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父親派出所里「求關」10歲兒子,這位爸爸做法獲網友支持!

父親派出所里「求關」10歲兒子,這位爸爸做法獲網友支持!

文:vipJr

有時候,父母看似「寵愛」的舉動,正不斷地助長著孩子的氣焰,如不終止,無情的火舌遲早會將孩子慘烈地吞噬......

「撿的,這些都是撿的,我沒有偷!」

小男孩委屈地扁著嘴,不斷地重複著,視線不時投向一旁又氣又惱的父親。

前不久,南京的趙先生怒氣沖沖地跑到當地派出所,不由分說地將兒子拎到民警辦公檯前,拜託他們將自己10歲大的兒子「關」起來。

兒子滿臉通紅地低著頭,一個勁地盯著自己的手指,經過民警勸說後,這才囁嚅著說出了那段話。

原來,小男孩經常撿到一些文具,但他卻沒有詢問別人,而是直接佔為己有。

爸爸批評幾次無果後,這才想到帶著他來接受民警的教育。

看到父親「大義滅親」的這一幕,網友們紛紛評論:

「當第一次不勞而獲嘗到甜頭的時候就會上癮,所以及時嚴厲制止和教育非常重要。」

「挺好的,爸爸做的好。」

「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

孩子撿到東西後不主動歸還,看似無傷大雅,但爸爸卻始終堅信,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積極地幫孩子改正錯誤,可謂用心良苦。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曾說: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的錯更重要。

作為孩子人生教育的領航人,父母責任重大。他們面對孩子犯錯時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他們的態度,如同在孩子心裡撒下一粒飽滿的種子,盛開的是絢爛朝陽的向日葵,還是往下蔓延的惡意之花,都僅僅在一瞬之間。

一、無原則袒護,會讓孩子漸漸迷失方向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揚州一小女孩將放在小區門衛室的包裹拿走,快遞員聯繫女孩父親時,他的態度卻讓人心寒。

父親說,「你有證據嗎?那麼重的東西孩子搬不動,怎麼可能會是我家小孩拿的。」

那副「你休想訛我」的態度,咄咄逼人的氣勢,硬是讓人不敢再說半句他女兒的不是。

等到記者再次聯繫孩子父親時,他承認女兒拿了包裹,卻又稱那麼小的娃娃只是好奇,所以才拿走包裹,她才8歲,什麼都不懂,怎麼能算是偷呢?

他還再三強調:「小區門口是禁止放快遞的,我不知道是誰劃分給他(放快遞)的。」

所以,不是女兒的錯,是快遞員的錯,是那個被拿走後損壞的包裹的錯!

父親如此是非不分、毫無底線的袒護,根本不給孩子去改正錯誤的機會。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未來實在堪憂。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孩子的早期記憶或早期特殊事件,對孩子人生風格的影響,是很重大的。」

這些特殊事件,就像一顆顆的串珠,將孩子的人生串聯,投射出孩子人生的軌跡。

然而,有些父母並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特殊事件。面對孩子的錯誤,他們無原則的袒護、縱容,其實正將孩子推向歧途。

看似「寵愛」的舉動,正不斷地助長著孩子的氣焰,如不終止,無情的火舌遲早會將孩子慘烈地吞噬。

二、積極面對,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帶來的後果,從而去彌補錯誤,才能強化孩子的責任意識。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殊不知他們早已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間。

而國外一位父親,在發現兒子偷東西後,緊緊地抓住了這個契機。

小男孩跟著爸爸去超市購物,隨手拿了一塊巧克力,沒有給錢就準備離開,爸爸發現後,立即要求孩子歸還。

當小男孩蹦蹦跳跳地想將巧克力放回去時,爸爸意識到小男孩根本就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

爸爸嚴肅地向小男孩說:「我們不能偷東西,這也不是惡作劇。」並要求他親手將巧克力交給超市工作人員。

小男孩頓時覺得羞恥,伸手捂住自己的臉向爸爸討饒,但最終還是在爸爸的引導下,親手將巧克力還了回去,發誓「下次再也不敢了」。

父親小小的舉動,卻在年幼的孩子心裡敲響了警鐘。偷竊是羞恥的,這一觀點將根植於孩子的內心,更讓孩子懂得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能輕而易舉地從父母的態度中,習得該如何應對眼前發生的事情。

就如賽德茲所說:「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

犯錯不可怕,只要在錯誤剛萌芽的狀態下,一把掐掉腐朽的源頭,孩子依然會茁壯成長,成為足以對抗風雪的參天大樹。

三、孩子犯錯,父母應牢記這三點

有時候,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偷竊,也不知道偷竊行為的嚴重性。這時,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就成為孩子偷竊這一錯誤的重點,指引不當,則後患無窮。

所以,父母在幫助孩子跨過這道坎時,務必牢記這三點。

1、拒絕用暴力解決問題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你有偷東西的經歷嗎?」

其中一個答主說,因渴望買零食,腦袋一熱,糊裡糊塗地偷了小賣部擺在桌上的兩塊錢,隨後店主通知了他父親。

得知此事的父親大發雷霆,拖著答主到小賣部前的馬路上,當眾抽了他一頓。

答主回憶,他已經不記得偷竊的感覺,但唯獨記得當時挨打時被圍觀的羞恥,以及對父親濃濃的恨意。

哪怕成年後,那種縈繞在他心裡的怨恨依然存在,與父親的關係也是針尖對麥芒。

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忽視了事件的本質。

孩子就像韌性絕佳的彈簧,你越粗暴地對待,他們只會加倍奉還,反之,如果以寬容之心引導,他們的內心反而會心存感激。

2、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朋友因兒子偷拿同桌的手錶,被老師叫到學校。

兒子一臉惶恐地瑟縮著脖子,看到媽媽進來的瞬間,他的眼睛倏地亮了起來。

而朋友卻不管不顧,當眾劈頭蓋臉的怒罵起來,兒子立即紅著眼圈低下頭,沒過一會就隱忍地抽泣。

之後只要兒子犯錯,媽媽就嚷嚷著「小偷能有什麼出息」。

自那以後,兒子偷東西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朋友打過罵過,卻都收效甚微。

心理學的標籤效應認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當父母一再重複「小偷」字眼,孩子就會朝著他們暗示的方向前進。他們的否定,也會成為孩子人生的轉折點。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肯定和讚美,別讓一時的嘴快,變成孩子一生的傷害。

3、合理控制孩子的零花錢

孩子犯錯再所難免,與其大發雷霆責備孩子,不如發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湖南一小學生在小賣部賒賬百元,臨近暑假,他竟想到偷父母的錢來還賬。

父母得知此事,一怒之下竟直接砸了小賣部。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偷竊者想擁有更多的財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竊這一動作是由貧窮或缺乏引起的。

太多的父母認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用度就好,不必要讓孩子過早接觸金錢,殊不知,越是禁止越是渴望。

堵不如疏,父母從小就要灌輸孩子的物權意識,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明白要獲得某樣東西,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金錢或者努力。人生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等價交換才是世界運行的法則。

一時的錯誤不可怕,從錯誤中學會反省與檢討,從而更加從容不迫地面對誘惑,不僅是孩子的必修課,也是父母對孩子的責任。

養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旅程,面對孩子犯錯,父母要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及時幫助他們改正錯誤。

孩子的成長路上不存在一帆風順,也沒有所謂地如我所願。

有的只是父母嘔心瀝血的灌溉,以及千方百計的修剪,方能成就未來的古木參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女子在餐廳用碗給孩子接尿,你的素質,就是孩子的未來!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受益的才能是孩子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