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高職院校如何培養高素質農民

高職院校如何培養高素質農民

盛夏時節,北京市平谷區東高村鎮農戶張連征的百草園滿眼翠綠,園子里北側的架子上種滿了生機勃勃的芽苗菜,水培管道里培育的紫背天葵開得正盛,南側還種植了花卉、盆栽中草藥和特種蔬菜。很難想像,兩年前,這裡是一個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養豬場。

「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我意識到,轉型升級就會有新出路,休閑農業才是我今後經營的方向。」如今的張連征有了新的身份,作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現代服務管理系休閑農莊班的學生,在教師的手把手指導下,他把養殖場轉型成為魚菜共生的水培種植百草園,成為平谷區推動中小型養殖場轉型升級的典範。

今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像張連征一樣邁入高職院校的大門。前不久,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計劃提出,全面完成2019年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任務,在此基礎上經過5年的努力,培養100萬名接受學歷職業教育、具備市場開拓意識、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農民,打造100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

高職院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培養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如何直面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困惑與挑戰?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高素質農民需要系統化的職業教育

作為東高村鎮最年輕的全科農技員,在平日的工作中,張連征負責向村民傳授農業技術,解答村民在農業生產中碰到的難題。久而久之,張連征愈發意識到加強農業技術學習的重要性。「如果村民有更多低成本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該多好呀!」這樣的念頭始終在張連征的腦海里盤旋。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佔比1.2%,比例最大的為初中學歷,佔比48.4%。而在年齡構成上,年齡35歲及以下的6023萬人,年齡55歲及以上的1億多人。

「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空心化』、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日趨明顯,嚴重製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講師趙志磊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進一步辦好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開展學歷教育和生產技術培訓。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2013年至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行了部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民學歷教育和各類培訓就在各地開展起來。記者了解到,目前參與高素質農民教育培養的機構既有各類職業院校、農業大學,也有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農機校(農技校),以及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機構近12萬個,共同參與高素質農民教育培養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連徵得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舉辦的高素質農民高職學歷班正在招生,這喚醒了埋藏在他心底已久的求學夢。不僅自己第一時間報了名,他還依靠鎮上村級全科農技員隊伍,用廣播、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把招生消息通知到全鎮農戶。

通過層層考試後,張連征與其他67名同學收到了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錄取通知書,從此有了新的集體標籤——「農民大學生」。

「北京農村勞動人口中大專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高達80%以上,有著繼續提高學歷的強大需求。尤其是當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成為新的農業增長點,京郊農村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據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楊永傑介紹,學院於2015年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申報了休閑農莊經營管理、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農民合作社運營管理、現代農藝等4個專業方向招收高素質農民,主要是從優秀的中專畢業生中通過北京市高考單獨招生形式予以錄取。目前已經累計招生866人,專業也擴展到農產品流通與管理、設施農業技術等共計6個專業。

在趙志磊看來,高素質農民不是簡單靠幾場培訓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對農民開展系統性、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充分調動優質涉農職業院校參與培養的積極性與資源優勢,以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新知識和先進技術。

「高素質農民的培育目標和農業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一脈相承。農業類高職院校是培育現有和未來高素質農民的主力軍,必須直面農業主戰場,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巫建華認為,與其他培養機構相比,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素質農民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擁有強大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涵蓋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網路在線課程、教材等在內的立體化專業教學資源以及產教融合實訓平台優勢。

怎樣為農民量身定製培養方案

儘管對提升技能有著強烈的願望,但在正式報名之前,張連征心中還是犯起了嘀咕:自己離開校園已久,能否跟上教學進度?學習時間與農忙季節相衝突該怎麼辦?

「與普通全日制學生相比,農民大學生情況較為複雜,年齡跨度較大,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學習時間和精力也存在較大差異。」楊永傑表示,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需要施行彈性學制和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以滿足農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這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為解決農民學習與生產之間的矛盾衝突問題,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在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班的教學組織上,實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共性考核和個性考核相結合的模式。

「傳統的理論灌輸已不能適應高素質農民的培訓需求。除必要的理論引領外,更加註重現場觀摩教學、實踐教學、田間課堂等形式,提升培訓效果,改變傳統的『黑板上教開拖拉機』的教學模式。」巫建華說。

對學校而言,學習對象的特殊性意味著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也將隨之調整。趙志磊在基層調研時曾發現,有大學教授在培訓課上給農民講授養雞技術,講授的內容是卵細胞、胚胎組織等生物遺傳學方面的知識,抽象難懂,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農民朋友在底下聽得昏昏欲睡。

民進中央的一項調查則顯示,一些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不夠合理,跟不上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需要加強對農業二、三產業實用課程的研發和師資力量配置。

「農民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不能照搬普通學生,目前在培訓內容的精準性上需要進一步提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楊俊認為,應該突出產業引導,堅持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科學編製培養方案,設置實用性、操作性強的課程內容,從而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比如園藝專業,普通全日制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生物學、植物學、管理學等各方面,而農民學生可能需要的是針對某類瓜果蔬菜全產業鏈的知識,能夠與產業鏈實現無縫對接,學習的內容更加聚焦和細緻。」楊俊說。

