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街巷|你不知道的老滸關八景,藏在了歷史車輪的歲月里
滸墅人家遠樹前,
虎丘山色夕陽邊。
石橋分水入別港,
茅屋垂楊系釣船。
--宋 楊萬里《將近滸墅望見虎丘》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
用簡單的意象安排
為我們勾勒出
一幅滸墅人家富有詩意的山水田園畫卷
物華天寶黃金地
人傑地靈滸墅關
真山真水為滸關搭起骨骼和肌理
千年文化為滸關注入血脈和靈魂
因此
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佳句
乾隆年間
蘇州府司馬林良銓
因父母喪事居憂喬居滸關
同鎮上的才子們一起吟詠
遂有「滸墅八景」
又名「虎疁八詠」
1.昌閣風桅
原是乾隆帝口譽,為滸墅關鎮象徵性的第一景觀。明、清年代,江南商品經濟發展較快,運河裡船隻驟增,南來北往的農船、商船、魚花運輸船隻經過這裡,特別在滸墅關至楓橋的運河上,船隻相對集中,穿梭往來不絕。河中鼓帆的,岸邊停泊的,形成桅牆林立、動靜相間、鱗次櫛比的一派運河「風桅」景象。乾隆登閣脫口而出「昌閣風桅」四字句。自此,滸墅關便有首推這一景詠。
登文閣眺
清·朱天成
憑高舒望眼,落日滿秋山。
百草荒原外,青松古寺間。
鷗輕押浪去,鳥倦逐雲還。
此際皆歡笑,為君一破顏。
詩中「秋山」即陽山脈
位於閣西面,夕陽落山於此
因此,古閣又有「閣陽樓」美譽
因現代輪機船取代帆船,風桅今已不見
2.龍華晚鐘
龍華即龍華寺,在「八都九圖」,就是鎮中下塘朱家弄原范仲淹祠,現吳縣中學原校區西首。龍華寺又名廣福庵。初建於唐代,宋寶慶二年(1226) 住持「文昇重建」。明景泰年間,庵右由當地「梳理拓展」出一片福地,栽植「風鏡」(銀杏)樹木。嘉靖時「司關者戶部主事」方鵬修建「大殿建樓閣」、「樹范文正公書院復庵棄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次南巡,「於十月二十六日抵滸墅關視察河工及江南賦糧」。駐蹕龍華寺,受到當時寺僧超揆偕眾僧恭候迎接。康熙參觀寺院並「賞賚(賜)」眾僧,陪同他的裕親王始賜匾......從此,廣福庵改稱龍華寺,「佛祖宗風大振」飲譽天下。在雍正、乾隆時期,龍華寺香火更加鼎盛,外地前來進香的香客虔誠絡繹不斷,「棲客廬齋之房,鐃鼓魚螺鐘磬」,香火日夜縈繞在寺院上空。 民國年間,龍華寺仍為鎮中心的佛祖嵐光之地,寺內的銀杏樹高聳挺拔,雖幾經雷擊遭毀,卻仍安然無恙,枝葉茂盛蒼穹。每逢春節期間,全鎮男女老少都要到寺前公園場及附近歡渡新歲。
龍華晚鐘
清·朱日望
依約寒山夜半聲,龍華蕭寺晚鐘鳴。
粥魚初靜月初上,木葉漸疏風漸清。
響落諸天空萬慮,敲殘塵夢憶三生。
蒲團禪板前身事,認取靈光一點明。
詩中的粥即鬻,「賣」意,寺與漁庄近
龍華寺後改建為學校而此景不存
3.浮橋夜月
浮橋即關橋,這是自從明朝以來,滸墅關上的一處特殊景點。《滸墅關志》記載,「浮橋即關口巨舟也,關以橋啟閉。」以浮橋啟閉實現通航與攔檢船隻。在明朝時曾設有「一鎮兩關」的南北兩處,後來在泰昌元年(1620)取消北津橋處的北關。關橋原在蠶校門與下塘蠶機廠沿河門偏北2米處。那裡上塘河沿原設有一御碑樓(花崗石),碑示「軍民臣等在此一律下馬」的皇帝御詔,陽文正楷十分顯眼,這是檢查水陸過往行人船隻的關隘之地。關南崇福橋畔(又名張公橋、張家橋,今為莊稼橋)原有茶亭。「浮橋夜月」的特殊景觀,同白天的喧囂形成極大反差。隨關卡撤除,此景也隨之消亡。
賞浮橋
清·凌壽祺
人囂囂,舟招招,放關日日當空朝。
造舟為梁始周制,雄關一鎖資啟閉。
月綽綽,舟影影,神洲遠物集於焉。
鐵索一聲篙一撩,關民共賞浮橋景。
4.漁庄夕照
漁庄在原庵橋頭,即當今的滸新街俞家(園家)場。明清時為東、西漁庄。漁庄和庵橋均得名於其西南相鄰的龍華古寺。滸墅關東片及運河組成的大片水網形成了當地許多從事打漁生涯的漁家。漁家經過一天辛勞捕漁後,那晚歸漁庄、庵橋頭水港的艤棹小舟,都相對集中在附近庵橋漁庄的浜兜水港里,在斜陽西下時的漁竿網桅映影里,漁庄竹竿網緯組成的「音符」式景觀。明代吳鎧(古鎮白石山人)有詩:「囂塵割斷百花庄,艤棹剛逢晚秋涼;夾岸淪漣看宿漲,一竿煙雨拴斜陽。舷歌欸乃聲爭和,畫本流傳墨有光;漁火江楓成絕唱,天教獨佔小滄浪。」此景因庵橋、彩雲橋河道變遷而成遺迹。
