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重症監護室內的特殊頒獎儀式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重症監護室內的特殊頒獎儀式

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劉會賓 張彬楠 陶艷斌 王均波

頒獎儀式現場

學生步建立給病床上的張衛平送上獲獎證書

7月9日上午,一場特殊的頒獎儀式,在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所屬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ICU病房裡舉行。這個特殊的病人,是醫院骨科專家張衛平。10年前,他被查出患有垂體瘤,可他覺得很多患者還等著手術,自己的病情不重,拖一拖沒啥問題。10年後,垂體瘤突然快速生長,又出現廣泛多發急性腦梗塞,導致重度昏迷。如今,他躺在重症監護室已近半年。

學生步建立替張衛平到現場領獎

7月4日,張衛平榮獲由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辦的身邊好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他也是該月度軍隊和河北省唯一上榜的醫生,可他因病遺憾缺席,由他的學生、醫院骨二科主任步建立代替領獎。為了彌補這個遺憾,醫院特意為他舉行了特殊的頒獎儀式。

老師,你看!

我把綬帶和獎盃給您帶來了

鮮艷的綬帶,沉甸甸的獎盃,當學生步建立把獎盃送到張衛平病床前時,他感慨萬千。「老師,您看,我把您這次得獎的綬帶、獎盃和證書都帶來了。我們一定會像您對我們教導的那樣,『做好人,做好事,練技術,強本領』。」步建立激動地說道。

院領導向張衛平妻子轉交獲獎證書

張衛平妻子感動得落淚了

隨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何子安、政委魯建輝將獎盃和證書交到張衛平愛人周曙航手中。「我替衛平謝謝醫院,謝謝大家。」接過獎盃的那一刻,周曙航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她說,「衛平熱愛軍旅,熱愛他的醫生工作,這份榮譽是對他近50年從軍、從醫生涯的肯定和褒獎,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能讓他高興的了。」

何院長說:「初見衛平,覺得他是個陽光、隨和、大氣的人。接觸時間長了,覺得他有一顆『菩薩心』,身上有『長者風』。他培養了許多棟樑之才,是醫院的終身成就專家。」魯政委介紹,「張衛平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和張主任下部隊,他的手術被排得滿滿的,下了車就直奔手術室開始做手術了。每天幾乎都是手術室——飯堂——宿舍三點一線,部隊的官兵都很認可他。」

「當一名白求恩式的好軍醫」

是他的初心,49年來從未改變

張衛平

張衛平所在的醫院是白求恩戰鬥過的地方,「當一名白求恩式的好軍醫」,張衛平立志要一輩子堅守這個初心,為軍隊衛勤事業奉獻到最後一刻。

2015年,張衛平退休後,國防和軍隊改革拉開大幕,很多地方醫療機構伸出橄欖枝,許以百萬年薪,騰出院長位置,配備房子車子,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近年來,隨著軍事訓練強度難度的不斷加大,訓練傷發病率也有所提升,部隊有需求,官兵有期待,我就會竭盡全力。」

「我清醒的時候,自己做主,官兵和群眾等著我。我倒下了,你們做主,把治療過程當教材送給需要的醫生。」2008年,他被查出患有垂體瘤,只有蠶豆大小,家人和同事都勸他儘早手術。他卻認為,很多患者等著手術,自己的病情不重,拖一拖沒啥問題。這一拖就是10年。

2019年1月,張衛平的垂體瘤快速生長,導致視力下降、血壓驟升,如不手術隨時危及生命。1月9日,他住進醫院後,聯繫專家替他完成約好的手術,連續給醫院領導發簡訊、打電話,彙報科室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從醫49年,張衛平把國防醫學事業看得高於一切,舍家忘我,妻子與他同在醫院工作,兩個科室相距不過百米,二人卻聚少離多,晚上見面時,說的最多的還是病人、手術和科室。