在教學資源的建設方面,趙志磊表示,近年來國家對農民教育愈發重視,教材建設數量也呈逐年上升的勢頭,但目前沒有統一的課程規劃和課程標準,如何在教材建設中,既突出其實用性,又注重教材的人文性和地方特色,以及編寫的原則和方法及素材的選擇、知識的確定、單元或專題的編排上是否科學合理等,都有待進一步討論。

什麼才是農民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楊俊告訴記者,學校曾與企業共同開發了養殖技術方面的教材,教材引入了卡通漫畫元素,採用人物對話的形式,簡單明了地向農民傳授養殖技能知識,受到農民朋友的歡迎。

「針對農民的教學資源必須簡單易懂,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與枯燥的文字相比,圖片、視頻類資源更符合農民的認知特點。目前,針對現代農業發展、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農民實際問題的『微課程』資源、慕課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楊俊說。

趙志磊建議,應建立健全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開發制度,積極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豐富農民信息化學習資源,滿足農民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

培養高素質的農民還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巫建華看來,面向農民群體的授課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也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師資服務團隊中不僅要有校內專家,還要有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前景的行業專家。

「隨著農業生產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專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不斷湧現,這些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管理者已不局限於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他們還需要經營管理、市場運作和企業策劃等多方面涉及自身發展能力的知識和理念,這些都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科技培訓中心主任陳功義說。

怎樣多方聯動共育高素質農民

從曾經的養殖戶到如今的種植能手,兩年多來,張連征系統學習了休閑農莊經營管理相關的農業科技知識和最前沿的種植技術。如今,他正計劃著利用平谷的母親河泃河沿途秀美的風光,打造集休閑觀光採摘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如何開展針對農民的學歷教育,培養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各地各校都開展了探索,定製化的培養模式目前正成為不少高職院校的共同選擇。

比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與太倉市政府合作,採取「定向招生、定崗培養、組織買單、返鄉就業」的模式,太倉市政府負責學生的培養費用和就業,學院根據要求量身定製人才培養方案。選取太倉多個糧食、蔬菜、園藝等各類特色合作農場為實訓基地,開展理論知識與具體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鄉村振興離不開善管理的「兩委」班子,如何提升農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履職能力?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面向農村「兩委」班子成員、農民和社會青年開設農村經營管理專業(村務管理方向),學院與組織部門共同作為培養主體,建立「雙班主任、雙授課教師、雙實踐導師」管理機制。緊扣北京農村變化和發展,開設5個教學模塊。在3年學習中,實踐教學將佔整個教學時間的一半以上,包括到鄉鎮黨委政府各科室進行實崗業務輪訓,到先進村開展現場教學等。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專業遴選一批優秀教師,建立科學的資源配置和考核管理機制,鼓勵優秀教師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班授課,給予評先、評優和職稱晉陞優先政策。組建「專家師資庫」,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涉及各行各業的培育培訓師資隊伍。

「開展農民培訓,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政府、企業等主體的多方參與,構建培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培訓合力。」在巫建華看來,在高素質農民的培養過程中,政府需扮演好農民培訓方針政策制定者、培訓活動統籌協調者、培訓資金提供者的角色,企業需負責提供實訓場地和應用技術示範,學校需做好組織管理、師資和產業技術保障。

《關於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地要落實高職擴招相關經費、生均撥款制度,支持農民學員按照現行規定享受獎助學金以及相關資助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出台農民學生減免學費的相關政策。加強培養院校條件建設投入,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激勵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對入學後的農民學生,在土地流轉、產業政策、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不僅在人才培養環節需要調動各個積極性,如何共同做好畢業生的長期跟蹤指導服務,也是高職院校在具體工作中碰到的挑戰。

「除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外,對農民的長期跟蹤指導還需要工商、稅務、土地、金融等多單位、多部門協調聯動,而往往多單位、多部門協調難度較大。」陳功義認為,應該儘快形成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構築起集政策宣傳、創業培訓、項目開發、小額貸款、減免稅款及跟蹤扶持為一體的上下溝通、內外緊密結合、服務支撐有力的工作平台,形成多層次、多途徑支持高素質農民創業的格局。

「不妨建立由教育、農業、人社等部門共同支持的大數據共享平台,實時更新農業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現代農民的培育資源信息,同時為每一位農民建立個人信息資料庫,進行培訓質量監控和效果監控,做好跟蹤服務。探索建立現代農民終身學習賬號制度,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趙志磊說。

此外,趙志磊建議,應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同時,鼓勵學校、教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單位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健全和完善遍布城鄉的教育培訓網路,讓農民能夠就地就近就需接受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11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把家庭教育納入現代教育制度體系
培養種子教師,普及棒壘球知識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