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王金現


1.疏離感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她漸漸感到,自己在家裡好像是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比如,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婆婆、丈夫、甚至自己的兒子,他們之間有說有笑,而自己彷彿找不到融入其中的話題。再比如,婆婆做飯時會問家人吃什麼,但似乎並不徵求她的意見,也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妥。

那一天,兒子回家對他奶奶要求說,要吃餃子,婆婆開心地答應了。她內心即羨慕又失落。記得很早以前,婆婆也曾問她吃什麼飯,她總是無一例外回答說「都可以。」久而久之,大家似乎都習慣了,覺得她很隨和,順從。

丈夫作為一家之主,凡事幾乎不跟她商量。大事小事都由他一個做主。表面上看,家裡家外,什麼事都不用她操心,在外人眼中,她似乎是一個「有福」人。但,她越來越覺得不是味兒。她感到自己似乎是可以有可無的。她內心有一種說不清楚的疏離感。因為,她和丈夫之間,也很少有什麼交流。用她的話講,彼此之間好像沒有什麼話說。

2.無名火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那天,她看到丈夫跟另外一位女性同事有說有笑。她頓時火冒三丈。但她說不清楚自己惱火什麼,反而說:丈夫因工作需要跟異性談事情,不是本來就很正常的事么?

「是啊,他們正常交談,你惱火什麼呢?」在諮詢中我這樣問她道。

她想了想,說:「可能是嫉妒他們之間有說有笑。我們作為夫妻,之間卻沒有什麼話可說。」

憤怒背後,可能是一個未被滿足的期待。事實上,她很想要跟丈夫之間有說有笑。

但,很顯然,她壓抑了自己的失望,反而是去理解丈夫的行為的合理性。那麼,那個未被滿足的願望與理智之間,就產生了衝突。為了避免衝突帶來更大的失望,她選擇了合理化丈夫的行為。

自然,那股惱怒,只能成為無名之火了。


3.順從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她說,之所以習慣於順從他人,好像是為了避免對方不開心。比如,雙方想法一不致時,她會覺得需要照顧對方。

丈夫說:你不要去參加心理成長課程了,在家好好照顧爸媽。

她說:好的。

但她說,雖然表面答應了,內心卻感覺很不舒服。

她不願在家裡照顧老人,老人並沒有老到時刻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的階段。她想要參加心理成長課程。然而,她又覺得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作兒媳的要孝順老人。而且她似乎能夠理解丈夫要孝順老人的心愿。所以,她會習慣性地說:好的。

但,這樣真的好嗎?

她感覺很不好。她感覺很無力。很沮喪。甚至為自己感到難過。因為,她自己的願望,似乎從來沒有被人看到過。

她不止一次地想像離婚,離開這個家。但因為種種原因,她並未付諸行動。


4.習慣

「王老師,既然我有自己的願望,為什麼我總習慣於為他人著想,習慣於照顧他人,而讓自己不舒服呢?」在一次諮詢中,她向我提出這個問題。

我這裡沒有答案。我只是充滿關切地看著她。倒是她自己眼睛,慢慢變得濕潤起來了。我問她內心發生了什麼。

她說,她頭腦中出現了一個畫面,是她很小很小時的一個情景。媽媽受欺負,似乎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她很冷,但不敢出聲,似乎自己的冷並不重要,反而很想要去幫助媽媽。沒有人看到弱小的她,但她能深刻的感受到媽媽那麼痛苦。可是她似乎不知道可以為媽媽做些什麼。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這是個潛意識的過程。這裡有個人需求和照顧媽媽之間的衝突。她採用了壓抑自己,理解他人的應對策略。也許,只有先照顧媽媽,才可能讓媽媽得以保存下來,然後才有可能得到媽媽的的照顧吧。

於是,那副古老的地圖,逐漸演變成為她的一種習慣,模式,甚至成為她作為「老好人」的性格標籤。


5.表達

既然是老好人,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是好說話,體貼他人,隨和。但作為人之存在,一個基本的標誌就是擁有自己的感受需求。然後自由地表達出來。

她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是沒有自己的需求。但實際上是壓抑自己,迎合他人的習慣模式。這樣,導致的結果只能讓關係更疏離。一方面,她長期的壓抑積累了更多的憤怒和失望,負能量包圍著她,自然也散發著讓人不舒服的能量;另一方面,身邊的人慢慢地也習慣了忽略她,當她不存在似的。個人不舒服,又習慣性地被人忽略,怎麼能受得了呢?

老公跟婆婆和兒子很親近,感覺自己被疏離了,怎麼辦?

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她開始覺察自己,開始學習,進行個人成長了。她已經能夠很好地用心智化的方式去觀察自己、審視自己,並進行改變。

那麼,解決的方法就是表達自己。首先是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其次是表達出來。

比如,她要參加心理成長課程,而丈夫要她照顧老人。

她說:「感到不舒服,抗拒。」

「不舒服,具體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我問她。

「難過,無奈吧。」她說,「我想要更多地照顧自己的需求。也希望能夠滿足丈夫的要求。所以,為自己感到難過,也為此事感到無奈。」

「難以兩全啊。」我看到她內心的衝突。

「事實上,老人並不需要有專人陪伴照顧的。他們生活是能夠自立的。而且,我參加課程也就兩三個小時,並不會影響到照顧老人。但我似乎覺得,我這樣做好像不好。」

她講出了自己的內心歷程,我幫助她理清了四個層次。一是自己想要參加課程而又聽到丈夫要求她照顧老人這個事情本身;二是內心產生的感受,難過、無奈,還有抗拒;三是自己對事情的理解。老人並不需要專人全程照顧,自己是可以參加學習的;四是雖然想要滿足丈夫的要求,但也更想參加成長課程。無法兩全。

我讓她把四個層面串聯起來,形成自己的一段話講出來。她嘗試後,感覺自己內心沒有糾結和不舒服了,內心是平靜的。她說,這樣講,丈夫也許能夠理解她,支持她吧。

是的,好的關係需要通過溝通來建立連接。婚姻愛情不能僅靠激情來維持,需要有好的情感。而好的情感的基礎,就是彼此之間相互滿足對方的需求。那麼,清晰而一致性地表達自己,是維繫良好情感的基石。

王金現,資深個人執業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所婚姻家庭與親子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薩提亞模式踐行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金現心理學者 的精彩文章:

戀愛中,尋找愛情還是早年缺失的愛?

TAG:王金現心理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