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追問生命與愛情存在的意義

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追問生命與愛情存在的意義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經典詩歌,也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首詩歌,有人把它抬得很高,說它孤篇橫絕全唐;也有人說它全無內涵意義,只是堆砌詞藻。

要評價一部作品,首先要盡量去看懂它,至少應該有自己理解。《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其實不是太好理解,語歌語言雖然很優美,但段與段之間轉折比接多,各種意象看上去似乎也比較散亂,不太容易抓到主題。

從表面上看,《春江花月夜》揭示了有限人生和無限宇宙之間的對應,人生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是無限的永恆。這個題旨看似稀鬆平常,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涉及過,但引發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通常這種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引發的都是一種對生命短暫的悲哀情緒。《春江花月夜》反其道行之,它對人生意義的看法是積極的,雖然生命中會有遺憾,但仍然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

本詩可分為三大段,三個部分進行解讀。

一、在宇宙意識中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月亮對海水有吸引力,會形成晝夜兩次漲潮,而滿月對潮水的吸引力最大,這裡用了「明月」一詞,說明應該是個月圓之夜。所以詩句中說明月共潮生,是詩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科學意識的表現。

開篇首聯,寫春天的江水漲潮了,各條水域的江流匯入大海,波瀾壯闊,這寫出了空間的寬度;而一輪明月在澎湃的海潮中冉冉升起,這又寫出了空間的高度。拉開了寬度和高度,一幅富有立體感的3D電影畫面徐徐展現在讀者面前。

事實上這和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寫法很相似,「大漠」和「孤煙直」,「長河」和「落日圓」,既有底層的寬度,也有垂直的高度,因而畫面感很強。大家都知道王維是詩人,也是一個畫家,因而能寫出這樣的作品。從《春江花月夜》的詩句來看,張若虛以畫入詩的水平也是很高的。

如果說是在拍攝一部風景紀錄片的話,鏡頭角度接下來就從平視轉向了高空俯視。

灧灧,波光斂灧。是月光映照在層層的波浪中,從各個角度反射出來的光芒,是水光中唯美的艷。吳文英在《天香.龍涎香》里寫:「層濤蛻月」,形容粼粼的波光,就像蛇蛻皮一樣,在水波中一層層蛻去。事實上這是很相似的景像。所不同的是感情,蛇皮是冷的、冰涼的。「灧灧」給人的感覺是暖色調,用詞的不同,也表現了詩歌情感基調的不同。

灧灧的波光隨著隨海潮的往返,一瀉千萬里,而逐漸升高的月亮也毫不吝嗇地將光芒灑向人間,凡江海之水流經之處,無處不泛動著月光之美!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全詩就在這樣宏大、唯美而又溫暖的畫面中拉開序幕。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芳甸,充滿花香的花圃。霰,白色的雪珠,這裡主要取其顏色。流霜,這和季節有關。為什麼前面說春天的江水漲潮。除了月亮的牽引外,還因為冬天江水在氣溫低時會凝結,在春天時融化,水量變得充沛,江流奔向大海,引起潮漲。在化雪時,氣溫還是會比較低,空中可能會有一些飛霜漂浮。

江流宛轉地繞著花香涌動的花圃,緩緩流動著,月光灑在花叢中,反射出來的光都是白色的,看起來就像一朵朵雪花。為什麼空氣中的飛霜和小洲上的白沙都看不見了呢?

事實上月光朦朧的美,常常會讓人進入一種幻想狀態。比如詩經的《陳風.月出》:「月出佼兮,佼人僚兮」,就寫出了月光下美人的煩惱和憂鬱,這是由月光引發的情緒。

那麼在本詩中詩人引發了什麼樣的思緒呢?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光的奇妙的美景,讓詩人陷入了對人生、宇宙的沉思,這種一種哲學層面的思考。現在這種景緻,這種心境。是當下的,也是永恆的。既是感性的,又是飄移和聯想的。

天空中的明月,是如此皎潔而又孤獨,遙想當年最早見到月亮的人是誰呢?這輪月亮最初照著的人又是誰?詩人提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顯然又是無解的。

既然如此,詩人又為何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歸結到本段最後一層的思考。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人類的生命是代代相傳,無窮無盡的。月亮也有陰晴圓缺,但年年月月都會重複同樣的循環。

歲歲相似的江月,高高的掛在天空,難道是想等待什麼人嗎?為什麼要等人呢?正如王陽明所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因為只有人才能賦予它生命,人會對月吟詩,人會望月懷遠,人會對它產生各種聯想。沒有人類,月亮的存在是孤寂的、沒有意義的。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整個人類文化就是自戀,自戀文化就是人類文化。人類愛自己,想要了解自己。」

因為人類愛自己,所以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給予肯定。那麼江月在等的人是誰呢?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法賦予世界意義。生命雖然短暫,可是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有價值的。

江月年年歲歲等待著人,長江年年月月送走流水。生命中有人來也有人去,有些事是無可奈何、有些事是自然規律!

