過教育實踐獲得鞏固。狀態和行動相結合的符號實踐,在學習方面,即語言學習實踐,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符號成員獲得發展的基本坐標。在教育哲學裡,對行動維度的強調歷來高過狀態維度,對會說話、會寫字的動手能力的重視,是中國歷代教育的基本精神。

但目前技術時代人和符號的共奏,打破了這種平衡。這樣的符號或語言的不平衡,如果長久持續,會形成代際符號差異。進一步的問題在於:代際符號差異,對於下一代的發展前景構成什麼樣的影響?上文曾經指出,符號,特別是語言符號,與思想、認識既同構,又等同。代際的符號差異,實質意味著,思想和認識發生了代際差異。而且,思想和認識的基本符號方法發生代際變化,甚至代際斷裂,則給思想和認識的繼承帶來難題。

未來符號生活向何處去

語言符號的基本功能是表達和交流,也正是這種特殊的符號性,不僅引導著人們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呈現出鮮明的代際差異,而且也規定著人們的初始認識狀態,即「原初域」。胡塞爾提出「原初域」概念,揭示了這樣一個重要問題:何以人不得不走出其初始狀態,離開「原初域」,但又在自我的後續發展中以維護「原初域」為前提選擇適應的道路?說得通俗點,這個問題涉及發展與認同相互交織的問題。

胡塞爾的「原初域」,涉及個體的人格、價值等核心元素。但是,「原初域」並非堅不可摧,至少可以優化。在符號實踐中,實現人際合理化的交流,並通過符號實踐,體驗他者的符號意識、心靈軌跡,可以優化自我的「原初域」,提升自我的本質規定。承認「原初域」之於發展路徑的內在聯繫,可以解釋不同的價值選擇得以成立的理由,也有助於回溯多樣性發展道路的原初理據。當然,強調「原初域」概念的意義,並非否定發展本身的自主性。同時,就人的發展而言,環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穿越符號空間的漫長一生,實質是思想和認識發展的一生,在展示未來的同時,不斷回溯思想或認識的「原初域」,有助於實現代際的接續,在思想的繼承中獲得認識的科學發展。

思想或認識的「原初域」構成及其優化,符號,特別是語言符號在狀態和行動維度上的再平衡,是對當前符號資源技術化趨勢的還原性思考。人們未來的語言生活、符號生活向何處去,不單純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且是一個原理性問題。當符號的發展脫離了符號原理,並轉化為人們須臾不可分離的生存方式時,思想和認識的風險即轉化為符號的風險。人與符號的時代共奏,不單純是現實的娛樂,也不單純是一種便利,而是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什麼樣的共奏符合符號、思想、認識同構的規律,會幫助人們成長為理性、科學的符號人?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一帶一路』關聯國主要社會場域漢語傳播的推拉因素及其對傳播過程影響的研究」(15JJD740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漢語國際傳播的理論重構和政策優化」(16JJD740005)]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4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西方社會學理論,怕是對中國「面子」有點誤解
新技術,對於經濟發展是挑戰還是機遇?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