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工夫時才容易得力

南懷瑾老師: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工夫時才容易得力

南懷瑾老師: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工夫時才容易得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工夫時才容易得力

「複次已說安立,當知於此靜慮等中,作意所緣,二種差別。」這一段最重要,大家特別要留意,你們都開始走入佛法之路,都在靜坐用功。上面已經講過修定的基本理論,現在應該知道修禪定的方法。先講「作意」,唯識裡頭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是唯識學所講的,我們起心動念之心,是與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連在一起的這個心,不是人體心臟的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最嚴重是第六意識,即我們能夠思想感覺的分別心。第七末那識是我執,「數取趣」,就是這個生命之連續性,是生來死去,在六道輪迴的連鎖循環不斷的生命根本。第八是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不是現在所講的潛意識,潛意識是第六意識背面的一種獨影意識。現在一般人第七識都沒有覺察見到,如何談第八意識?!第八識是心物一元,整個法界宇宙物理、物質世界,都包含在第八阿賴耶識里。

心分八個識,每個識的作用都有五遍行,它像空氣一樣,像原子一樣,任何東西中都有它。等於麵粉加白糖,揉成一團,每一點裡都有白糖,任何一點它都存在,所以叫遍行。

五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在普通佛學是講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心意識這個心,是作意出來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界一切眾生,都是一切佛作意所成,是意所造的。就如台北、香港、紐約、巴黎現代的建築,又如太空梭、原子彈等,是一切眾生共同作意的思想所造的,這是作意。念佛的這一聲、這一念,也是作意,修密宗觀想也是作意,我們看男女漂亮也是作意,財色名食睡都是作意,一切皆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就是意作,是意念造作出來的,是意識心所造作的。

五遍行第二是觸,與外面的接觸,人體覺得天氣冷就是觸,是感覺,手放在那裡馬上可以感觸到,感覺到;如虛空,感覺到沒有東西,觸到了空,所以要搞清楚,智慧要分明。

第三是受,有觸就有受,感覺感受了,心裡就了解領受了。如手在虛空中,感覺沒有東西,由手上的感覺,心裡就知道摸的也是空,心裡也領受進去了。

第四是想,想是浮在面上,如念頭,打起坐來最痛苦是妄念不斷,這妄念就是想陰,一個想接一個想地來。想把一個想按住、停住;停不住的,因為想是粗浮,是浮動的,是無法停留住的。

第五是思,粗的叫做想,細的叫做思。譬如你們有時候打坐,坐得很好,好像覺得沒有妄想,其實那就是思的境界,仍然是一念,那叫思。如果你現在欠人家的錢,或者家中有一點事沒有弄好,儘管坐在這裡聽課,意識都掛在那一點事上,那個就是思,思與想有粗細之不同。

八個識中都有五遍行,就算在一念不生時,五遍行還是在。所以道理弄不懂的話,你會以為入了定什麼都不知道,那就錯了;那是像木頭泥土一樣,如何能叫「佛者覺也」呢?修行成功了,五遍行轉過來也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彌陀佛:作意所生成

東方藥師佛:觸所生

南方寶生佛:受所生

北方不空如來:思所生

中央毗盧遮那佛:想所生

轉識成智,就成為五方佛性。唯識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邏輯分析,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受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如修凈土,依《觀無量壽經》的觀法,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一邊念佛,一邊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這是作意。如果觀不起來,是因為你作意不成,能夠作意的話,行住坐卧都在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中。如果觀不起來的話,就專一作意一聲佛號;如果能夠作意堅固的話,修行就有基礎了,這一生沒有不成功的。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南懷瑾老師: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工夫時才容易得力

玄奘法師所作的《八識規矩頌》中提到第八識的偈頌,「性唯無覆五遍行」,阿賴耶識無所不在,但如不因意等七個識起作用,非但不自造作善惡兩業,而且不與染法相應。所以說它「無覆無記」,把阿賴耶識轉為白凈識,就可明心見性,也就是迴轉為如來藏性。沒有迴轉過來之前,無明的這一面,都屬於阿賴耶識。

「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千萬要記得,打起坐來做工夫時才容易得力,才能夠窮理,就是法眼禪師所講:「理極忘情謂。」教理通了,這些了解了,做起工夫來才有用,理不通不行。這五遍行在前五識里有,第六識也離不開它,第七識也有它,第八識也跑不掉,你看這五遍行多厲害,整個都是它,所以稱遍行。

大家做工夫時,有沒有把五遍行與五陰配合研究?兩者的關係要搞清楚,如果這個觀念弄不懂而想要參禪做工夫,乃至明心見性,你能見個什麼性?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遍行裡頭也有個想,這兩個想是否為一個想?或是二想?也要分得清楚。

我們打坐坐不好,是因為妄念空不掉,為什麼空不掉呢?因為五遍行到處都在,所以妄念如何空得掉呢!觸:身體是否舒服?氣脈通不通?一觸就受,感受一定知道。想:清凈一點時,覺得一點妄想都沒有,你自以為沒有妄想,那正是思的境界。波浪性的妄念起動謂之想,像心電圖慢慢地動,好像看不出有妄想,這就是思。這五遍行的五個東西,在八個識里充滿著,從未間斷過。當你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正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頭的睡眠,好像人昏過去悶絕了,或累極睡著了。唯識講這種現象是無心,睡眠與悶絕,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但那不叫作空,若叫作空的話,那是冥頑不靈的頑空。

我們今天學禪,要開創新方法,不能再用老法子。不一定見桃花而悟道,世界上什麼花都有,現在還有塑膠花呢!科學時代要科學禪,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注意啊!今天科學愈發達,對我們學佛學道愈有幫助。這個時代的人修道,應該比過去的人容易才對,因為有許多科學的理論,給予事實上的幫助。可是一般人還停留在落伍的過去,真是「幾多鱗甲為龍去,蝦蟆依然鼓眼睛」。鱗甲都變龍飛上天了,田裡的蝦蟆還在那裡呱呱叫,鼓著眼睛大發牢騷。科學在進步,所以學禪要改個方法了。

阿賴耶識等八個識,在未明心性以前,五遍行一定存在其中的。見道證果,五遍行便轉成妙用。

《如何修證佛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夏天這麼做,才能睡得安
憨山大師:第一要持戒為基本,發願為助因,念佛觀想為正行

TAG:傳承網 |