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里扮演的李必,究竟是何方神聖?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里扮演的李必,究竟是何方神聖?

來源:書單 ID:BookSelection

門主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酷暑的7月,今年最火的網劇已經熱騰騰地出爐,它就是《長安十二時辰》。

在這部劇集中,一些主要人物雖改了名字,但冰雪聰明的觀眾,還是能一眼看出,這些角色脫胎自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比如,韓童生扮演的何執正,當他吟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時,許多觀眾,想必會微微一笑,猛拍大腿,這個老小子,不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詩人賀知章嘛。

賀知章這首詩,入選過小學課本,因此多數人一猜即中。但是,對於易烊千璽扮演的主角李必,大家可能就沒那麼熟悉了。

在前幾集中,這個看似乳臭未乾的李必,有一句屌炸天的台詞:你只須看眼前,大唐的長遠,有我!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李必,究竟是何方神聖?竟敢如此囂張。

今天,我們結合馬伯庸的原著圖書《長安十二時辰》,為大家解開這個謎題。

01

李泌是誰?

在馬伯庸原著中,李必寫作李泌,跟網劇同音不同字,歷史上確有其人。

李泌,唐朝中期謀臣,祖籍遼東,跟本山大叔同鄉,是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

這個貴族後裔,從小就是天才兒童。

7歲時,李泌入宮朝覲。唐玄宗正跟中書令張說下棋,皇帝老兒突發奇想,讓李泌和張說,以「方圓動靜」為題吟棋,寫四句話。

張說思考良久,寫了四句:方如棋局,圓如棋子。動如棋生,靜如棋死。

輪到李泌時,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唐玄宗一聽,驚為天人,將李泌送入東宮,陪太子讀書。

人比人,氣死人。

白髮三千丈的老炮李白,在天寶元年,被唐玄宗召入京城,以為可以實現胸中抱負,心裡激動萬分,手一哆嗦,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

誰料,到了京城,李白才知道,唐玄宗的Boss直聘,不過是讓自己當個吟風弄月的筆杆子,給他湊趣解悶罷了。

不同於一生襟抱未曾開的李白,李泌7歲就因為自己的貴族血統和最強大腦,搭上了人生境遇的直升機,一旦他長大成人,其職業前景必然不可限量。

在網劇里,易烊千璽扮演的年少氣盛的「李泌」,向張小敬傾吐自己的抱負時,唾沫星子四濺,聲如洪鐘,慷慨激昂:我要做宰相!上天生我在鼎食之家,就是要我擔大任,以我心智福佑大唐百姓。

李泌甚至「厚著臉皮」說,我比李白強,他豪冶華麗,我卻務實。

一個務實得有些冷血的控局者,正是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里,對李泌的人物定位。

李泌作為靖安司的二把手,官階雖然不如一把手賀知章,但他才是真正打理日常事務的。

詩書雙絕、名望頗高的賀知章坐鎮正印,就是為了方便副手李泌展開具體工作。

當長安城受到「恐怖分子」威脅,面臨付之一炬的危險,李泌為確保國土安全,向太子李亨直接攤牌:時間無多,殿下需要堅定地站在我這邊,支持我做的每一個決策。沒有質疑和討論的時間,必須完全按照我的規矩來。

李亨問道,你的規矩,是什麼?

李泌回答,我的規矩就是,不講任何規矩。

不講任何規矩,可不是說說而已。書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如果為阻止大船傾覆,保住船上數百條人命,必須殺死一個無辜者,那麼,李泌會毫不猶豫地下手。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為了從「地下教父」葛老那裡獲得重要線索,公然供出了自己安插在「黑社會」的線人,使得後者被葛老殺死。

張小敬心中有愧,自斷一指贖罪。

李泌得知後,冷酷地評論了兩個字:矯情。

他說,若是本官碰到這種事,你儘管動手就是,不必唧唧歪歪覺得有罪什麼的。大局為重,何罪之有?

在馬伯庸精心設計的虛構描寫中,一個用心良苦、殺伐決斷的冷血實用主義者的形象呼之欲出,而這個形象,毋庸諱言,是根據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來雕刻的。

02

頭號玩家

真實的歷史,比小說更精彩。

歷史上的李泌,更像一個深諳平衡之術、走鋼索的實用主義者,他是唐朝中後期的頭號玩家,在紛繁複雜的皇室關係中長袖善舞,屢次三番弄險,卻安穩如泰山。

李泌再高明,也是凡人,沒有什麼三頭六臂,他的核心能力,是擅長調和高層之間的人際關係。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袁世凱就任直隸總督前,向大太監李蓮英請教,世凱戎馬半生,對宮裡的事情,兩眼一抹黑呀。

具有大智慧的狗奴才李蓮英說,其實也沒什麼,宮裡的事情,就是太后(慈禧)的事情,把太后的事情弄明白了,宮裡的事情就都明白了。

同理,李泌所在的封建時代,看似暗流涌動、千頭萬緒的大唐宮廷風雲,說穿了,也不過是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這幾個老少爺們的「家務事」罷了。

李泌作為四朝元老,在波詭雲譎的仕途上有驚無險地一路通關,正是因為他憑藉聰明才智,擺平了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務事。

唐玄宗李隆基和絕世大美女楊玉環,上演了一出難捨難分的曠世之戀後,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被一尺白綾勒死,唐玄宗則被迫下野,避難蜀地。

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繼位後,心裡老覺得不踏實,夜裡睡不安穩,月光光心慌慌,想要給唐玄宗發信息,請他重登大位,自己甘願回東宮當太子。

