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如何揭示宇宙演化和生命的線索,它的第一類分子又是什麼?

如何揭示宇宙演化和生命的線索,它的第一類分子又是什麼?

宇宙,這個具有層次結構的天體系統,一直處於不斷膨脹和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人們經常將宇宙大爆炸和暗物質、暗能量等聯繫在一起。然而,在這個浩瀚的宇宙空間里,除了多樣性的物質和不同的星系群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部分。比如,在宇宙中被捕獲到的第一類分子是什麼、發生宇宙碰撞事件之後,星團的神秘形態是何樣?以及科學家們如何揭示宇宙演化和尋找生命的線索!

宇宙的第一類分子氫化氦

我們都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如今的宇宙中充滿了像星系這樣大而複雜的結構,但宇宙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演變過程。由於早期的宇宙特別熱,導致了這樣的環境中能存在的原子種類屈指可數,並且其中的主要成分都是氫和氦。而宇宙的冷卻,正是從原子結合後形成第一個分子之時開始,並且,科學家們推斷出氫化氦正是這第一個原始分子。由於「氦」這種氣體本身就具有惰性,因此不太可能與任何其他種類的原子結合,因此氫化氦本身也是一種挑剔的分子。

而科學家們認為,在大爆炸後約10萬年的時期,年輕的宇宙有了氫和氦的第一次結合,從而製造出了一種被稱作氫化氦的分子,並推斷出氫化氦也存在於現代宇宙中的某些部分,但一直沒有在太空中得到驗證。終於在數十年之後,通過世界上最大的機載天文台SOFIA的探測,科學家們在行星狀星雲中發現了宇宙的第一類分子。它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太空中氫化氦的存在,也同樣印證了我們對早期宇宙化學基本理解的關鍵部分,以及宇宙如何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演變成如今這般複雜。然而這一切,都歸功於距離天鵝座300公里遠的星雲NGC 7027,科學家們就是在這裡發現了太陽恆星的殘餘物,它是氫(藍色)和氦(紅色)的組合。

宇宙碰撞如何揭示星團形態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星團早期的形成階段在歷史上一直被隱藏起來,儘管這一特殊創造事件的遺留物早期的伴星早已分散,但今天,星系的誕生仍在我們的銀河系內外延續。這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這些SOFIA的觀測結果已幫助科學家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並且,這些現有的數據為碰撞模型提供了重要證據。在紅外線中,這些寒冷、塵土飛揚的雲層閃耀著光芒,而SOFIA就觀察到它們,並揭示那些長期存在的秘密。研究人員的下一步關鍵動作,就是通過SOFIA來觀察大量形成星團的分子雲,這有助於理解常見的雲碰撞如何觸發星系中恆星的誕生,以及確定雲碰撞的過程是該區域獨有的、還是更廣泛的,甚至它就是形成星團的通用機制。

眾所周知,產生新化學元素的核反應可以起到驅動恆星的作用,而地球上得萬千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也是因為數十億年前一顆恆星發生了爆炸,包括我們得太陽系,迄今為止我們都還無法確認這些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在傳統模型中,重力是星團和恆星形成的唯一可能因素,但實際上,磁場和湍流其實也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家們對恆星能夠形成的分子雲進行了研究,包括其周圍電離碳的分布和運動。發現其中似乎有兩種不同的分子氣體成分,並且它們相互碰撞得速度至少達到了20000英里/小時。而這些分子和電離氣體的分布和速度,都和雲碰撞的模擬數據一樣,這也說明了星團是雲在碰撞時產生的衝擊波氣體被壓縮後所形成的。簡而言之,科學家們通過GREAT發現,正是巨大分子雲之間的碰撞,導致了星團的形成。

捕獲恆星形成的宇宙光秀

當比太陽還要大很多倍的巨大恆星誕生時,會在超新星爆炸之前散發出炙熱又明亮的光芒,並釋放出大量能量,以至於可以影響到星系的演化。然而,這樣的恆星在所有恆星的數量中佔比還不到1%,所以,目前科學家對它們知之甚少。於是,研究人員開始將注意力放到了距離我們大約17000光年遠的巨大天體雲W51上。這是一個罕見得巨大恆星誕生的地方,並且藏匿在雲層的最深處,科學家們通過SOFIA的機載望遠鏡和敏感的紅外攝像機所拍攝到的宇宙光秀,不僅包含了許多之前不曾看到過的部分,而且,這對於了解恆星及其「父母雲」的物理特性和相對年齡都至關重要。

W51在「斯隆數字巡天」的星空圖像(白色)上發光,而其中最古老、進化程度最大的大質量恆星,則顯示在黃色泡沫的中間,位於圖像的左上角。而最年輕的一代,則靠近中間左側最亮的球,通常位於該圖中心附近的區域。如此巨大的恆星,能散發出的能量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在我們銀河系的演化過程中,它們在能夠起到如此關鍵作用。通過研究數據表明,可能有一個特別大(相當於100太陽的質量) 的恆星形成於這裡,如果通過未來的觀測,確認了它不是聚集在一起的多個恆星兄弟,那麼,它將稱為我們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該調查結果,也將揭示年輕的大質量恆星,是如何照亮銀河系的其他部分。

宇宙演化和尋找生命的線索

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雖然科學家們直懷疑磁場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至於磁場具體如何產生影響,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的大部分光,都會以紅外光的形式發射到地球表面。科學家們需要讓每個儀器都對紅外光保持不同特性的敏感,以便於能夠深入了解星系中的物質流動情況,在這些影響氣體和塵埃坍縮產生新恆星的地區,它們又是呈現出怎樣的動態。當它經過大部分大氣層的時候,科學家們可以研究宇宙雲層內部正在發生的事,以分析天體磁場方式研究化學宇宙。在獵戶座大星雲的磁場中,智利超大望遠鏡拍攝的紅外圖像上顯示的流線,表明了新的恆星正在調節形成。

在重力作用下,恆星形成的雲團發生了坍縮的情況,從而調節新恆星的形成。科學家們正是通過探測儀器對沿著磁場排列的塵埃粒子的敏感性,才得以推斷出了其方向和強度。如果其他區域天體雲的引力坍縮,磁場會抑制星系的形成,那麼新星的數量就可能低於當前模型預測的數量。這也更好的揭示了,現在的銀河系中有多少恆星、以及未來又將形成多少恆星。與此同時,在螺旋星系M51的地圖中,包含了它的小伴星系,說明了其伴星並沒有因其鄰居而形成新的恆星。在不同天體環境中的,科學家們通過了解這些恆星誕生方式,相當於變相了解了恆星從早期宇宙演變到現在的關鍵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貓 的精彩文章:

厄爾尼諾正在肆虐地球?野火煙霧濃厚,150萬公里上空清晰可見
低壓升級,4號颱風木恩將生成?南海或也出現一個,可能影響我國

TAG:環球科學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