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旅遊+公共文化建築設計:馬來西亞紅山美術館/案例

旅遊+公共文化建築設計:馬來西亞紅山美術館/案例

設計:Formzero, MOA Architects

本次項目要從這座熱帶性氣候小鎮邊上的一段奇妙的徒步「探險」旅程開始講起。事務所的主創建築師Cherng Yih Lee受到項目委託,需要在一大片內陸區域中確定適合項目建造的場地範圍,

因此他親自在綿延數英畝的廢棄油棕櫚種植園中徒步穿行尋找,而這一片綠地似乎是當地一個奶牛場留下的僅存的幾塊草場之一。場地的確切位置在第一天的現場勘查中並沒有確定下來,因為一同前去的設計團隊在農業景觀外加起伏較大的山川中迷失了方向,而這種自然地景隨著該地區已經開始實施的城市住宅開發計劃而逐步消失。

在研究該場地時,建築師們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景觀肌理。生長茂密的油棕櫚樹在一塊區域中形成了一道邊界,該區域後來才得知裡面生長有一些在清理土地期間保留下來的許多橡膠樹。這一發現為接下來的方案生成激發了靈感。

設計創作時人類基於經驗的創作往往會先於實際建築理論進行。所以本次方案是一次重新發現被遺忘之地的旅程。當遊客們走到保留下來的橡膠林盡端時就會看到通往美術館的路,而在此過程中場地通過設計手段鼓勵人們在分布於樹叢之中蜿蜒的架空金屬露台上先找到這條路。

由於建築物本身的紅色立面非常顯眼,人們總是可以在森林後面隱約看到它。然而它總是一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去都從未完全顯露出來。進入林間小路之後就像進入了一個黑暗的洞穴,而當人們進入美術館之後又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感覺:彷彿進入了一處明亮的天地。

在不同的功能區域中,隨著屋頂在人們頭頂上方形成高高低低不斷變化的起伏形式,空間的尺度也會從建築物的一端向另一端產生頗具戲劇性的變化,並且當牆壁在不同的地方摺疊穿插時,會在外部的不同角度中形成碎片化的景觀。

人們通過一條曲折的走廊可以到達內部庭院花園,這裡是辦公空間的中心位置,同時也是規劃旅程的一部分,它模仿在森林中尋找目的地的「探險體驗」。

當一個人離開場地向南邊進發時,這座建築在其後方的森林的襯托下會完全展現出來。它的形式是對某種回憶的壓縮,上下起伏的屋頂最終向地面偏斜,有意模糊掉既有體量的尺度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柒旬 的精彩文章:

小型公共建築設計:澳大利亞墨爾本Bastow教育領袖研究所/地下劇場
公共文化建築設計:香港設計學院/案例

TAG:柒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