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流行的謬論
作者 | 梁實秋
本文摘自《就這樣走到了故鄉》
有許多俚語俗諺,都是多少年下來的經驗與智慧累積鍛煉而成。簡單的一句話,好像含著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在言談之間,常被摭引,有時候比古聖先賢的嘉言遺訓還更親切動人。
由於時代變遷,曩昔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為圭臬,有些即使仍在流行,事實上也已近於謬論。如要舉例,信手拈來就有下面幾條:
1| 樹大自然直
一個孩子,缺乏家教,或是父母溺愛,很容易變成性情乖張,恣肆無禮,稍長也許還會沾染惡習,自甘墮落。
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悲觀的人就要認為這個孩子沒有出息,長大了之後大概是敗家子或社會上的蠹蟲。有些人比較樂觀(包括大多數父母在內),卻另有想法:「沒關係,樹大自直。」「浪子回頭千金不換」的故事不是常有所聞的嗎?
樹大會不會都能自直,我懷疑。
山水畫里的樹很少是直的,多半是倚里歪斜的,甚或是懸空倒掛的。「撫孤松而盤桓。」那孤松不歪不斜便很難去撫。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樹,是天造地設的投繯殉國的裝備,至今也沒有直起來。
當然,山上的巨木神木都是直挺挺地矗立著的,一片片的杉木林全是棟樑之材,也沒有一棵是彎曲的。這些樹不是長大了才變直,是生來就是直的。
堂前栽龍柏,若無木架扶持,早晚會東歪西倒。
浪子回頭的事是有的,但是不多,所以一有這種事情發生便被人傳誦,算是佳話。浪子而不回頭者則滔滔皆是,沒有人覺得值得齒及。
沒出息的孩子變成有出息,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而沒出息的孩子一直沒出息到底則如恆河沙數。
樹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孩子也是一樣。彎了的樹不會自直,放縱壞了的孩子大概也不會自立。
西諺有云:「捨不得用板子,便會縱壞了孩子。」約翰孫博士不完全反對體罰,孩子的行為若是不正,在他身上肉厚的地方給幾巴掌,他認為最是簡捷了當的處理方法。
2| 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這句話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很多人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未嘗不是一句善頌善禱的話,當事人聽了覺得很受用。
但是再想一下,一個輝煌的開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證,天下有這等便宜事?
《詩·大雅·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比較平實的說法。我們國人做事擅長的一手是「五分鐘熱氣」,開始時激昂慷慨,鋪張揚厲,好像是要雷厲風行,但是過不了多久,漸漸一切拋在腦後,雖然口裡高唱「貫徹始終」,事實上常是有始無終。
參加賽跑的人,起步固然要緊,但最後勝利卻繫於臨終的衝刺。
最近看我們的一個球隊參加國際比賽,開始有板有眼,好一陣子一直領先,但是後繼無力,終落慘敗。
好的開始似乎無關最後的成敗。
3| 伸手不打笑臉人
笑臉是不常見的。
常見的是麵皮綳得緊緊的驢臉,可以刮下一層霜的冷臉,好像才吞了農藥下去的苦臉,睡眠不足的或是劬勞瘏悴的病臉,再不就是滿臉橫肉的凶臉。
所以我們偶然看見一張笑臉,不由得不心生喜悅。
那笑臉也許不是生自內心而自然流露,也許是為了某種需要而強作笑顏。臉不必笑得像一朵花,只要面部肌肉稍為放鬆,嘴角稍為裂開一點,就會給人以相當的舒適感。
我一向相信,笑臉是人際關係中可以通行無阻的安全證。即使人在盛怒之中,摩拳擦掌,但是不會去打一個笑臉人,他下不去手。
最近看了報上一則新聞,開始覺得笑臉並不一定能保障一個人的安全。
賠笑臉有時還是免不了挨嘴巴,事屬常有,我所見的這條新聞卻不尋常。
有一位不務正業而專走邪道的青年,有一天踉蹌地回家,狼狽地伏在案頭,一言不發。老母見狀,不禁莞爾。這一笑,不打緊,不知年輕人是誤會為譏笑、訕笑,或是冷笑,他上去對準老母胸前就是一拳。老母應拳而倒,一命歸西!微微一笑引起致命的一拳。以後下文如何,不得而知。
人到了要伸手打人的時候,大笑臉不但不足以御強拳,而且可以招致殺身之禍。但願這是一條孤證。
4|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狗是很聰明的動物,但不太聰明。
乞丐拄著一根杖,提著一個缽,沿門求乞,一條瘦狗寸步不離地跟隨著他。得到一些殘肴剩炙,人與狗分而食之。但是狗不會離開他,不會看到較好的去處便去趨就,所以說狗不算太聰明,雖然它有那麼一份義氣。
在兒女的眼光里,母親應該是最美最可愛最可信賴最該受感激的一個人。人有丑的,母親沒有丑的。母親可以老,但不會丑。
從前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烏鴉歌》,記得歌詞是這樣的:「烏鴉烏鴉對我叫,烏鴉真真孝。烏鴉老了不能飛,對著小鴉啼。小鴉朝朝打食歸,打食歸來先喂母。『母親從前餵過我!』」
這是借烏鴉反哺來勸孝的歌,但是最後一句「母親從前餵過我」實在非常動人,沒有失去人性的人回想起「母親從前餵過我」,再聽了這句歌詞,恐怕沒有不心酸的。每個人大概都會為了他的母親而感覺驕傲,誰會嫌他的母親丑?
「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話沒有錯。
不過嫌貧愛富恐怕是人之常情,不嫌家貧這份美譽恐怕要讓狗來獨享下去。子嫌母醜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我就知道有兩個例子,無獨有偶。有兩位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家裡延見賓客,照例有兩位衣服破敝的老婦捧茶出去,主人不予介紹,客人也就安然受之,以為那個老嫗必是佣婦。久之才從側面打聽出來那老嫗乃主人之生母,主人嫌其老丑,有失體面,認為見不得人,使之奉茶,廢物利用而已。
狗不嫌家貧,並未言過其實。子不嫌母醜,對愈來愈多的人有變為謬論的可能。
薦讀


※你不懂我,這不是我的錯——那些精神分裂的藝術家們
※我最好的朋友,從不給我點贊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