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次沒有完成使命的出使——讀王維《使至塞上》

一次沒有完成使命的出使——讀王維《使至塞上》

全文共3150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王維以畫家聖手的絕技,把邊關大漠獨有的景色以極其簡約的筆墨展現了出來。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大學畢業至今已經36年了,當年上古代文學課聽得格外入神,不僅是因為接觸到了從未接觸過的作品,更多的是因為古代文學老師在做詩詞鑒賞的時候講得實在是太生動、形象、真切、細膩了,讓人彷彿有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有時,一句詩,老師可以講一節課,我們照樣聽得興趣盎然,以至於下課了,還依依不捨、回味無窮。

在所有的詩詞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邊塞詩。當然,每個人喜歡哪一類詩詞,是跟他的性情有關的。喜歡田園詩的人,往往是性情閑適散淡的;而喜歡邊塞詩的人,往往都是性情爽朗豪放的,我就屬於這一類。

我後來知道,邊塞詩人中,王昌齡、岑參、高適當屬前三。所有邊塞詩中,我最喜歡的一句當數「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了,這不僅是因為當年古代文學老師真的花了整整一節課來講它,也因為它的確能把人帶入一種極其遼遠、闊大、雄渾、蒼涼的境界。這樣的景緻,對我這樣一個生長在南方的人來說,是難得一見的,也是心馳神往的。雖未親臨其境,但通過想像,我依然可以感覺到那景那情是十分獨特的。

之前,我一直以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作者是三大邊塞詩人其中的一位,而且我也一直沒有懷疑過這樣的記憶。可是,直到今天,當我決定按自己的理解好好鑒賞一下這首詩的時候,上網一查,一看作者,嚇我一跳:啊,作者居然是王維?我愣了好一陣:怎麼會是王維呢?在我心目中,王維一直是山水田園詩人的傑出代表啊!他的《鹿柴》、他的《竹里館》、他的《終南別業》、他的《山居秋暝》,哪一首不寫得如詩如畫、如幻如夢!

他的山水詩無人能敵,那麼他的邊塞詩又寫得如何呢?讓我們一起欣賞他的《使至塞上》吧。

題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奉命出使到邊塞。

公元737年(開元35年),王維奉命赴河西節度使府慰問將士,該詩即詩人赴河西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中記述的是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先看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單車」:並非真的只有一輛車,而是指輕車簡從的意思;「問邊」:就是慰問邊關將士。

「單車欲問邊」,就那麼幾個人代表朝庭去慰問邊關將士,說明當時的戰事已經吃緊,也可見此次出使的冷清。「單車」二字似乎給全詩定下了一個基調:低調出使。既是輕車簡從,那麼攜帶的物品也不會多,到了邊塞,也只能代表朝廷聊表問候之意而已。

「屬國」,至少有兩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於大唐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均有一些附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如蘇武歸漢後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也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在這裡,我覺得「屬國」的意思應當屬於後者,因為,從句式上看,前四句都是「主——謂——賓」結構,只有把「屬國」當作官名或出使者的代稱,才能與句式相符,更何況,如果把「屬國」當作附屬國來理解,「屬國過居延」也很難講得通。所以,「屬國過居延」就是,我們一行經過了居延。

「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天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此句一般注本注為王維路過居延。然而,據考證,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是無需經過居延的。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我個人認為,這樣理解也是講得過去的。本來,大唐盛世,國力強大、疆土遼闊,詩人當然會以此為自豪,在詩中來點虛實相生,以彰顯大唐的實力,這也未嘗不可,因為這是寫詩,不是寫史,不必字字落實。再者,此處虛寫一筆,與下面的「胡天」也恰好對應,因為「胡天」也是不定指的。

內蒙額濟納旗胡楊林

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首聯當屬記敘。把出使的人員、目的、行經的地點交代清楚了。

接下來,頷聯該寫什麼了呢?王維的詩不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嗎?首聯好像只有詩,沒有畫啊?其實不然。只要我們稍作想像,就不難發現,首聯看似平鋪直敘、平淡無奇,王維一行雖人數不多,但長途跋涉、車馬勞頓、憂心忡忡、孤苦寂寞的畫面不是隱約可以想見嗎?如果說首聯的畫面感並不明晰,那麼讀到第二聯,詩中之畫便逐漸變得立體而豐富起來了。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有此稱謂。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

作為唐代詩人的王維為什麼不是出唐塞,而是「出漢塞」呢?一是因為秦漢時期,不僅戰事很多,而且當時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侵略而修築的關塞也特別多,王昌齡《出塞》中不是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名句嗎?「漢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用法,「漢塞」亦即「唐塞」,都指邊塞;二是「漢塞」能給人以悠遠而遼闊的時空感和歷史的蒼涼、厚重感。

