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的形象屹立於世界之林,一直以溫文爾雅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示人,這和從西周開始實行的禮樂制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正是因為古代的禮樂制度,中國像是一個在良好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禮儀規範,其厚重的底蘊早已深入人心。


一、中國禮樂制度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禮樂制度」顧名思義拆可以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來論述。古時候的「禮」和現代社會從小教育我們的「禮貌」是不一樣的概念,但是和「遵紀守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的都是對人的約束和自我約束。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禮樂制度」中所強調的是「等級的劃分」,直白點呢就是將人按照身份的高低劃分為三六九等。「禮」發展到後來分類越來越詳細,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其中籍禮是為了約束百姓在「籍田」上的勞動;冠禮則是關於古代男子在及冠之年(成年)所舉行的儀式,在早些時候男子的冠禮多是用於貴族;朝禮是用於顯示一國之主威嚴的禮儀,我們看古裝劇時經常會聽說外來使者要朝見天子,便是源於朝禮。綜上所述,不同階級的人遵守著不同的禮。

「禮」的提出是周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配合「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對人應該遵守自身等級規範的強調。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而「樂」是從屬於「禮」的制度,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音樂,重點在於不同等級的人能享受到的舞蹈隊伍的行列數是不一樣的,直白點就是所謂差別待遇的表現形式。天子的舞隊是八佾(一佾為八人,八佾為六十四人),諸公為六佾,諸侯、士依次遞減,這個制度也是孔子那句著名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由來。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所有的這些差別待遇都是統治者為了讓底下的人明白,天子享有最高的待遇擁有最至高無上的權利,灌輸天子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思想。在這裡,「樂」的輔助性地位就體現出來了,所以說所有的制度都是為了社會的穩定和更好的發展,最終的利益還是君王得到權力鞏固的保障。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禮樂制度的核心思想便是統治者通過音樂緩解社會矛盾,是維持奴隸制統治的一種有效手段。統治者為了最大地發揮禮樂制度的作用,制定了一套極其複雜的「繁文縟節」,在西周,以五聲八音為樂,五聲為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塤、笙、鼓、管、弦、磬、鍾、柷等,並且規定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要放不一樣的音樂和遵循不一樣的禮儀。甚至,周朝還有教授音樂的專門機構,其對象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王公貴族以及有實力的民間優秀人士,可以看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地位真的是煞費苦心了。


二、禮樂制度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只要我們細心注意一下,就會發現所有制度的建立都是根據當時國情的需要,那麼禮樂制度又是在一個怎樣的國情下建立的呢?在西周取代商朝之後,繼續延續了商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以及按照功勞的大小來分配權利以及土地的一種制度。並且分封制下,除了擁有最高地位的天子外,底下還依次分出諸侯、卿大夫、士和平民,並且更加註重對諸侯的約束,規定諸侯對天子要絕對服從,為天子交納賦稅,鎮守邊關定期朝見。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除了領土和身份等級的劃分之外,周王朝還延續了商朝的奴隸制和發展了父系氏族,這就使原本就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體現出更強的多元化。因此,周朝的制度除了維持君權之外,還不外乎族權、父權、夫權,這就是日後被人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除了君臣等級之外還有父子、夫妻等級,將階級劃分安排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統治者將每個人設限在固定階級的固定位置,而怎麼讓他們安心的守在自己的位置上當個本分的老實人,就是統治者另外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了。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禮樂制度就是在這個複雜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就像馬兒經過馴服就可以成為坐騎一般,經過禮儀制度教化的百姓,也會變得善良並且容易接受統治階級的調動。而王公貴族則需要一個模子的約束,藉助禮儀制度來樹立一個模範標準和道德楷模。

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禮樂制度之所以能夠協調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以此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是因為「禮」和「樂」的表現形式對穩定社會秩序,和百姓對自我的約束都起到了一種積極的作用,在禮樂制度下的百姓安居樂業,王公貴族也是各司其職,周王朝也成為了歷代王朝「禮儀」榜樣。都說誅人先誅心,禮樂制度無疑是著重掌控人們的內心,更多的是讓他們在束縛中實現自我約束。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所以禮樂制度是因為當時社會存在眾多的等級劃分,為了緩和少數統治階級和大多數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社會矛盾而產生的制度。筆者認為,禮樂制度表面上是為了辯親屬明是非,但其被制定的目的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決定了它最主要的性質還是維護統治,因為它所確定的士大夫規範是對周王朝的絕對服從,即後來一直被人所討論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飛無疑是一個典型形象。


