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名句的誕生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1山。羌笛2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出塞

完全讀懂名句

1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2羌笛:古羌族的管樂器。

從西望去,黃河的水源源而來,彷彿直上那蒼天白雲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這萬仞高山之側。胡地的笛音何必吹著《折楊柳》寄怨呢?溫暖的春風是不會吹過玉門關的。

名句的故事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羌笛聲吹奏出悲涼的《折楊柳》,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因為「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明代楊慎甚至認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只是抒解離愁,更含有諷刺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

王之渙這兩句詩到底有多好?從唐代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便可說明不但後世萬分景仰,就是他還在世時,便已聲震海內。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到旗亭小飲,正好有十多個梨園伶官也來此聚宴。其中四位有名的歌伎開始唱歌時,王昌齡便提議:「我們各擅詩名,自己分不出高下。今天就看她們都唱誰的詩,誰便為優勝,如何?」前三個歌伎分別唱了兩首王昌齡的詩,一首高適的詩;王之渙自認為久負盛名,便指著最好的歌伎說:「她唱的若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敢與你們二位競爭了。」那位歌伎一開口,果然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三人不覺大笑。那些伶官歌伎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道是王之渙等人,非常高興,立刻拜請他們入席。這件事在唐時就已盛傳,後來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

歷久彌新說名句

邊塞詩中寫到的「關」往往是慷慨悲壯的。就拿玉門關來說,這裡不僅是個連春風也吹拂不到的邊遠之地,更是生離死別的終點,自古就是西行旅人心理上的關隘。他們把這裡視為遠離東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還。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廣利率數萬之眾、六千餘騎出玉門關往西域征討大宛國。途中諸小國堅守城池,不肯提供糧草,又攻打不下,李廣利只得回師。一往一返,費時兩年,回到敦煌時,同行的士兵已死了十之八九。他上書朝廷請求罷兵,漢武帝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詔:「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李廣利不勝恐懼,只得留守敦煌。

《後漢書·班超傳》中記載,班超在41歲時隨軍西出玉門關,北征匈奴,在西域大顯身手,花了20多年時間,使西域50國全部歸順了漢朝,從此匈奴不敢南下。班超鎮守西域近30載,直到老病交加,思鄉心切,上書懇請告老還鄉的語氣卻近乎絕望:「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最後才在妹妹班昭懇切上書之後勉強得到漢和帝的批准,拖著71歲老邁身軀回到洛陽。他在洛陽受到人們的崇敬,但僅一個月,便因常年艱苦的軍旅生涯積勞成疾,猝然而逝。也難怪元代的張可久要為他發出「將軍空老玉門關」(《賣花聲·懷古》)的不平之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