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尷尬的局面:75%的新葯都沒有更好治療效果

尷尬的局面:75%的新葯都沒有更好治療效果


圖片來源:Maskot/plainpicture

圖片來源:Maskot/plainpicture


  最近,德國科學家發現,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大部分上市的新藥效果並不亮眼,許多新葯也並不會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科學家正嘗試找出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究竟是製藥公司投機取巧,還是監管體系存在漏洞?

  撰文丨Clare Wilson


  翻譯丨石雲雷


  編輯丨楊心舟


  在治療疾病和健康保健方面,新葯其實並不見得比老藥效果更好。自2011年起,德國開展了一項針對歐洲上市的216種新藥物的研究。他們研究的數據表明,只有1/4的藥物超越了現有的治療措施,帶來了更顯著的健康效益。而剩下3/4的藥物只有微小效益,甚至沒有效益。

  醫療管理者會要求製藥公司顯示他們的藥品安全性,以及實際的治療效果。按道理說,這些結論應該是與隨機的藥物進行對照比較得出的,但製藥公司往往沒有將新葯與市場上效果最好的藥物進行比較,而只是簡單地與安慰劑效果進行了比對。


  即使新葯與市場上已有的同類藥物進行對照實驗時,製藥公司為了顯示新葯的效果,他們也會使用很低劑量的同類藥物。來自德國醫療質量與效率研究所的Beate Wieseler說:「這個問題不僅涉及藥物的價格,也有可能讓患者陷入用藥的窘境。」他是新研究的作者之一。


  藥物之間微小的實質性差異,並不會帶來多少治療效益。這種狀況也真實地體現在癌症治療中,一項研究發現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美國上市的72種癌症藥物平均只延長了患者2個月的壽命。


  不過,來自英國製藥工業協會的Richard Torbett駁斥了Wieseler的觀點,並表示:「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研究採用狹隘的角度去譴責新藥物的價值,但卻忽視了患者的需求。」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製藥公司在一些時刻確實極大地保障了公眾的健康。20世紀80年代,在首次發現HIV與艾滋病的15年後,製藥公司開發了三重聯合藥物療法,讓患者擁有了同正常人一樣的壽命。另一個案例則是丙肝,在過去感染了丙肝的話可能會致死,而如今患者只需經過3個月的藥物治療,就能完全治癒。

  這也表明,儘管製藥公司生產了大量的「失敗藥物」,但他們也確實開發了真正改變生命的治療方法。但由於醫療體系主要由稅收和保險支撐,生產這些失敗藥物帶來的經濟損失,仍然會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基於這個原因,英國在1999年成立了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用於評價新葯的成本。但這個研究中心並不受歡迎,有時還會遭到政府的否定。比如在2011年,政府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基金會,來支持被NICE拒絕的新型癌症治療相關的研究。


  新葯除了面臨治療效果的困境,同樣還要應對價格更高的現象。為了節約成本,製藥公司將監管機構視為是藥物生產的阻礙,他們會要求為新葯評估開通「加速許可」的通道,這或許能夠節約流程成本,但也意味著上交更少的藥物測試數據。


  Wieseler表示,政府需要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藥物監管者一起合作對製藥公司進行監管,只有在他們提供了更好的醫療措施的情況下,國家的醫療體系才會為它們提供回報。他說:「除非我們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只會愈演愈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遭測序寡頭兩次專利侵權起訴後,華大反訴Illumina
銀河系中心黑洞為什麼不活躍?強磁場阻止「進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