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鄧寧-克魯格效應:莫名自信可能是自我能力認知偏差

鄧寧-克魯格效應:莫名自信可能是自我能力認知偏差

鄧寧-克魯格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稱達克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這些能力欠缺者們往往具有莫名的自信,並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實驗

Kruger和Dunning (1999)通過4個實驗設計,系統地針對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問題進行研究。他們首先讓被試完成一套標準能力測試題目,然後讓其預測自己答對題目的數量,並預測相較於其他被試,自己的能力排名情況(用百分位數表示)。隨後,研究者根據能力測試標準進行評分,把被試的成績從低到高排列,並分為四個部分(用四分位數表示)。

結果顯示,經過重複實驗,個體能力的實測得分排名與預測能力排名(即實際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在對自己的實際表現作出評價時,實際測試中處於第四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於第三四分位數位置的人,處在第三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於處在第二四分位數的人,以此類推。這表明個體對自己的絕對能力水平的評價比較準確。在比較個體的實際表現與預測表現的差異時,研究者發現處於成績排名各個位置的被試都出現了小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處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現出的偏差最明顯,甚至認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過了平均水平,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頂端的人卻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

Kruger和Dunning還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Dunning和Kruger把這種完成任務時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小準確的評價,特別是能力最低的個體最大程度的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超過平均水平,而能力最高的個體則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評價的現象稱為鄧寧一克魯格效應,也稱達克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成因

1.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 (1999)指出,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具備能力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個體在此領域中的表現出眾,其二是指個體能認識到自己在這一領域的能力水平,這種認知包括對自己以及他人。在某一領域能力低的個體缺乏一種認知心理學家所說的元認知能力。這種能力使個體既能知道自己表現得怎樣,也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準確的評價。俗語中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指這種元認知能力。低能力者在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評價時,面臨了雙重困境,即他們既小能呈現高水平的績效表現,也無法正確認知到自己的能力低卜,反而還會產生對自己能力的無端自負。

2.元認知能力缺陷理論

Kruger和Dunning (1999)通過實驗來探索個體對自己能力評價的小準確性與其元認知能力的關係。實驗者讓被試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選擇作業」測試(該測試能較好的區分出個體在邏輯推理能力上的差異)並對自己的能力排名進行估計。之後,隨機選取一半的被試進行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另外一半的被試在相同時問內完成一些無關任務作業。最後,要求被試評價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並預測答對題目的數量及百分位排名。結果顯示,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測驗上得分最低)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邏輯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測驗得分較高)的個體則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還發現,經過能力訓練的、排名最低的個體調整了對自己能力的評價,顯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計,而經過能力訓練的、排名最高的個體也調整了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計,但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總之,經過能力訓練的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都更準確地接近於他們的真實水平。而那些未經能力訓練的個體,小論其能力高低,都沒有改變對先前的排名評價。

該實驗說明,元認知能力是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客觀的能力水平與自我評價之間的一個中介變數。儘管個體能在能力測驗中取得好的成績,但他們仍然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無法取得能力測驗好成績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存在缺陷。

3.虛假一致性效應

處在能力排名最低端的被試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過高評價,這小難理解,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試卻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較低評價。這些能力表現較高的個體本應該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實卻非如此,那他們為什麼會對自己能力的認知產生偏差,其來源與能力低的個體有什麼區別呢?

Festinger(1954)指出人們可以通過社會比較來增加認識自己能力的能力,於是實驗者通過增加社會比較環節來探討認知偏差的來源。即在完成第一次能力測試並做出預測後,隔一個較短的時間(幾周),讓排名最低和最高的被試重新回到實驗室參與一項後續實驗。實驗者給每一個被試其他5人的測試答卷,讓他們給這些答卷打分,並預測這些完成答卷的被試的能力排名,之後又重新對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測試進行排名及答對數目的預測。

實驗結果顯示,那些在能力排名處於最低端的個體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現好的答卷後,小但沒有改變對自己的排名評價,反而提升了已經過高的自我評價(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個體則提高了對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評價。這說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會比較後還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拙劣表現,其自我評價的小準確來源於對自己的錯誤評價,而能力高的人經過社會比較後能調整自我評價,其先前的小準確來源於對他人的錯誤評價。

研究者用虛假一致性效應來對能力高者產生的自我評價偏差進行解釋。虛假一致性是指人們常常會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測試上表現得小錯,就錯誤的估計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自己能力突出的這一特徵並小敏感。在實驗中能力排名處在最高端的個體認識到他們後來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現得差後,就會調整自己的判斷,因而變得更準確。

莫名的自信,可能是自我能力認知偏差

第一次看到這個理論,可能會心裡一驚,有一種很熟悉的味道。突然意識到現在不就是在絕望之谷那裡嗎?一邊,知道自己不懂的東西很多,比如經濟學、心理學等,另外一邊,知道自己能做的那「一畝三分地」,即各種有限的專業知識。

認識到自己處於這麼一個「陷阱」是最最重要的,接下來就是如何爬出「開悟之坡」了。應該好好想想:是不是應該圍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已有的知識 經驗)好好耕耘,同時也多學習下其它不懂的知識,補充或者擴充當前的能力圈範圍。後者除了自己要努力之外,還要虛懷若谷地學習,不要簡單的覺得世界是平的,自己看到的就是對的——拼多多已經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在認知學習上要先放下自己的「優越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視界Jobsight"(id:jobsigh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你的薪水取決於你解決問題的層次
跑得最快的公司,往往不會是最終的贏家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