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連續10年全球最低,持續20年幼兒園入學難終於緩解
作者|霍安治 編輯|陳祥
每年5月是台灣幼兒園的報名季節,也是家長的夢魘。幼兒園收費差距極大,公立(官辦)幼兒園每年費用約為新台幣3.4萬元(約人民幣7600元),私立(民辦)幼兒園10萬元打底(約人民幣2.2萬元)。與大學相比,昂貴的私立(民辦)大學每學期學雜費11萬元,幼兒園比大學貴。
對台灣民眾而言,一年10餘萬元的學費擔子是非常沉重的。據統計,81.4%上班族每月工資在新台幣5萬元以下,33%不滿新台幣3萬元。私立幼兒園一年學費十餘萬,約為普羅上班族收入的20%到30%。自2008年起,台灣生育率連續十年全球最低,幼兒園這隻攔路虎被公認為「少子化」的主因。
馬英九「執政」時,全力增設適合一般家庭收入的公立幼兒園,但成效有限。綠營抓緊議題,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與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火力全開,打動廣大群眾。綠營「執政」後,雖然推出宏大改革方案,但政策投機取巧,改革多年,「公幼」入學難題依然無解,年年引起激烈民憤。
改革雖然無效,但歷史的巨輪不動聲色改善了幼兒園就學難的僵局。即使台灣當局全無作為,幼兒園危機也將在未來數年內自動化解於無形。只是,危機消失的另一面,是台灣的全面衰退。
公立幼兒園嚴重不足
公立幼兒園嚴重不足,原因只在一個錢字。
台當局教育支出非常龐大,約佔年度總支出的20%,卻被高教任性吞食。台灣的大學數量奇多,而且風氣貪婪,各種經費補助浮濫,成為財政無底洞。因此,幼兒園能分配到的資金非常有限。2016學年度(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高校經費佔各級學校經費總數34%,幼兒園只分到8%。
增設幼兒園是異常昂貴,急缺公立幼兒園的地區主要是大都會,當局得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找地皮。新建一處幼兒園,成本數以億計,增設速度因此非常緩慢。2012年全台官辦「公幼」1888所,民辦「私幼」4723所,四捨五入,公幼與私幼比率約為3:7。到了馬英九卸任的2016年,公幼增至2002所,私幼減到4308所,雖然已有進步,但四捨五入後仍是3:7。
於2014到2016選舉期間,綠營緊抓3:7比率,大做文章。2014年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開出最豪邁的選舉支票,宣示大量增加公幼。保證將3:7翻轉為7:3,公幼7成,私幼3成,簡單有力的順口溜深深打動選民。
匆匆五載,廣設公幼的順口溜成為空夢一場。宣稱將使公幼增為7成的柯文哲,主政台北4年,公幼只新增1所。若以實際在學人數計算,2015年(學年度)台北市尚有36.7%學童能讀上公幼,2018年(學年度)反而下降為35.9%。2018年5月,台北市不但公幼一位難求,私幼也普遍爆滿。恐慌的家長在端午節通宵排隊,爭搶昂貴的私幼名額,以免無幼兒園可讀,成為奇景。
大量建設公立幼兒園顯然不實際,於是當局另闢蹊徑,推動「公共化幼兒園」。
「公立」與「公共化」,兩字不同,差別卻是南轅北轍。公立是官營幼兒園,「公共化」則是盈虧自負的民辦幼兒園,只是當局給予資金補助,提供土地設備,從而降低成本,限制學費。
台灣幼教界有不少聲音,認為公共化幼兒園才是幼教改革的正道。數個幼教團體多年呼籲當局不要自辦公幼,只要補助民辦幼兒園,就能降低學費。此種論點頗受大眾歡迎,因為台灣的公立幼兒園雖然學費便宜,卻是官僚老大,故步自封,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公幼最使家長不滿之處,是放寒暑假。台灣家庭普遍雙薪,父母上班無法親自帶小孩,寒暑假只能另找昂貴安親班托育幼童,「監察院」曾為此提出糾正案,「教育部」卻我行我素。若論教學質量,公幼更是低落,台灣家長最重視的英文與注音符號,公幼卻明令不教。讓小孩讀公幼,等於輸在起跑線。
