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炎炎夏日 躲進《詩經》去避暑

炎炎夏日 躲進《詩經》去避暑

文/崔曉明

酷暑時節,太陽像一個大烤箱,把大地都要烤化了,空氣中也是熱浪襲人,稍微動一動就大汗淋漓。這個時節,人們只想躲進空調房,癱在沙發上,享用著從冰箱里拿出的西瓜和冷飲,真是透心涼,心飛揚,不亦快哉!

古代的夏日並不比現代涼快多少,在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的情況下,腦洞大開的先祖充分運用聰明才智,發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很多反映夏日生活面貌的詩句。

暑氣熏蒸,即使坐著不動,衣服也能很快濕透。這時,一件輕薄、透氣的衣服,會大大減少酷熱之苦。人們很早就發現,葛的纖維可以用以織紗,用葛布製成的衣服透氣涼爽。自先秦時起,人們就開始依靠葛布製成的衣裳度過最酷熱的時期。

《葛覃》中說:「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將葛收割回來煮一煮,剝成細線,織成葛布。炎炎夏日,穿上葛衣,隔絕暑氣,甚是舒服。

伏天開始了,無論是知了,還是人,都在喊「熱死了熱死了」,那就哪涼快哪呆著吧。要問夏日哪裡最涼快?當然是樹蔭下啊。枝繁葉茂,綠樹成蔭,涼意送爽,使噪熱的身心平靜下來。

《東門之楊》中,就描繪了有情人站在鬱鬱蔥蔥的白楊樹下,等待心上人到來。「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晢晢。」

「牂牂」與「肺肺」都是形容枝繁葉茂,那麼這首詩的情景一定發生在夏季。在星斗滿天的夜晚,心上人久候不至,令人焦躁不安。幸好有白楊樹帶來的習習涼風,使得等人的過程不那麼煎熬。

最難熬的三伏天,冰箱成了24小時無休的勤勞員工,為我們保存著冰鎮食品和飲品。這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很早就懂得利用冰來解暑。他們在冬季鑿取冰塊貯存起來,夏季拿出來用。

《七月》中寫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凌陰」就是古代大型的冰室,包括冰窯、冰井,是貯存冰的地方。到了夏天,將冰擺放在冰盤中,冰在融化過程中不斷散發涼氣,製冷效果一點也不遜色於現代的空調房。

繽紛夏日,盛夏的果實褪去了青澀,以飽滿的身姿立在枝頭。《七月》云:「六月食郁及薁。」郁是李子,薁是野葡萄。它們躲在枝頭,偷偷地笑著,等著看到採摘的人們被酸掉牙的窘相。

繽紛的野果,把夏日填滿,讓邂逅它的人們驚喜萬分,迫不及待享用這大自然的饋贈,在採摘與品嘗中,忘掉了暑伏的躁熱,忘掉了生活的憂愁。

《詩經》中一首首納涼詩,宛如一幅幅生動活潑的消暑圖,讀後只覺矜平躁釋,意味深長。在桑拿天,躲進《詩經》,品讀詩詞,卻道天涼好個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外婆的粽子 才是端午的剛需
人生最可惜的事,也是最值得的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