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聖人不死,大盜不絕」,道德經一句話道出了人類虛偽的根源!

「聖人不死,大盜不絕」,道德經一句話道出了人類虛偽的根源!

我們發現,人類變得越來越虛偽,為了自保,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穿上虛偽的外衣,不敢講真話,不敢對外表露真實的想法。那麼,人類為什麼這麼虛偽?關於這一問題,古代思想家老子給出了最為精闢的回答,直指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這句話就是老子《道德經》中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按照老子的思想,因為大道荒廢,所以出現了仁義;因為人類過於聰明,所以出現了虛偽;因為社會六親不和,所以出現了孝慈;因為國家昏亂,所以出現了忠臣。老子的話,看似偏激,但是仔細思量,事實卻是如此。人類之所以推崇仁義、孝慈等美好的東西,是因為社會現實太需要這些東西。在老子看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正是由於惡的出現,才凸顯出了這些美好東西的好。這也是為什麼莊子還說:「聖人不死,大盜不絕」的真正原因。老子的理論邏輯基本是這樣子的。

一、「仁義」的推崇導致了虛偽

儒家推崇「仁義禮智信」,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然而,老子卻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正是由於這種價值導致了偽善。因為道德缺失,人們才開始制定製度禮儀,用以約束行為,但是,儒家思想忽視了一個事實,他們在鼓吹「仁義禮智信」的同時,人為扼殺了質樸的天性,從而導致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虛情假意」。

人類是有慾望的,不過對慾望不加節制,在得到了衣食住行基本慾望滿足後,會追求更加奢靡的生活,進而巧取豪奪,掠取資源,造成社會和自然的不平衡。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義」,認為只有仁義能帶來六親和睦,社會安定。

但是,老子看透了本質,實際上「仁義」兩字對於很多人來說,不過是自利工具。很多的人喊著冠冕堂皇的口號,背後卻在行不仁之實。比如,很多企業在高呼社會責任,在做慈善,可是事實證明,其慈善行為更多地是為了自利,為了獲取自己的聲譽。這點用現代西方制度理論的解釋,就是,企業是為了獲得外部認可的「合法性」而去行善。這樣的動機和目的,在實際中「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做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和孔子強調要建立社會道德體系不同,老子摒棄偽善的「仁義」,提倡人回到本始初心狀態,這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二、「孝道」的推崇導致了虛偽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中國人歷朝歷代都非常的重視孝道。在這種文化熏陶下,還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孝文化。不孝不以成才,不孝難以立足社會,當孝成為了考核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標準時,和立足社會的根本的時候,孝也喪失了原本的道德含義,成為謀取口碑的手段,於是乎,愚孝、偽孝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從這個理論上來講,那些死後大肆鋪張辦喪事,孝的人風光,死的人痛苦,孝道成了給別人看,賺取自己名聲的工具。孝道也成了社會上很多人進行「道德綁架」的工具。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孝道的根源,正如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之所以,有孝慈是因為先有了六親不和,六親和睦遠比孝道更重要。

三、「忠良」的推崇導致了虛偽

歷史上有很多的忠臣良將,被後世傳頌、讚美,象岳飛等人的故事,到現在依然耳熟能詳。而相反,那些奸臣閹黨,被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象秦檜,到現在依然被唾棄謾罵。可是,我們不妨按照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到問題。如果國家安定,人們富足,哪裡有忠臣,哪裡又有奸臣呢?很難說是忠臣挽救了歷史,還是由歷史造就了忠臣。自古就有亂世出英雄,一個海清河晏的時代,無所謂忠奸、更不需要英雄!

小結:

人類為什麼這麼虛偽?道德經一句話道出根源,太警醒了!我們推崇仁義、孝慈是因為有不仁不義,不孝不慈,我們渴望伸張正義,是因為有正義難申,我們厭惡虛偽,只是因為我們畏懼欺騙。如果沒有這一切的不美好,我們還為什麼去推崇美好呢?如果一切的美好都是自自然然的,我們為什麼還要虛偽呢?用心體味老子《道德經》的話,意味深刻,發人深省!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少林寺數百畝小麥為什麼要手工收割?和尚們的用意耐人尋味
武當山長明燈600年不滅之謎,被明眼人一語點破,只因為兩點!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