巡診百座軍營近萬公里

把高超的醫術奉獻給基層官兵

骨科是部隊官兵的收治大戶。張衛平始終把為部隊服務作為骨科的頭等大事,只要官兵有需要,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盡量不給官兵留下遺憾。某部衛生隊隊長溫賀軍回憶說,「戰士剛從訓練場下來,襪子還冒著臭氣,張衛平為他們脫去鞋襪,不戴手套查體,沒有一點架子。」

張衛平(左一)精心為病人手術

張衛平的手術精巧細膩好似繡花,無論是複雜疑難的大手術,還是簡單的小手術,都能沉穩操作、層次分明、科學處置。1998年6月一個晚上,山西某部戰士賴從俊被推土機撞傷,身體多部位骨折、股動脈斷裂。搶救手術在當地部隊醫院進行到一半,中斷了。接到求助電話,剛下手術的張衛平衣服都沒換,乘車趕赴部隊醫院。10個多小時趕到現場已是凌晨,他沒吃早飯,不去招待所,直奔手術室,從早上7點半做到下午3點45分,成功保住了戰士的雙腿。

從1996年開始,張衛平對體系外的山西某部醫院進行技術幫帶,培養了近10名技術骨幹。上哨所、入倉庫、進訓練場,張衛平巡診100多座軍營、路程近萬公里,幫帶數十個基層衛生機構,為部隊留下了不走的醫療隊。

赴非援外2年

治療艾滋病病人200餘人

1988年11月,作為中國第二批援助尚比亞醫療隊骨科專家,張衛平與醫院其他7名同志,執行為期2年的援外任務,把中國軍醫的高超技術、高尚醫德播撒在非洲大地。

一位24歲的尚比亞士官,演習中胸椎和腰椎骨折,因醫療條件有限,躺了3個多月。張衛平深知:當地缺醫少葯不說,超過3個月的脊柱受壓手術成功機率小。他認真研究病歷,與贊方專家多次討論,自製內固定器械,成功實施手術。骨科出身的尚比亞三軍總院院長豎起大拇指稱讚,中國專家了不起!

張衛平跟隨我軍醫療隊在尚比亞

赴非援助期間,他和隊員們零距離接觸艾滋病、瘧疾等惡性傳染病,救治當地軍民,開展衛生宣教,先後手術上千例,治療艾滋病病人200餘人。

一輩子不做對不起患者的事

他說到做到

張衛平曾說,「一輩子不做對不起患者的事」在他眼裡每一位患者都是親人,在患者心中他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1980年5月,山西患者齊小保左眼被診斷為惡性視網膜腫瘤。他來醫院就診時因病暈倒,被路過的張衛平救起。張衛平幫他辦理了住院手續,安排了手術,卻沒留下姓名。2年後,齊小保因左眼術後塌陷再次來院就診,張衛平查詢了國內外大量資料,並與北京的整形專家會診,創造性地為他進行了眼眶再造修復手術,安裝了一隻義眼。這隻義眼,給齊小保帶來了無限光明。他不僅當上了村幹部,帶領鄉親們致富,還把生意做到了國外。

從此,他每年都來看望張衛平,不吃飯、不喝水、不帶禮物,有時只在門口看一眼、打個招呼。他說,這麼多年,張衛平請吃拒絕,東西不要,只收下了他愛人納的2雙鞋墊。「2雙鞋墊,張主任踩在腳底,走得舒服,心裡踏實。」

患者姜宇來院看望張衛平

得知張衛平患病的消息,全國各地的患者前來看望他。10年未曾見面的退伍戰士賴從俊,轉乘2個班次的飛機,帶著妻子從江西老家趕來,寫下一封感人至深的書信:「張主任,我用您保住的雙腿走出了幸福的生活……咱們有個約定,等我50歲時,還要給我複查……」某部衛生員姜宇用張衛平保下來的手指為他護理,告訴他,「組織命令您早點醒來!我們還在部隊等著您!」大山深處的某部衛生處長范日升乘汽車、坐火車,帶來了部隊黨委和官兵的慰問信,寫滿了30多個他曾經救治過官兵的名字……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中國航天材料奠基人
新兵下連僅2個月,和平積弊從哪來?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