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MacBook 曾是輕薄本的標杆,蘋果為何要取消它?

MacBook 曾是輕薄本的標杆,蘋果為何要取消它?

最近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的更新再次給大家來了個措手不及,上周捧著剛買的 MacBook Air 美滋滋回家的朋友淚了,因為這是屬於「等等黨」的勝利。

在這次更新中,年初缺席的 MacBook Air 和入門款 MacBook Pro 都獲得了處理器和功能升級,其中最為亮眼的是 Touch Bar 成為了 MacBook Pro 的標配功能。

不過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 New MacBook(MacBook)的分欄已經在 Apple Store 下線,這款曾經因「輕薄」而聞名的蘋果電腦,一夜之間成了過氣網紅。

不可否認,它的設計仍是輕薄本中的佼佼者

在 2015 年問世的 MacBook 是蘋果第一款採用 USB-C 介面的蘋果電腦,這個介面取代了蘋果過去在用的 MagSafe 和 USB-A,統一將輸入和輸出任務都交給這 1 個介面去處理。

而會讓蘋果選用 USB-C 取代傳統介面原因,是因為機身最厚的地方只有 1.3 厘米,比現在的 MacBook Air 還要薄 2 毫米。

不過這也只是當年 MacBook 讓觀眾嘩然的其中一個地方,為了能讓電腦體積縮減到 iPad 一樣大小,蘋果進行了至少 5 種新嘗試,而它們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使用 USB-C 取代傳統介面

第一代蝶式鍵盤

全金屬 Unibody 機身

取消 A 面「信仰燈」

被動散熱設計

12 英寸 Retina 屏幕

相比起之前的剪刀腳方案,蝶式結構給體驗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大幅縮減了鍵盤的垂直空間,這讓電腦的主機部分厚度在 MBA 的基礎上被更進一步削減。

儘管蝶式鍵盤的成本比剪刀腳更貴、良品率較低,但有著空間優勢,蝶式鍵盤最終被發展到今天。

而為了將機身結合處高度整合,蘋果還首次在 MacBook 採用全金屬 Unibody 一體式設計,一體式轉軸鉸鏈和頂蓋都採用了鋁合金材質,從而塑造出一種優雅的緊湊美感。

通過將天線和底蓋整合在一起,我們設計出了一體式的金屬鉸鏈。這一創新,與 Unibody 一體成型機身一起,成就了蘋果有史以來第一款全金屬 MacBook。——Jony Ive

其實除了讓機身更輕和好看以外,MacBook 選用一體式機身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散熱所需。為了能將整機厚度控制在? 1.3 厘米內,這款電腦採用了全新的內部設計——「被動式散熱」和「階梯狀電池」。

通俗來說,被動式散熱其實就是不使用散熱風扇,通過鋁合金材質本身的導熱性和通風孔進行自然散熱。

當然,為了控制處理器運行時所發出的熱量,MacBook 唯有向性能妥協,用上了針對無風扇設計的低壓處理器,也就是後來套上酷睿 i「馬甲」的酷睿 M。

階梯式電池設計是我當時頗為震驚的新技術,雖然它不是第一次在電子產品中出現,但當我看到這種設計能為這台 12 英寸的小電腦帶來 9 小時的續航,這讓我立馬有了將舊 MacBook Air 換掉的決心。

總容量 39.7 瓦時的電池佔據了 New MacBook 內的大部分垂直、水平空間,它們就像梯田一樣一層層規律排列,其目的是為了在弧形的 D 面內,最大程度利用內部空間。

New MacBook 拆機圖. 圖片來自:iFixit

而我們在這張拆機圖也能看到,電腦主板的大小實際上只比成年人的巴掌大一點而已,電池佔了約 70% 的水平空間。

用上了只有 5W 功耗的酷睿 M、比 12 英寸屏幕、一體式金屬機身、無風扇設計、蝶式鍵盤、階梯式電池、USB-C 介面……最終 MacBook 被控制在 28.0 x 19.6 x 1.3cm(最薄處 0.35 厘米)的體積和 0.92 千克的重量,比全裝上陣的(主機 鍵盤 手寫筆≈1.05 千克)12.9 英寸 iPad Pro 還要更輕一些。

然而,本應是優勢的體積,卻反而束縛了電腦的性能。

被局限的性能

兩年前的某天,我帶著剛買的 MacBook 和同事出差,在飛機上我掏出了 MacBook 準備辦公,殊不知我的同事對我說了一句話:

你幹嘛帶著個 iPad 出差?

當然,他肯定知道我手上的是電腦不是 iPad,只不過他是用「iPad」來比喻我手上的 MacBook。

因為蝶式鍵盤猶如敲桌板的體驗、酷睿 M 處理器的性能,這些都是這款產品在當時無一不被詬病的地方。即便 MacBook 運行的是 macOS,也具備電腦的配置,但它也仍然被貼上「不像是電腦」這個標籤。

實際上,相比於同期的輕薄本,為了讓機身達到半個 1 元硬幣的厚度,蘋果對 MacBook 進行很大程度的妥協。

比如性能,為了找到散熱和續航的平衡點,電腦內沒有搭載散熱系統,即便是散熱銅管也沒有配置,僅依靠緊湊的鋁合金機身散熱。因此唯一可選的處理器就是酷睿 M,因為只有這款處理器能針對無風扇設計優化,而且功耗只有 5W 而已。