「征蓬」原本就給人一種飄零無依的感覺,再加上去國離鄉,就更增加了一層零落無助的意味。

「歸雁」怎麼又出現在畫面里了呢?作者不是剛剛出使、還沒到達嗎?怎麼又想到「歸雁」了呢?「歸雁」在這裡至少有三重作用:一是表明季節——春暖花開、大雁北歸之時;二是增加了畫面感,如果說「征蓬」的形象還是模糊的,那麼「歸雁」形象就十分具體了;三是與詩人此時的心境形成了強烈的反襯,以北歸之雁襯思歸之人。詩人此次奉命出使到邊塞,既不風光,也不氣派,輕裝簡從,加上離家千里、人困馬乏,難免漸生去國懷鄉之情,而此時的確是雁歸時節,這「歸雁」啊,你見與不見它都在那裡,於是,歸雁就自然而然地映入了作者的眼中,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作者的詩里、畫中。同時,「歸雁」還與「征蓬」兩相呼應,都能喚起一種飄零流落的情緒。

大雁

事實上,「征蓬出漢塞」跟「歸雁入胡天」意思是一樣的,「漢塞」與「胡天」,表明已經到達目的地,但都不定指,越是這樣,越顯得空間的廣闊,而這廣闊的空間跟具體的「征蓬」與「歸雁」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增添了邊塞之遼闊又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感和動態感。所不同的是,前一句從正面映襯作者的心境,後一句從反面襯托作者的情懷。

讀這首詩,我突然覺得跟讀一篇結構嚴謹的微型小說差不多:一、二兩句相當於故事的開端,交代了事情的緣由、人物及環境;三、四兩句相當於故事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面感逐漸加強:飄零的征蓬、成群的歸雁、靜穆的漢塞、遼闊的胡天;而五、六兩句便是整個小說的高潮,也是這首詩的詩眼、詩魂所在,從影視的角度看,這應該是兩個令人震撼的特寫鏡頭。經過前面四句的敘述、描寫、烘托,畫面一下定格在這兩句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學者王國維把這兩句稱為「千古壯觀」。可以這麼說,王維的這首詩,如果不是因為有這兩句,根本不會如此出名;也可以這麼說,王維這首詩,即使前後六句都不寫,只有這麼兩句,照樣會成為千古佳句。這兩句詩到底好在哪裡呢?那就讓我們輕輕地閉上雙眼,慢慢地展開想像的翅膀,細細地領略詩人給我們展示的如詩如畫的境界吧——

大漠風光

萬里胡天下是一望無垠的大漠,而在這遼遠的大漠之上,似乎什麼都沒有,彷彿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甚至寸草不生的星球,這是何等的死寂啊!慢慢地,慢慢地,隨著鏡頭的推移,似乎出現了什麼,極目遠望,我們終於看到了大漠上唯一能動的東西,那是什麼呀?狼煙?對,是狼煙!此時,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一縷孤煙也告訴詩人,此行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

轉而我們會想,煙不是隨風飄動的嗎?怎麼會是直的呢?而且在這千里大漠上,難道就只有這一柱狼煙嗎?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們暫且沿著作者極其精簡而又絕妙的五個字的提示,來一次簡短的西北邊塞之旅吧。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大漠孤煙直」這短短的五個字當中,竟然有三個是形容詞:大、孤、直。我們知道,形容詞的最大作用是對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修飾,使其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形象、傳神。大家不妨設想一下,這句詩如果沒有三個形容詞,只有「漠」和「煙」,那麼它們將會是什麼呢?什麼也不是!但是如果加上這三個形容詞,情況就會截然不同:

「大漠」:遼遠、闊大、一望無邊的沙漠。一個「大」字,不僅把畫面無限地拓展開來,也豐富了人們的想像,你想像有多大,它就會有多大。

「孤煙」:煙,在這裡是炊煙還是狼煙?只能是狼煙。因為這裡是一片荒漠,並無人家,而且這裡還是戰場,所以這裡的「煙」只能作「狼煙」來理解。這裡的狼煙是不是真像作者所說的孤零零的只有一處呢,我看未必,戰爭年代,又是戰事之地,狼煙四起,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那麼局限地去理解這個「孤」字。但作者既然在眾多詞語中只選擇了一個「孤」字,肯定有它獨特的意味。「孤煙」,一看便給人一種孤獨、寂寥的感覺,更何況是「大漠」里的「孤煙」,一「大」一「孤」,兩相對比,更顯得死寂、蒼涼。但是,作者在這裡僅僅是寫煙之「孤」嗎?難道不是暗喻人之「孤」嗎?

