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日入伏!看看古人伏天都在做些啥

今日入伏!看看古人伏天都在做些啥

小暑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間就到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伏天」。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2日,具體來說,7月12日至7月21日為「初伏」,7月22日至8月10日為「中伏」,8月11日至8月20日為「末伏」,共計40天。今日入伏,我們且來看一看古人的「吃伏」與「曬伏」。

閑翻史書,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古人無論迎接隆重節日,還是面臨寒熱變換的節氣,皆從「吃」開始,然後用新的形式或符號去發展節日、節氣內涵。就連怎麼度過酷熱難耐、胃口頓失的伏天,古人也先用「吃」來壯膽。

最熱的暑天稱「伏天」,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蠱。」也就是說,2600多年前的秦國人進入伏天時,通過吃狗肉強身健體,防暑驅疾。漢代入伏,皇帝依然賜肉給大臣。《漢書》曰:「東方朔為郎,伏日詔賜諸郎肉,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當早歸,請受賜。』即懷肉而去。」什麼肉?司馬遷外孫楊惲寫給好友的那封著名家書《報孫會宗書》給了答案:「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典略》曰:「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雲以避一時之暑。」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明末。

古人於酷熱難耐的伏天進食熱量高的狗、羊肉及熱湯麵,有點超乎現代人意料。其實,這是因為遠古時流行「五行相生相剋」,先民普遍認為最熱的伏天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了伏天,「金必伏藏」。同時與中醫倡導「以熱制熱」養生方也有很大關係。

到了東晉,達官顯貴改吃面了。史學家孫盛《魏氏春秋》謂:「何晏以伏日食湯餅(麵條),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唐宋時期的史料更鮮見「伏日賜肉」的記載了。特別是隨著水上絲綢之路開通和海外蔬菜及水果湧入,清淡度夏漸成時尚。除延續周朝入伏「賜冰」,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飲食替代了狗肉、羊肉。清代北京人入伏還用「蘇葉」「甘草」等草藥煎「暑湯」喝,有些人家伏天乾脆吃素。「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等老京城流行的飲食習俗,就反映了這一點。

古代伏天另一個重頭戲「曬伏」,出現的時間相對晚一些。「曬書」可看成最早的「曬伏」,首現南北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謂:「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農曆七月初七一般已近「三伏」尾聲,且其規模、社會參與度都很小。傳說全民「曬伏」源於宋真宗,史料卻無記載。倒是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篇,詳細記錄了北京當時「曬伏」盛況:六月六日入伏當天,皇宮要曬皇帝的儀仗車駕,老百姓曬其衣被,「老儒破書,貧女敝縕,反覆勤日光,晡乃收。」

有人認為將皇帝「華麗車駕」與貧苦人的「破書破衣」對照,彰顯了作者傲視權貴的風骨,可筆者覺得反映的是「陽光最公平」。書中還提到「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觀者兩岸各萬眾,面首如鱗次貝編焉。」看來,明代伏天的強烈陽光已被人們充分利用。

古人入伏的飲食的變遷及「曬伏」的普及,見證了人類認識自然、運用資源及健康意識覺醒的過程。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趙柒斤),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人說「夏日午睡」:夏日睡方還少年
讀《詩經》,讀懂六大修身處世大智慧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