然而低壓處理器短板是性能,如果我告訴你 MacBook 的酷睿 M3 性能實際上比 2014 款 MacBook Air 的 i5-4260U 還要弱一些的話,你可能會說「新款怎麼可能會比舊款弱?」

但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酷睿 M 的優勢是在功耗和溫控上。

緊湊的設計和被局限的性能,註定了 MacBook 不是一款適合創作和娛樂的設備,它並不能讓你隨時打開某個遊戲暢玩一番。

而且過於緊湊的內部空間,也沒有給電腦增加配置的餘地,除非對這款產品重新設計,否則現有的模具只能以電池來換取功能了。

重疊的市場定位

真正讓 MacBook 退市的原因其實並不只是產品本身,另一部分原因是蘋果產品線出現變化。

近年我們能看到的一個現象是:iPad 開始往「生產力工具」靠攏,新 MacBook Air 回歸「輕薄本」的位置 ,MacBook 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少,定位尷尬。

舊款 MacBook Air 與 New MacBook. 圖片來自:The Verge

MacBook 於 2015 年登場,對比那時同樣是以輕薄著稱的 MacBook Air,MacBook 雖然性能孱弱,且定價逼近萬元,但其小巧精緻的設計和 Retina 屏幕,一直能讓 MacBook 保有相當可觀的競爭力。

然而在 MacBook Air 更新後,蘋果筆記本電腦的產品線出現了重疊的尷尬。

更大的機身體積,讓 MacBook Air 能容納更多迎合競爭力的功能,比如 Touch ID、比如更好散熱系統……新款的 MacBook Air 已經補全了舊款的短板,擁有了 Retina 屏幕之後的它已經向 MacBook Pro 看齊,而久久未經更新的 New MacBook 已經被趕超。

New MacBook Air

除此之外,隨著蘋果近年逐步完善 iPad Pro 的硬體和系統,MacBook 原本的便攜性優勢也被更進一步削弱。從前我們會用 MacBook 來進行文字類的輕辦公,但現在 iPad Pro 已經能滿足到文字輸入、繪圖、網頁預覽這些需求。

而且無論是重量還是定價,iPad Pro 也只是 MacBook 的三分之二,相比於動輒接近萬元的定價,顯然 iPad 更易被用戶接受。

究其根本,其實自去年新 MacBook Air 問世、iPad Pro 擴展新開始,MacBook 退出市場的計劃就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在 MacBook Air 推出後,MacBook 對比 MacBook Air 在產品上除了重量和體積,已經沒有太大優勢,而且 MacBook 自身較高的工藝成本,也讓它一直處於不低的價位段。加之,今年 iPadOS 大幅提升了 iPad 的獨立性,更是將 MacBook 推向了邊緣化。

舉個例子,今天我們若是手拿 8500 元的預算,用於文字編輯、網頁瀏覽等輕辦公的話,我們可以買一台 11 英寸蜂窩版的 iPad Pro,並外加鍵盤和 200GB 的雲盤服務。

若是要用到 macOS,新 MacBook Air 的定價是 8099 元,相比 12 英寸、售價 8988 元起步的 MacBook,MacBook Air 的屏幕更大、處理器更先進、支持指紋識別,甚至還多一個 USB-C 介面。

更關鍵的是,在加入前面提到的這些新功能後,整機重量對比 MacBook 只是增加了 300 克,大約只多了 1.5 台 iPhone XS Max 的重量而已。

New MacBook / New MacBook Air / iPad Pro 價格對比

因此,與其他兩條產品線重疊的 MacBook 退出市場也是必然的趨勢,在 MacBook Air 接力後,MacBook 這款發展到頭的產品也是時候功成身退了。

MacBook下架了,但它並不失敗

回望過去,MacBook 的問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來臨;眼看今天,MacBook 的謝幕,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但我認為它並不是一款失敗的產品。

輕薄是 MacBook 的特性,在這個特性基礎上,蘋果將所有的嘗試都設計在這個 12 英寸的電腦內,一體式金屬機身、USB-C、蝶式鍵盤…… 而在過去 4 年裡,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都相繼用上了 MacBook 這些技術,並且在此基礎上加以升級。

換個角度看,MacBook 就像是這些技術的開山元老,蘋果先用這款產品在市場試水,然後在後續產品廣泛應用。實際上,MacBook 在過去一直都是蘋果電腦的先驅,這個「傳統」自 2006 年第一代 MacBook 首次使用鏡面屏幕、第二代 MacBook 首次使用金屬機身開始,就一直被蘋果延續至今。

你看,一體式金屬機身、蝶式鍵盤、USB-C,這些在 4 年前只有 MacBook 才有的東西,今天我們在其他蘋果電腦都能用到了,MacBook 也就完成了它開拓技術的使命(雖然蝶式鍵盤一直修不好)。

圖片來自:The Verge

MacBook 的落幕並不代表它不再和我們見面,相反,我更期待下一款 MacBook 的到來。

第一世代的 MacBook 誕生於 2006 年,2011 年停產,MacBook Air 接班其輕薄本的位置;4 年後的 2015 年,第二世代的 MacBook 登場,再次將蘋果筆記本產品線推進一個新時代。而在這個規律下,如今的 MacBook 就像是落幕後的演員,正準備著下一場好戲的到來。

不過在今年蘋果高層變動頗大,蘋果還會堅持這個規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手機為什麼也有「性別」標籤?
未來的電動汽車無聲?漢斯·季默親自創作「科幻噪音」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