漁庄
清·凌壽祺
僻處居然空谷音,兩村百室亦林林。
是誰埋玉荒園古,端合垂竿綠樹陰。
稻熟秋風千畝近,波添春漲一溪深。
夕陽漁浦皆詩料,收入茆堂細細吟。
5.南河榆蔭
南河是關卡稍南、運河西岸的竹青塘支河。西太湖水自西東流到鎮西四河口處,又分成二股水流;一股徑直流至竹青橋與自東西流至運河口的龍華塘交匯於運河;另一股與北水南流的青石溪(瓦山港水)合併後,向南經儀橋後再折東至關南,在崇福橋南河口注入運河。因河在關卡南,故名南河。那時南河旁桑榆成林成片,綠蔭蒼蒼,附近又有「鳴鳳坊」美名。
出許市
明·王稺登
貢湖出水入疁地,
關南曲水乘榆蔭。
清波岸灘舴仰天,
工師槌音入夢境。
曲水即指南河,貢湖是太湖「五湖」之一
即有大小貢山的太湖水域
詩中工師,是古時對木匠的譽稱
修船匠的槌聲俗稱「花槌」
真能讓人聽之入夢
此景因張家橋移建已廢
6.白盪菱歌
白盪在滸墅關南運河西岸三里,當地俗喚「大白盪」。盪開宛如琵琶,西通陽山東南白馬澗,東流注入運河董公堤的佘橋口。古詩云:「陽山山水活,瀉入白盪里;養得菱棵肥,水清實累累」。自古以來,白盪盛產白菱。「居人以種菱為業,白菱之名始於此」。又「四角殼薄而堅實,則菱也……滸墅名之曰白菱,處處種之,出佘橋者尤佳」(《滸墅關志》·水之屬)。白菱母本源於這裡。今因白盪中的中轉貨棧已不存,菱歌也已消失。
白盪菱歌
清·吳鎧
盪開十里欲浮天,
到處栽菱不種蓮。
花影重重堆雪白,
歌喉串串貫珠圓。
漁家舊業田先熟,
小女新腔曲未全。
佘橋一帶風物好,
秋來采采盪輕船。
7.管山春眺
管山現叫觀山,又喚獾山。晉時,有一個叫管霄霞的「白鶴道人」在這裡修道煉丹,煉就成仙后乘鶴而去留下「丹井」,因此得名管山、鶴峰和丹井。這丹井即是一窪水潭,今存。管山是陽山東北支脈,離鎮最近。山頭怪石嶙峋,巉岩壁立,雖不似天平,又勝如天平。因管山形似狻貌,姿似窺探欲撲向獅山的「回望虎丘」方向。引來「郡城仕女相約,踏春登巔眺望」(《滸墅關志·管山竹枝詞》)。 邵源的《春晚游管山雜興》詩云:「陌上共與往複還,踏青女士鬥風鬟;疁溪好景唯三月,一路鶯啼到管山……石壁高高聳翠微,雲岩塔影看依稀;道人指點煙深處,半是山暉半夕暉。路近何妨竟日游,柴門歸去不須舟;中途隨意沽村酒,杖有青錢在杖頭」。管山不僅有春眺美景,更是摩崖石刻書法醉人處。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二十二年胡善書「仙人洞「,沈泓華書「來鶴峰」「積翠峰」等的景點題字,筆力蒼遒,字體盪氣迥異。華亭(松江)張祥河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有大楷「管山」兩字,直徑1米余。
巏山即事
清·曹基
水北山南眼界寬,晚來信步偶盤桓。
催詩有誰雲常暗,落地無聲葉自干。
日暮牛羊俱識路,溪深鵝鴨不知寒。
老農樸訥能留客,黍酒藜羹勝大官。
8.秦余積雪
秦余是指秦餘杭山,陽山別名。「山在鎮西數里,一名秦餘杭山」。主峰箭闕,海拔338.2米。清王士禎曾作《滸墅舟中眺陽山積雪》五言,引來「秦余積雪」名詠吳中。詩云:「日出陽山外,參差見幾峰;依稀露煙靄,窈窕明雲松。勿憶梅花發,清溪深萬重;扁舟欲乘與,杳暮天鍾。」詩繪雪霽後的佳景。
秦余雪霽即景
清·凌壽祺
四飛雪積蓋清池,
千仞岩泉透翠微。
山僧未汲春山近,
井泉跳蛙豈易知。
下面這幅手繪地圖
是由年過花甲的滸關老人
季進興先生精心繪製而成
展示的是民國36年(1947)
滸關地區運河兩岸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坐標
古鎮八景也在其中
民國36年滸墅關鎮地理分布圖(手繪版)
現藏於滸關大碼頭蠶里展示中心
隨著時代變遷
滸墅關也在歷史的車輪中滾滾向前
如今
滸墅八景的面貌大都已作改觀
但我們相信
在每一個滸關人心中
這些都不會被輕易抹去
因為
這是人們對她
最熟悉、最難忘、最深情的讚美!
內容來源:蘇州滸關大碼頭
?點一下「在看」?
重溫老滸關八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