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執行死刑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古代執行死刑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遇上皇帝要處死死刑犯,通常都會吩咐官員一句「秋後問斬」,那「秋後」指的一定是在秋天之後嗎?為什麼一定要在秋天之後問斬,那春天和夏天不行嗎?

古代處以死刑,畫面通常十分凄慘,行刑者通常被稱為劊子手,官兵們押著囚犯跪在高出地面一截的處刑台上,劊子手肩扛大刀,刀刃無比鋒利。要行刑時,劊子手們通常還喝一口烈酒、對著刀刃噴吐,再一刀落下、人頭落地,血濺三尺,圍觀的百姓們無疑不被這壯烈的畫面驚到,隨後又拍手叫好。

而至於一定要「秋後處斬」的原因,古時候講究傳統,而傳統最開始又源於講究。這個說法最早起源於西漢,經過一段時間的無為而治後,漢武帝開始思考不同於秦朝、要以儒術治國,而當時尊崇儒家禮節的大臣中,有人向漢武帝提出建議,就是斬首犯人要遵循「時節」,以秋後問斬為佳。

最開始的講究是,秋天是萬物凋零、落葉歸根的季節,秋日的時節節氣寒涼,宜行哀悼、喪葬之事,斬首犯人也不例外。被處決的犯人亦有鬼魂,而如是春夏、容易讓這魂魄的氣息躁動,不利於落葉歸根一說。但秋後問斬,犯人人頭落地,氣息魂魄自然歸根歸祖,得到凈化,來生不會再行惡事。

不過儒家的這種學說,最早還是起源於《周禮》,意思是在更久遠的周朝,人們就有了秋後問斬的習慣。《周禮》中書,處刑亦為殺戮,而殺戮必須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時節,應為每年的七月、八月和九月為佳,這三個月份為一年之中的秋季。秋季的時候,萬物開始逐漸失去生息,在萬物失去生息的節氣殺伐犯人,將不會違背萬物的生長規律。如果在春天和夏天、萬物茂盛生長的時節處刑犯人,將有違這一規律。而古時候的人們遵循自然時節和作息習慣,如果違背了自然,也就是違背了上天的旨意,到最後必然會迎來不好的結果。

作為這樣一個曾經於文有據的規定,「秋後問斬」也就逐漸地出現在歷朝歷代的法律里,也被各個帝王作為不成文的習慣履行。秋後問斬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古代注重農業的社會,春天夏天,人民百姓都忙著在田裡勞作種植,是沒有機會來觀看行刑的。古時候處以死刑基本都會設在鬧市和街口,第一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第二則是給百姓一個交代。只有在農活都忙完了、收穫完成的秋季,百姓才有空閑脫開手中繁忙的事務,抽空觀看死刑犯斬首。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強盛一時的金國,終究逃不過覆滅的結局,原因何在?
淺談鴻門宴的菜系涉及,高端飯局上的大佬會晤

TAG: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