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綠水青山催生「觀鳥經濟」

綠水青山催生「觀鳥經濟」

鏡頭中的紅嘴藍鵲。齊文化攝

河南日報記者陳學樺本報通訊員岳靜

7月6日,晨曦微露,53歲的修武縣西村鄉淹井河村村民齊文化就出門了。他背上一袋玉米糝,沿著蜿蜒的田間小路,往深山中的密林走去,那裡,有一群「寶貝」在等著他。

一個小時後,齊文化來到一處「秘境」,這裡三面環山,鮮有人至。在一處淺灘旁,齊文化彎下腰,細心地把雜亂的樹杈、碎石歸置到一邊,然後把帶來的玉米糝均勻撒開。

齊文化「款待」的是一群珍貴的鳥兒,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勺雞,還有紅嘴藍鵲等。今年,已經是齊文化為這些鳥兒服務的第3個年頭了。精心餵養,是為了吸引這些鳥兒來這裡當「模特兒」,向攝影愛好者展示飛騰跳躍的優雅身姿。

「這些鳥兒能帶著我們致富。」齊文化笑嘻嘻地說。

淹井河村位於太行山自然保護區,自然風光宜人,鳥類資源豐富。齊文化早年間就將自家房屋改建成了能容納二三十位遊客的民宿。每年春秋時節,絡繹不絕的遊客能為他帶來四五萬元收入。

2016年,愛好攝影的齊文化先後到平頂山、三門峽考察後,決定在村裡成立「觀鳥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先期加入合作社的有十幾人,他們在齊文化的帶領下,在山裡尋覓到了最適合鳥兒生存、也最適合搭建「攝影棚」的「秘境」。社員們在齊文化的帶領下,堅持每天為鳥兒投食。

「我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鳥兒來吃食的場景。」今年73歲的合作社成員廉樂義告訴記者。

因為野生鳥類天生敏感,不輕易露面,2016年開始餵食後,只見到玉米糝減少,卻從來沒見過鳥兒的「真容」。直到2017年開春後的一天,廉樂義在餵食後沒多久,竟然看到幾隻紅腹錦雞伸展著彩色的翅膀飛來這裡,廉樂義趕緊回去把好消息跟社員們分享。

齊文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攝影機位100元一天,食宿另算,每位拍攝者來一次至少要拍攝兩到三天,這樣,一年下來,少說有幾十萬元的收入。刨去搭建「攝影棚」和飼料的成本,每個社員到年底分上四五千元不成問題。

觀鳥合作社成立後,每個社員都自覺成了鳥兒的「守護者」。對於大自然饋贈的這筆獨特的「財產」,村民們懂得感恩,比以前更注意保護森林、愛護鳥類。「現在大家都教育孩子們不要打鳥。」廉樂義說。

採訪結束後,齊文化拿出相機,向記者展示他拍攝的鳥兒,畫面中,被稱為「鳥中鳳凰」的紅腹錦雞舒展著五彩的翅膀,在藍天碧水的映襯下,婀娜多姿,彷彿正帶著村民們的致富夢飛向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TAG:大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