李泌知道後,為唐肅宗做了心理輔導,告訴他玄宗絕不會重登皇位。只需給玄宗寫封聲情並茂的信,請他回來養老即可。

果然,唐玄宗收到兒子的信,喜氣洋洋地回來當了太上皇。

李泌給唐肅宗支的招,堪稱高明。

李泌深諳當時的局勢,即便唐肅宗真心想讓位給老爹,他手下那些功臣們也不會答應,一旦權力交接不當,就容易引發動亂。

讓唐玄宗回來做太上皇,可謂一石二鳥,既能將可能發生的災難消弭於無形,又能成全唐肅宗孝順的美名。

後來,唐肅宗想讓建寧王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李泌知道後,據理力爭,極力反對。

李泌認為,天下兵馬元帥的要職必須由太子李豫擔任。因為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必會造成政權分裂。

聽了李泌的建議,唐肅宗深以為然,趕緊懸崖勒馬。

待到唐肅宗駕崩,太子李豫繼位為唐代宗,對於當年在關鍵時刻,擁護他做天下兵馬元帥的李泌,自然更是優待有加。

於是,李泌這個高情商的傢伙,歷經四朝坎坷,卻如履平地。

李泌縱橫捭闔的智慧,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讀書得來的,這跟書單君經常念叨的「多讀好書」不謀而合。

李泌家中藏書無數,人送外號「書城」。

在他的書房,經史子集,應有盡有,而且整理得有條有理,不同的書用不同的顏色的牙籤標示。經部書用紅色牙籤,史部書用綠色牙籤,子部書用青色牙籤,集部書用白色牙籤。

李泌通過讀書,獲得的中國傳統智慧中最精髓的部分,可概括為:儒家和道家的交匯貫通。

03

知止不殆

在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里,李泌第一次亮相,就兼有儒道兩家的風采:

少年人臉圓而小,青澀之氣尚未褪盡,眉宇之間卻隱隱已有了三道淺紋,顯然是思慮過甚。他穿一襲窄袖綠袍,腰間掛著一枚銀魚袋,手裡卻拿著一把道家的拂塵。

李泌這副非驢非馬的尊容,既有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又有道家出塵脫俗、飄飄欲仙的迷人氣質。

這正是無數智者賢達朝思暮想的境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泌,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兒,大概因為年紀太輕,修為還不到家,他身上儒家和道家的氣質尚未完全融會貫通,經常會出現「互相打架」的矛盾現象。

比如,這個儒雅的小道士,前腳還滿眼慾火、聲嘶力竭地大喊要做宰相,拯救天下蒼生,後腳就拂塵一甩,大發感慨,鄙視自己汲汲於世間俗務。

李泌這種青澀、未完成的狀態,由二十啷噹歲的易烊千璽來詮釋,可謂相得益彰。

對於普通讀者和觀眾來說,李泌身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部分比較容易理解,而道家的東西,似乎就有點「玄之又玄」了。

其實,也沒那麼玄。

老子的《道德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身」的哲學,它裡面有句話: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段佶屈聱牙的話,可以用一個簡單至極的句子表達出來——身體周全是頭等大事,安全第一。

李泌作為好幾任皇帝身邊能力超群的紅人,為許多位高權重的同僚嫉妒,在黨同伐異的宮廷鬥爭中,想尋他晦氣的人層出不窮。

比如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元載等等。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在數不清的明槍暗箭中,李泌若不是有道家的「保身」秘訣,恐怕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那麼問題來了,具體而言,李泌的這個保身秘訣,是什麼呢?

我們從李泌的人生經歷中,可略窺一二。

天寶年間,靖安司被解散後,李泌上書請辭,離開長安,開始了求仙問道之旅。自天寶五年開始,宰相李林甫掀起數樁大案,朝野震驚,血雨腥風。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天寶十四載的安史之亂。在關鍵時刻,李泌再度出山,輔佐唐肅宗,撥亂反正,但堅決不受官職,只以客卿身份留任。

收拾完爛攤子後,李泌再度請辭,隱遁山林。肅宗死後,唐代宗、唐德宗兩個皇帝,都曾召他回朝做官。

李泌一生,出世入世,數起數落,幾次拜相,又幾次歸隱,最終安老於泉林,壽終正寢。

作家柏楊評價李泌,肯自動拒絕逼面而來的榮華富貴的人,實在寥若晨星,李泌卻徹底做到。只有耐得寂寞,才能保護自己高貴的情操,甚至自己的性命,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分子。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多半已經猜到李泌的保身之法是什麼了。

很簡單,就三個字:知進退。

正如《道德經》里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最後,想簡單說一說《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原著改編的網劇,憑著精湛的文本和精良的製作,斬獲8.7高分,被許多觀眾贊為年度第一現象級古裝劇,並不是空穴來風。

馬伯庸借鑒了美劇《24小時》的外殼,將傳統的餡填充其中,這種形式與內容的巧妙對接,對於良莠不齊的國產劇來說,是個可以複製的榜樣。而前夫哥雷佳音、四字弟弟易烊千璽等新老演員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有位網友評論,在唐朝,只有道士的簪子是豎著插的,很少有劇組會注意到這點,而《長安十二時辰》卻真實再現了這個細節,可見是下足了功夫,真的用了心。

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交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既有國際范兒,又繼承了民族精神力的古裝劇,不是太濫,而是太少。

希望《長安十二時辰》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庫 的精彩文章:

北野武愛上小 18 歲情人,72 歲為離婚放棄 200 億,他在瞎折騰什麼?

TAG:匠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