二、生命的美好意義在於愛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二段由上文的抽象思維轉入了具體的生活層面。通過細節描寫,表達人類共通的感受,並不需要一個具體的身份。

「白雲」句用了詩經中常用的起興手法。為什麼白雲去悠悠後,青楓浦上就不勝愁呢?

因為那個在外漂泊的扁舟子,就像白雲一樣悠然遠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來,高高的明月樓上,有一個人始終在等著他。就像明月等人一樣,明月樓的思婦也在等待,等著這個賦予了她生命美好意義的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徘徊」句化自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搗衣砧」搗衣不是洗衣,而是搗出衣服料子里的膠質和麻,讓衣服更適穿。是古代婦女的重要活動,也是思婦詩常用意象。

月亮是美的,也容易引起相思之愁。它照進明月樓的妝鏡台上,引起了思婦對漂泊遊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帘子上,思婦看著心煩,就將帘子捲起來,以為眼不見就不煩了,可是月亮更肆無忌憚地照進屋子的每一個角落,讓相思無處可藏。搗衣時,月亮又來了,婦人想把它拂去,可是拂了一下又回來。也就是說相思無處不在,無時無刻地煎熬著一顆思婦的心。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望,表示思念。相望不相聞,表示相思卻不能相見。相思不能相見,該怎麼辦?只能靠想像了。後面幾句有點類似西方意識流的寫法,意識不斷變化,但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我願化作一片流動的月華,輕柔的照撫在遠方遊子的身上;我願化作鴻雁,在月光下飛翔,在月光下尋覓,在月光灑遍的某一個地方總能找到他的身影;我還會委託潛藏在水底的魚龍,請它在水中多多騰躍,振動出水的波紋,波紋里都是我想訴說的相思之意,江海流經的範圍那麼遠,那麼廣,說不定哪天,他就收到我的信息,快快回家來。

三、生命的美好意義在於家園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閑潭,安靜的潭水,就像日復一日的生活,看不到變化。可是忽然幾片花瓣飄來,打破了寧靜。令人驚覺春天已經過去一半了,愛人卻尚未歸家。

江水流春,就是落花隨水流逝的景象,春天就要結束了。思婦的青春也要耗盡了。

原來高高掛在天空的月亮也要西落了,月亮都要回家了,遠方的遊子卻還沒有回來。

整首詩完整地寫出了月升到月落的全過程。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回,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瀟湘有兩種解釋法,一說代表一北一南,遊子思婦分處的兩地。還有一種說法,代表陸路水路,遊子回家可能會走過的通道。但無論哪種解釋,都表示遊子思歸了。

掛了一夜的月亮,已經疲倦了,似乎要藏進海霧裡,回到大海深處的家園。遊子常年漂泊,思歸之情也更濃烈了。

不知道在這即將落下的月光下,有多少人正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回家呢?即將落下的月光,好像懂得遊子急迫的心情,儘力將最後的餘輝灑在江面、灑在江岸上種滿樹的小路上,照亮回家的路。這哪裡是月光的餘輝呢?分明離人的相思之情呀!這美好的情愫,在微波蕩漾的江面,在微風吹拂的樹梢!佔滿整個人間。

中國古人,整體來說沒什麼信仰,一定要說有的話,就是家園。家園,團圓才是家。家園精神一直體現在中國文化中,圓月也代表團圓。

本詩先寫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接著追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人與月的關係,興起宇宙意識。 最後歸結到相思與家園。首先肯定每個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而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是美妙的愛情,以及充滿愛的家園!正是這些讓短暫的人生變得美好,因而生命也愈加珍貴,我想這就是這首詩傳達出來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纓子讀詩詞 的精彩文章:

詩經中,中國第一位女詩人寫的這首詩,為何被稱為萬古送別之祖?

TAG:纓子讀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