分別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漠之「大」、煙之「孤」,作者還覺得不夠,最後還用了一個形容詞:直。煙不是輕薄飄動的嗎,怎麼會直楞楞地定格在那裡呢?更何況這是在千里大漠之上,無遮無擋、直視無礙,隨便一點風就能吹得煙消雲散。難道整個大漠竟然連一絲風都沒有嗎?而且現在也正值春風送暖的時節啊!難怪《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這就不禁讓我們想到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原來這西北邊塞、千里大漠就真有如此荒涼,竟至於春風不度。「大漠」「孤煙」原本就已經夠寂寥的了,倘若有些風,倘若孤煙能夠飄散,整個畫面不是有了些動感、有了些生氣、有了些活力了嗎,何至於如此死寂呢?

涼州鐘樓

「大漠孤煙」的景緻是如此,那麼「長河落日」給人的感覺又是如何呢?

「長河」:與「大漠」相對應,即悠長的河流,具體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之石羊河。

如果說「大漠」給人們的印象是既沒有生命力、也沒有動態感的話,「長河」帶來的景象似乎有所改觀,至少它能讓我們想像到它的流動,再細想,還可以想像到魚在河中嬉戲、遊動。

不僅「長河」給畫面增加了動態感,「落日」也給畫面增加了動態感,我們彷彿可以想見太陽緩緩落下的情形,不僅如此,「落日」的出現還給這幅畫面,甚至給整首詩都增添了雄奇瑰麗的色彩:或者是紅霞滿天、殘陽如血,又或者是天水一色、金黃遍野。不管是什麼情景、什麼色彩,「長河落日」總算帶來了些生機、活力與暖意,也打破了「大漠孤煙」所定格的荒涼與沉寂。

石羊河

此句最妙的是最後一個字:圓。

圓,什麼意思?似乎不用解釋。但我們細想一下,這裡的「圓」真的就只有它的本義嗎?真的就那麼俗氣嗎?「落日圓」,這不是廢話嗎?落日還有扁的嗎?誰又見過落日不圓的呢?所以,在這裡,「圓」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不僅圓而且大。

生活在江南的人,因為群山遮掩,也許很少看到落日圓且大的情景,可是生活在北方,尤其是生活在大漠之中,因為沒有高山峻岭的阻隔,視野十分遼闊,簡直一眼可以望到天邊,於是,每天所見,無論日升日落,都是特別渾圓,而且特別特別地大。

其實,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值傍晚,落日已經逼近河面,河水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下閃著粼粼波光。這是何等美妙的景緻啊!詩人只用一個「圓」字,便準確地寫出了長河落日渾圓、壯美、雄奇、瑰麗的特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者用極其簡約的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遼遠、空曠、雄渾、壯麗的邊關大漠巨幅畫卷。照理,如此的景色應該是壯美的,但因為這不僅是大漠,同時也是戰場,這就讓人們不得不想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悲壯和「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今征戰幾人回」的慘烈,於是,這幅畫面便由壯美而變為凄美。

當然,這兩句詩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佳句,並不在於它給我們展示哪一種美,而是因為作者王維以畫家聖手的絕技,把邊關大漠獨有的景色以極其簡約的筆墨展現了出來,讓我們每每讀到此處,便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心馳神往、想像無窮。

如果說五、六兩句是故事的高潮,那麼最後兩句當為結局:「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古代邊關要塞,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而非實寫,意在凸顯戰線之長、軍情之急。

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設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設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裡的「都護」指前敵統帥。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漢竇憲北破匈奴,曾於此刻石記功。這裡代指前線。

杭愛山

作者原本奉命出使塞上,代表朝廷慰問三軍,可是因為戰事緊急,加之戰線太長,除在路上遇到了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以外,並沒有見到大部隊,更沒有見到前線總指揮。因為總指揮已經親臨前線,到更遙遠的燕然山去了。如此一來,作者似乎沒有完成朝廷的使命,難免有些遺憾。其實,在古代,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因為作者此行並不是去慶功,無論朝廷還是使者,他們明明知道,前沿戰事吃緊,派遣使者慰問幾乎近於例行公事,能見到部隊,能傳達聖意自然是好,即使無法見到,那也很正常,因為畢竟行軍千里,交通也十分不便。更何況,此次出使畢竟遇到了通訊兵,他會把使者的到來、朝廷的慰問如實報告給他們的最高統帥,甚至會以他們的方式傳達到三軍,以鼓舞士氣、勵軍殺敵。

至此,整個故事降下了帷幕,所有的畫面漸漸變得模糊。但是,通過對此詩的鑒賞,我相信,今後只要談到邊塞詩,我們就一定會想到王維;只要談到王維,我們就一定會想到他的這首《使至塞上》;只要想到《使至塞上》,我們的眼前就一定會浮現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巨幅畫面,並為其悠遠、壯闊、雄奇、瑰麗的景緻與格調所震撼!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東北是如何餵飽中國的?
大運河改變了什麼?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