「公共化幼兒園」的本質是民辦幼兒園,由官方補助將學費壓低到公幼水平,卻保持英文與注音符號教學,全年上課不放寒暑假,是家長的夢想。理論雖好,實際推動卻困難重重。
台當局於1999年開始推動「公共化」,第一種「公共化」幼兒園稱為「公辦民營幼兒園」,由地方政府提供教室,出租給民間幼兒園企業,以降低營運成本。現成教室大多來自小學與初中,但是租金高昂,學費降不下來,實驗失敗。2000年陳水扁「執政」,幼教壓力更形沉重,當局認定「公辦民營」失敗主因,是民辦幼兒園只顧賺錢,缺乏公益精神。要成功推動「公共化」,只有讓公益團體辦幼兒園,於是先後推出「社區自治幼兒園」與「友善教保幼兒園」,但公益團體不敵虧本壓力,雙雙失敗。直到2012年,馬政府改弦更張,推動「非營利幼兒園」,總算找到公共化幼兒園的可行之途。
早年各種公共化幼兒園的失敗主因是成本。民辦幼兒園服務周全,成本自然高,學費不可能與公幼一致。因此,「非營利幼兒園」放開學費上限。公幼每學期學費1.7萬元,私幼5萬元,非營利幼兒園取其中數,每學期約3.5萬元,雖是公幼的一倍,但寒暑假照常上課,大致能滿足一般工薪家庭的需求。只是申辦非營利幼兒園需成立公益基金會,設立門坎高,進展緩慢。2018年全台灣僅有125園,佔總數之1.96%。
「准公共化」幼兒園成為鬧劇
「我們今年招收90個學生,優先入園70人,一般生名額只剩20人,必須抽籤,備取大約是10個人。」
新北市鶯歌區,一個非營利幼兒園在門口擺起抽籤櫃檯,迎接家長報名,招待人員熱誠解答抽籤狀況。非營利幼兒園的入學規定與公幼相同,家境貧寒、有特殊困難或教職員子女優先入園,剩餘名額才開放給「一般生」。鶯歌區的幼兒園建設名列前茅,公立幼兒園多達10園,但中小學空置教室有限,多半是30到60人的小型幼兒園,今年的招生總數只有931人。私立幼兒園11園,多是大型幼兒園,招生總數2012人,大致保持在公幼3成、私幼7成的傳統比例。2018年,鶯歌區成立第一個非營利幼兒園,招生90人,學費比公幼貴一倍,仍吸引不少家長排隊。去除「優先入園」,今年留給一般生的20個名額,有30人抽籤。
雖然學費貴一倍,非營利幼兒園的教學質量仍受到沉重壓縮。據該園教師介紹,這所幼兒園原是「公辦民營」,每年收費新台幣13萬元,相當於中高檔私幼。每天4點下課後可免費「延拖」(課後照顧)至7點,每月全校包租大巴士旅遊一次,設有多種才藝教學,聘請教練辦特色足球課。英文從小班抓起,假日還有英文電話教學。於三個年級外,還有「幼幼班」,照顧不足幼兒園入學年齡的2歲幼童。
改製為非營利幼園之後,學費減半,教學受到「教育局」嚴格監審,課程大幅減少。足球課取消,免費延拖只到5點。每月1次旅遊改為每學期1次,租不起大巴士,只能在學校鄰近地區步行散心。注音符號與英文課程,不能買課本,只能複印教材,克難教學。而最費錢的「幼幼班」,只好取消了。
雖然克難從簡,但教學比公幼好,價格比私幼便宜一半。蔡英文上台之初,相准非營利幼兒園的潛力,將選舉期間增設公幼的政見,悄然改為增設非營利幼兒園。2016年底,「行政院長」林全保證於蔡英文四年任期內,連公幼帶非營利幼兒園提高到40%。
若能踏實增設非營利幼兒園,也是條務實可行的出路。只是非營利幼兒園由當局提供教室,除非投入巨大資金,數量無法迅速增加,40%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政見跳票,民怨仍然年年沸騰,民進黨當局只好鋌而走險。
2017年,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喊出「准公共化幼兒園」。台當局不再提供教室,而是單純出錢,按學童人數發放補貼,直接收編現有的民辦幼兒園,要求每月學費降到4500元以下。
當局省下找教室經費,民辦幼兒園則是現金到手,皆大歡喜。公共化幼兒園灑豆成軍,數量快速沖高。2018年,當局於農業縣市試辦,立即吸引309家私幼簽約,卻引起幼教界公憤。2019年3月,「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發布新聞稿,指責准公共化幼兒園已成為「不肖業者爽歪歪」的詐騙窩。據調查,目前參加准公共化、領取當局補助的309家民辦幼兒園,竟有近90%違規亂收費。表面上學費雖然減少,但家長負擔更重。