三、禮樂制度在日後的發展趨勢

禮樂制度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沿著統治者的設想道路發展的,對解決各種社會矛盾也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社會禮儀規範的程度也是蹭蹭蹭的往上漲,在短時間裡,禮樂制度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新問題總是會不斷產生的,在量變的積累下達到了舊制度無法調節的地步,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情況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禮樂制度不再適用。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到了春秋末期,因為底下諸侯和卿大夫的實力增強,不再滿足於向天子俯首稱臣,社會秩序開始變得混亂而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表面上這只是各封國之間出現互相討伐的情況,但站在禮樂制度上看,這是對原有社會秩序的無視。

《左傳》中就記載到,周天子曾派使者到魯國要喪葬費以及出行的車馬,魯國進貢原是本分卻發展到天子不得不派使者「乞要」,從這就得以知曉周天子在當時已經沒有實權了。禮崩樂壞一開始還只是表現在諸侯小小的逾越聽聽天子才能聽的小曲上,後來諸侯實力的不斷壯大,社會出現了群雄割據的現象,整個社會處於混亂之中,這場混亂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大一統後才平息下來。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在這場混亂之中,因為禮樂制度的崩壞,導致社會秩序混亂,許多有志之士在這種情況下紛紛選擇隱退民間靜觀其變,放任國家的自生自滅,甚至期待國家滅亡之後能重新出現一個禮樂國家。就這樣,諸侯拋棄了禮樂制度,天子因無力反抗也拋棄了禮樂制度,連作為希望的文人志士們也放棄了禮樂制度。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成為他們中的清流,他不僅固執地不肯放棄,甚至畢生都致力於重新匡扶周禮,雖一生碰壁,卻留下一世芳名。大到聽說哪個國家即將發動戰爭他要過去勸阻,小到對身邊一個沒有身份地位的普通人他都堅持以禮相待,對於禮樂的執著他是痴迷的。孔子一生從魯國出發先後去了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宣傳自己的仁政理念,可是社會的形式註定了他這一生要面臨四處碰壁。狼煙四起的年代,講究禮儀無異於是任人宰割,孔子的強國之道不是不可行,只是在戰爭時代,孔子的治國方案給予的回報實在是太慢了,沒有哪個君主願意接受他的理念,甚至連很多文人也不理解他,他這四處奔波的一生在這戰亂紛飛的時代里似乎是毫無建樹的。

論西周的禮樂制度:樂以修內,禮以修外

但是等到硝煙彌散之後,我們才慶幸,慶幸有那麼一個人的堅持使禮樂制度在戰爭中,在沒有君主的支持下,憑藉著一己之力還得到了發揚和傳承,至此之後,禮樂制度似乎和孔子又掛上了鉤。到了漢朝,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效仿西周以禮儀馴化百姓的做法,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的思想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一思想,而禮樂制度得以依靠儒家文化繼續繁衍。


四、評說禮樂制度在當代的重要意義

禮樂制度不僅是在西周,更是在日後的歷代王朝中都發揮了規範社會秩序和人們行為活動的作用,在古代音樂方面更是奠定了整個音樂格局,(《易》、《詩》、《書》、《禮》、《樂》都是建立在這制度上的禮樂文化典籍)不得不說禮樂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尤其重要的地位。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禮記.文王世子》

而在現代,禮樂制度仍然在人們心中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對於這些文化,我們更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我們歌頌以「禮」交友,以信待人;在生活中遵紀守法,各司其職,致力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所以禮樂制度對於當今社會,有助於教育和引導人們行為規範,以禮樂內外兼修,才能養成溫文淡然的性子,情操也由此修鍊。所以禮樂於人重在養心,禮樂於社會重在秩序。

參考文獻:

《華夏美學》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

《禮記·樂記》

《周禮》

《論語》

《荀子》

《左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馬其頓王國的興衰,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的奮鬥史
1平米100萬,估值600億?中國古代第一豪宅的史話與秘聞

TAG: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