准公共化成為詐騙窩,主因在民進黨當局忽略民辦幼兒園是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辛苦辦學只為賺錢,不是公益慈善活動。
民辦幼兒園良莠不一,大量私幼質量低落,只能靠降低學費勉強生存。一所質量中上的民辦幼兒園,每年學雜費在12萬元以上,低檔的民辦幼兒園則能壓到10萬元左右。讀不起私幼,抽不到公幼,低檔私幼得以勉強存活。馬英九於4年內增設114個公幼,馬上擠倒415個低檔私幼,雖然造福學童,卻在幼教界樹敵累累。民進黨當局的「准公共化」則是低檔私幼的救星,一手領取官方補助,一手向家長亂收費,原本理應被非營利幼兒園擠倒的低檔私幼反而欣欣向榮。
試辦混亂至此,當局置若罔聞,絕口不談加強監管、杜絕亂收費,反而迫不及待全台興辦。2019年4月,「教育部」宣布今年將在六個主要都會區推動「准公共化幼兒園」,預計將燃起低檔私幼的簽約熱浪。
「准公共化私幼收費巧立名目,違法違規疑慮又無法根除的情形下,『政府』為何還要繼續放寬標準,只求讓更多私幼加入?准公共化私幼如果持續擴大,最終得利的是誰?還不是將人民的納稅錢收進自己口袋的業者。」由民進黨成立的「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對民進黨當局造成的准公共化幼園鬧劇最是痛心疾首,批評異常尖銳。「民怨素來就是公幼、非營利幼兒園一簽難求!而響應民願的方式,應該是廣設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而非……讓業者用各種巧立名目的方法,吃掉『政府』和人民的財政資源。」
大排長龍的畫面消失了
「非營利幼兒園一年7萬,實在太貴了,我有兩個孫子要上學,一年就是14萬。」一位雙胞胎幸運抽中「非營利幼兒園」的老奶奶,問清學費是公幼的一倍,大驚失色。
公立、公辦民營、社區自治、友善教保、非營利、准公共化……普羅大眾看得頭暈眼花,只覺得帶個「公」字,就應該是一年學費3.5萬元的廉價幼兒園。對各種幼兒園的優劣,更是鬧不清楚。由1999年至今20載,每年5月報名季節,民怨固定爆發一次。然而,2019年5月卻是風平浪靜。
民怨消失的主因,在於高妙的技術操作。在民怨最大的台北市,每年家長熬夜排隊,抽籤爭搶幼兒園名額,一向是最精典的新聞畫面。這一次,台北市長柯文哲發揮「網紅」專長,將現場抽籤改為網路登記。雖然今年的公幼依然排不上隊,依然民怨沸騰,但大排長龍的畫面消失了。新聞追求畫面感,媒體找不到畫面,幼兒園入學難的新聞紛紛退至次要版面。
民進黨當局則以「准公共化幼兒園」主動出擊,奪取輿論制高點。「教育部長」潘文忠重拾3:7的魔力順口溜,慷慨宣示只要蔡英文繼續執政,保證在5年後第二任期結束時,達到全台幼童「7成可享平價教保服務」。
諷刺的是,當局其實不需推動飽受爭議的准公共化,就能解決幼兒園的入學難題。
台灣目前幼兒園入學難,來自馬英九時期的鼓勵生育政策。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台灣經濟應聲崩落,生育率隨之慘跌。2001年出生幼兒26萬餘人,2010年跌到16.68萬餘人最低谷。馬英九大力增設公幼,推出各種育兒補助,生育率自2011年起緩慢回升,在他即將卸任的2015年,已回升至21.35萬餘人。2016年蔡英文勝選,2017年新生人口19.38萬餘人,2018年18.15萬餘人,呈遞減之勢。
2011年9月後出生的幼童,於2015年8月入學,因此幼兒園入學壓力自2015年起顯著增長。2015年全台共有46.2萬餘名學童就學幼兒園、2016年49.27萬、2017年52.19萬、2018年增至53.94萬。
2019年5月,台灣幼兒園小班入學的3足歲幼童,仍是在馬英九執時期出生的,入學壓力仍未紓解。但只要再等一年,明年入學的幼童出生於蔡英文執政時期,人數開始逐年遞減,入學壓力自然減輕。
「少子化」再次成為趨勢,無情展示台灣步向衰落。積年無解的幼兒園入學難題,卻可望順勢過關。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鳳凰WEEKLY】創作,獨家發布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